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徽班進京》再鑄輝煌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27日10:54 來源:光明日報 李泰山

        由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安徽新創劇目展演”和“紀念徽班進京225周年”活動,4月10日在北京正式拉開帷幕。在參演的七臺大戲中,徽劇新編歷史傳奇劇《徽班進京》,以其濃郁的徽風皖韻和古樸典雅、粗獷豪放的藝術呈現,得到專家學者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徽 班進京》是徽劇歷經多年積累與企盼精心打造的一部作品。該劇在敘事、抒情、傳奇、寫意的構思中,是以抽象的、非理念的創新手法和不拘一格、看點突出的戲劇 觀,對“徽班進京”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的定義作出了全新的詮釋,賦予其清新自然、別開生面的舞臺風貌。全劇通過一個普通徽班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生存狀態,描寫 了徽班伶人在“花雅之爭”“徽漢合流”等向京劇嬗變的進程中,面對生活、創藝和命運,表現出了一種理想化的人生態度,彰顯了生活在社會底層徽班伶人仁愛、 良善、忍辱負重、舍生取義的生命意義和尊嚴,濃縮和承載了“徽班”幾百年的舞臺記憶,譜寫了一曲“徽班戲子”凄美悲壯的生命絕唱。全劇以小見大,由淺入 深,于不經意之中見精神,正如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季國平看了《徽班進京》演出后高度評價說:這出戲把戲子的命運和中國戲曲的命運連在了一起,體現了 “徽班”藝人以戲為命、視戲如命、為戲搏命的人文精神。

        戲曲的審美功能首先是要貼近觀眾,好看,好聽,令人賞心悅 目,值得品味把玩,這才是平民化娛樂性的本色。徽劇《徽班進京》就整體舞臺演出而言,不僅力求在雅俗共賞上銳意出新,面向市場,使之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一 出好戲。而且在藝術品位、表現樣式、創新技法,以及各種音樂元素的博采交融、貫通運用等方面,更是將徽劇傳統與徽文化特色融為一體,具有大氣厚重、華光溢 彩、時尚唯美、融合創新的藝術追求,賦予了古老徽劇鮮活的藝術生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同時,我們還欣喜地看到,劇中幾位主要角色,分別邀請了黃梅戲表演 藝術家黃新德,京劇名家李軍,北昆實力派青年演員陳娟娟加盟演出,可謂群英薈萃,各擅勝場,賞徽調名段,品戲韻萬千。他們以唱、念、做、打、舞等精湛絕美 的技藝,把戲演得激情四射、光彩照人,呈現出一派新意和亮色,在舞臺上再次顯現了當年“徽漢合流”與“昆弋交融”的歷史印記。

        徽 劇《徽班進京》的成功演出,應該說主要歸功于徐勤納導演的大家風范與睿智。他在劇目的創新追求和劇種的“跨越式”發展中,以超凡的膽識和獨特的表現手法, 在前人篳路藍縷的構意中奮力走出一條新路,為徽劇的勃然興起,抒寫了一部昂揚的時代畫卷,使安徽“徽劇”這個古老劇種,在幾經興衰沉浮后,鋒芒難掩,再一 次給徽劇帶來一份藝術震撼與升華。從《徽班進京》中我們看到徐勤納導演無論是對徽文化深厚底蘊的把握,還是對舞臺人物精神品格的張揚,都力求形式新穎、特 色鮮明,追求著現代唯美、清新的審美傾向。以新的發現和新的運用,開掘出人物形象的心靈光芒。使全劇實現了歷史與現代視野的融合,給一個“大命題”賦予了 藝術的“新形式”。使戲曲舞臺由此變得更為豐富多彩,讓古老的徽劇與青春和熱情交融。從史實和理性層面,傳遞出一種時光的韻味和歷史的回響,鑄就了“徽 班”一個遠去時代的標志。

        “徽班”藝術,早期是在“徽池雅調”內部孕育,演化過程中,經過吸收、融合“昆山腔”“弋 陽腔”“目連戲”以及“秦腔”等優秀古老劇種的藝術精華,逐漸成長起來的。眾所周知,十八世紀的“徽班進京”,其影響非同小可,它不僅揭開了二百年京劇史 上波瀾壯闊的序幕,而且對推動中國戲曲的蓬勃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正是有了“徽班進京”和后來的“漢調北上”,才促進了各劇種之間在北京這個特定 地域和人文環境中的相互吸收與相互競爭,形成了昆、梆、徽、漢諸腔紛呈的繁榮局面。通過“徽漢合流”與“皮黃交融”,最終形成了從徽班內部逐漸演化向京劇 的嬗變。

        縱觀“徽班”誕生、發展和成熟的歷史,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如果沒有“徽班進京”的歷史進 程,難有中國京劇的今天。徽班的歷史性貢獻,為中國戲曲的傳承發展,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徽班”的精髓,主要體現在它的“開放思想”“前瞻意識”“民 本觀念”以及“善聚人才”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上。“徽班”的形成、發展與演變,可謂中國戲曲史上一大奇觀。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