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民族音樂的困境與出路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24日11:0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席 強

      民族音樂的創新發展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什么是創新?怎樣創新?民樂不能只有“老三篇”,其發展的主體應該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將高雅的藝術形式融入人民大眾的欣賞需求中,否則,中國民樂將面臨嚴峻的傳承危機。任何一種藝術,當它不被現實社會所觀照,不被演出市場所接納,不與大眾審美相統一,終將被歷史淘汰。據了解,民族音樂份額僅占中國目前文藝演出市場極小的比例,全國各地的民樂表演團體(隊)大多處于閑置狀態,演出機會較少,從業人員收入在生活貧困線上,民樂事業發展舉步維艱。究其原因,至少包含以下六點:

      一、民族音樂嚴重缺乏優秀新作品,尤其是缺少那些旋律優美、意境深遠、耳熟能詳、百聽不厭的通俗作品。

      二、民樂表演團體的整體演奏水平有待提高。縱觀當今的演出市場,無論是小型樂隊還是大型合奏,多聲部音樂思維表達方式已成為民樂創作的主要手段,表演技術的全面性已成為民族音樂提升藝術空間、表達多元化思維的重要基礎。

      三、樂隊樂器功能不夠完善。既然是現代大型民族管弦樂表演形式,樂器在樂隊中的整體音響表現應該具有規范的、統一的、科學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目前來看,大部分樂器有所改進,但部分樂器還達不到規范化的要求,特別是功能性缺乏高度的技術性,導致樂隊整體表現力滯后,不能滿足大眾化的需求。

      四、缺乏優秀人才。雖然我們已建立起一套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機制,但現在優秀的年輕人才多留在學校,而不是一線舞臺上,大部分演出團體缺少重要的、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演出市場的號召力不夠,民樂發展的動力不足。

      五、政府對民族音樂的財政資金投入不夠。民族音樂是中國文化的驕傲,是民族藝術的瑰寶,國家公共財政應該大力扶持這個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讓民族音樂家在保障基本生存的基礎上生活得有尊嚴,為民族文化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六、民族音樂團體缺乏專業化的市場營銷隊伍。推廣、宣傳缺乏整體性的包裝和經營手段,使得民樂產品在多樣化的市場競爭中,往往以單一的推銷模式為主,對觀眾的消費愿望不敏感,民樂票房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高。

      因此,民族音樂需要新鮮血液,更需要創新動力,對民族音樂的時代化改良、改革和創新應成為激發民族音樂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今天,在中國音樂“學院派”的創作理念中,很多作品還不成熟,還在探索和試驗,還沒有更多地考慮到群眾的欣賞需求,特別是不顧大眾傾聽旋律的傳統愿望,而執意用西方人的聽覺習慣來改造中國民樂傳統,它淡化了傳統音樂中突出旋律美的優勢和特點,這是多年來中國音樂在專業化創作上出現的通病。這類所謂現代派的探索性作品,不被演奏家所喜愛,也不被觀眾理解和接納,掌聲和鮮花往往只來自音樂圈內三五“知己”,成為典型的孤芳自賞、自娛自樂的時尚。這種現象還表現在,作品上演之后,圈內人士組織專家學者對這些“怎么難聽怎么寫”“怎么不好演奏怎么作”的作品進行學術褒揚,在一些學者的文字游戲中這些原本不好聽的作品被說成“多么富有創新精神”“多么具有現代意識”,甚至冠以“繼承傳統的現代典范”,進而被抬進無比莊嚴而神圣的高雅殿堂。久而久之,那些學習作曲的青年人誤以為這就是創作標準,這些所謂意識流的現代探索性作品是他們今后學習創作的楷模,造成了在人才培養上的方向性問題,同時也形成了對民樂演出市場大眾需求的導向性問題,制約了中國民樂的傳承發展。

      中央民族樂團曾承辦過多次全國民族音樂作品比賽,那些獲了大獎的作品幾乎沒有一首成為全國各類藝術院團民族管弦樂團(隊)商業演出的主打曲目,獲獎是這些作品的目的,入庫是它們的歸宿。而恰恰是一些不被專家看好的優秀作品,成為各個樂團的保留曲目。這些作品在一些唯技術論的專家眼中是缺乏藝術和技術含量的。其實,中國民樂正是缺少了這類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與民同樂的優秀作品而使整個事業發展陷入邊緣化的境地。為此,我們需要在評獎方式上轉變觀念,改變評獎機制,更需要作曲家們認真對待廣大群眾的市場需求,想大眾之所求、盼大眾之所愛,使中國的民族音樂成為人民大眾的貼心音符。

      今天的民族音樂處在一個大眾既熟悉,市場又陌生的窘況之中。熟悉是因為它古老而悠久,無論是琵琶、二胡,還是笛子、古箏……它們都是伴隨中國人生活了千百年的音樂遺產,陌生是由于今天的民族音樂作品已缺少了過去傳統中具有優美和典雅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以西方現代手法創制的新奇、怪異、時尚風格,這類作品誤傷了觀眾對民樂的熱情,使民族音樂脫離了大眾、遠離了市場。由于新型音樂無法滿足觀眾對當下民樂的認知熱情,民族音樂演出市場自然就失去了大眾影響力。

      中央民族樂團在探索民樂的時代化發展中,從繼承傳統的“親民”入手,先后創作改編了一系列觀眾熟悉且旋律優美的音樂作品,如大型民族樂劇《印象·國樂》、民族管弦樂系列音樂會《泱泱國風》、民族聲樂系列音樂會《國風繞梁》和為幫助扶持新疆、西藏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所創作的系列民族音樂會等等。這些作品既保留了原曲耳熟能詳的曲調,又拓展了民族器樂的表現手法,使中國民樂在表演情節上回歸到大眾喜愛、特色濃厚、市場追捧的氛圍中來,這是民族音樂適應市場、探索繼承傳統、用高雅的藝術引領大眾的成功嘗試。樂團近年在我國香港、臺灣地區和美國相繼舉辦了幾十場民族音樂會,創新的表演形式、豐富多彩的樂曲風格、寓意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凸顯了耳目一新、別具一格、傳統深厚的藝術特質,眾多專業機構給予極高的評價,這不僅反映了民族音樂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更是處在國家文化體制改革中的國家民族樂團在繼承傳統中引領民族音樂創新發展的成功實踐,相信中央民族樂團的創作改革會為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方向提供良好的現實依據。

      (作者系中央民族樂團團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