•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昆曲演員返鄉演出的思考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27日10:55 來源:光明日報 謝柏梁

    顧衛英演出《牡丹亭》

      欣聞由昆山市高新區發起、組織的全國昆山籍昆曲演員返鄉系列演出活動,今年已經舉辦了兩次演出,這真是令人振奮。

      昆曲素有“百戲之祖”之稱,“雅部之首”清譽。可是飲水思源、尋根問祖,如果從唐代天寶年間算起,千百年來的昆曲源流,與昆山的文化互動主要體現在哪里?作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昆曲藝術,又給故鄉帶來了怎樣的文化反饋呢?

      今 年2月,來自上海昆劇團和江蘇省昆劇院的昆山籍年輕演員率先返鄉演出。他們在高新區劇場舉辦了“如花美眷”匯報演出,由江蘇省昆劇院王婕妤表演《玉簪記· 偷詩》,上海昆劇團錢瑜婷表演《三戰張月娥》、尤磊表演《弼馬溫》、袁彬表演《長生殿·酒樓》。年輕演員扎實的功底和精湛的表演,贏得了觀眾們的諸多好 評,因為他們不僅是家鄉昆曲藝術的傳承者,還代表著昆曲藝術的明天和后天。

      4月初,返鄉演出的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 戲曲學院昆曲專職教授、中國戲曲紅梅獎兩次大獎的獲得者顧衛英。她的“一路走來”個人專場《牡丹亭》演出,由蘇州昆劇院的另外一位同鄉人、梅花獎得主俞玖 林飾演柳夢梅。顧衛英的兩位恩師,國寶級昆曲表演大師張繼青、柳繼雁親臨現場,江蘇省昆劇院李鴻良院長擔綱嘉賓主持。來自全國各地的昆曲愛好者們與當地觀 眾共同欣賞了顧衛英優雅、細膩的表演。好多曲友們一直在央視昆曲“跟我學”節目中看到顧衛英的教學,這次在其故鄉看到其精湛的演出,深感昆曲之高雅華美及 昆曲名家返鄉,回饋家鄉父老之義不容辭。

      據稱,接下來江蘇省昆劇院的名丑李鴻良院長、蘇州昆劇院的俞玖林等諸人,都會先后返回家鄉舉辦個人表演藝術專場。

      昆山籍表演藝術家的先后返鄉演出,實際上也是歷史上昆山曲集的現代延伸,也是昆曲誕生和發展的歷史延續。

      早 在公元8世紀中葉,中華民族遭逢了安史之亂的大劫難,大唐王朝由盛而衰,已成定數。據《南詞引正》等文獻記載,宮廷名伶黃幡綽、宦官高力士流落到昆山,將 宮廷雅樂與傀儡藝術傳播至此。黃幡綽葬身之地,稱之為綽墩山;當年演習傀儡之地,稱之為傀儡胡。高力士的葬身之處為黃泥山,又稱高墟。宋代黃由詠高墟詩 云:“不識力士名,焉知宦者墓?”南宋龔明之在《中吳紀聞》一書中說:“昆山縣西20里,有村曰綽墩,故老相傳,此黃幡綽之墓。”明魏良輔《南詞引正》中 也稱:昆曲“唯昆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幡綽所傳”。

      同時期的昆山人陶峴應該是較早的女子樂班班主。據清康熙《昆山志》載:“陶峴,唐開元中(約726年前后),家昆山,其學嫻經濟,亦以文學自稱。生知八音,撰《樂錄》八章。陶峴有女樂一部,善奏清商之曲。唐開元末(約737年)名聞朝廷,經過郡邑,靡不招延。”

      到 了元代,昆山千燈人顧堅,最先把宮廷雅樂與當地謠曲結合起來,初創了昆山腔。顧阿瑛在傀儡湖邊構萬畝湖山的私家園林,名曰玉山草堂,廣邀包括《琵琶記》作 者高則誠在內的天下名家,先后在此舉辦了百余次文人曲友之雅集,貴賓中包括柯九思、楊維禎、張翥、高明、熊夢祥、倪云林、袁華、顧堅等人。其中外地來的客 人有柯九思(1290-1343年),字敬仲,號丹丘生,天臺(今浙江天臺)人。其人詩文詞曲兼擅,曾為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撰寫跋語。楊維禎 (1296-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別號鐵笛道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在玉山草堂小住。作為詩壇領袖之一,他還能為“昆山腔”伴 奏,佳話迭出。至于高明(1310-1380年)字則誠,永嘉平陽(今浙江平陽)人,與顧阿瑛同歲,其《琵琶記》有“南戲之祖”的美譽。高明不僅多次在玉 山草堂唱和,還在至正九年(1349年)為顧阿瑛《碧梧翠竹堂》撰寫過后記。

      明清兩代是昆曲形成大聲腔、大劇種的黃 金時代,這里還有客居昆山的昆曲鼻祖魏良輔,還有將《浣紗記》傳奇搬上昆曲舞臺的梁辰魚;此間有昆山昆曲家班主人譚公亮,還有在《梅花草堂筆記》當中歷數 各種昆曲信息的張大復。到了民國時期,這里還有昆劇傳習所創辦人之一的吳粹倫……

      1993年起,昆山在亭林公園內修 建了“昆曲博物館”,2006年修建了昆曲鼻祖顧堅紀念館。在周莊、千燈鎮的古戲臺,在昆山文化藝術中心,在“昆玉堂”“昆曲堂”、楊守松昆曲工作室等著 名曲社當中,昆曲的弦歌之聲不絕于耳。在柯軍、李鴻良、顧衛英、俞玖、周雪峰等人進入各大昆曲院團和著名院校之后,昆山又先后在一中心小學、石牌小學、千 燈小學、新鎮小學辦起了小昆班和“小梅花藝術團”。全市“小昆班”的學生中,已經有40多人在“小梅花”比賽等全國性賽事中摘金奪銀,也為專業院校和團體 源源不斷地輸送了人才。

      2000年以來,昆山市連續承辦了三年一屆的中國昆劇藝術節開幕式活動。當然,比起越劇的故 鄉紹興、黃梅戲的故鄉安慶,不管昆山怎樣承擔重要昆曲活動,作為昆曲的故鄉還是顯得比較落寞。無論越劇班社在浙江如何強盛,紹興市還是有著自己的小百花越 劇團,以吳鳳花作為代表人物的紹興市小百花越劇團在全國范圍來看都是一支強隊。至于在黃梅戲的故鄉安慶,當今黃梅戲的領軍人物韓再芬就在故鄉安營扎寨。盡 管昆山籍的昆曲演員行當齊全,在全國諸多院團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誕生了百戲之祖昆曲的昆山市,作為多年來領跑全國縣市級經濟的強市,迄今為止卻沒有建成 一支專業的昆曲劇團,這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雅部尋根本,昆曲返昆山。在全國的昆山籍昆曲演員系列返鄉演出的過程中, 在昆山市經濟發展、文化同步的均衡發展計劃中,我相信不僅是昆山,全國各地的戲曲劇種發源地,都有可能逐步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家鄉戲劇團。樹高千丈,葉落歸 根,戲曲劇種壯大之后,也應該對家鄉父老予以相應的文化反饋。我們將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潮流中,率先見到這一文化盛事的次第鋪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