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主辦,天津藝術職業學校和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承辦的第三屆京劇專業中青年教師高級進修班,近日在京舉辦匯報演出,57位來自全國藝術院校的青年教師在劉秀榮、張春孝、劉長瑜、劉習中、陳國卿、劉琪、蘇德貴等京劇名家的指導下,演出了《虹霓關》《打棍出箱》《四郎探母·回令》《時遷探路》等折子戲。青年教師們踴躍參加進修班的學習,但有些學校領導卻認為此舉影響學校教學而不予支持,而且當今戲曲人才的現狀不容樂觀,引起了京劇名家們的關注和憂慮。
據悉,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去年組織有關京劇藝術家、教育家赴京津滬冀魯等地,對京劇中專及戲曲專業教育現狀進行專題調研發現,目前戲曲教育有“三缺”的現象,即缺少技藝頂尖全面的藝術人才,缺少大師級的老師,缺少高素質的管理人才。而造成這“三缺”的原因,一是近年來戲曲學校和戲曲專業總體在減少,有些戲曲學校改為綜合藝術學校后,干脆取消了京劇專業;有的戲校行當不全,如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居然沒有丑行教師。二是戲曲人才的培養不夠科學,戲曲人才特別是表演人才,屬于特殊專才,對生源要求特殊,培養周期長,難度大,淘汰率高,成才率低。而現行的教育學制,是按通才來培養人才,學生寒暑假時間過長,課程設置學時縮短,導致學生在校期間基本功不扎實,學習劇目太少,畢業后去劇院團無法適應演出需要,出現優秀人才的概率更低。三是目前戲曲藝術院校嚴重缺乏既懂戲曲藝術規律又具備現代教學理念的高素質管理人才,中青年教師隊伍相對薄弱,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滑。四是學生在校期間舞臺實踐少,很多學生幾乎沒有機會登臺,嚴重影響了戲曲專業教學的質量和畢業生的質量。
于是,在國家京劇院的排練場,筆者看到,由新人付佳、張兵、白瑋琛、譚帥等擔綱主演的傳統劇目《白蛇傳》將于5月3日在梅蘭芳大劇院演出,在排練中,藝術指導杜近芳與葉少蘭不時打斷排練,糾正演員們的念白及動作。這些青年演員均是在校期間獲過獎的優秀畢業生,但顯然對這整出的大戲并不熟練。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主任舒桐對此亦有苦惱,過去戲校學生畢業后起碼會60多出戲,而今學生學歷高,會的戲卻很少,而且有的專業成績突出的畢業生,卻因一兩門文化課不及格而進不了重點劇院團。
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顧問劉長瑜等京劇名家認為,戲曲教育出現的這些問題,在于教育主管部門沒有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高度研究戲曲藝術教育的特殊性,對戲曲專業人才按照一般院校的通才進行教學管理,造成雖然教學經費不斷增長,但培養的人才從數量到質量出現下降滑坡局面,優秀人才更是難以脫穎而出。為此,有專家希望戲曲教學回歸行業管理,鼓勵戲曲院團四十五歲以上優秀演員到學校任教,同時為在校學生舞臺實踐創造機會,形成劇院團與戲曲學校教學人才流動、教學相長的人才培養體系。并按行政大區調整和完善戲曲藝術院校設置,形成各自培養側重和特色,優勢互補,滿足我國戲曲事業發展對后備人才的需求。也有專家認為戲曲人才培養應走非遺傳承的路子,遵循戲曲藝術規律,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戲曲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