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在黑暗中也有詩意——看小劇場話劇《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23日10:17 來源:北京日報 彭俐
        《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劇照 牛小北 攝 《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劇照 牛小北 攝

      劇作家至少有三種表達方式,這也說明戲劇與文學共生:有人在舞臺上寫小說,譬如老舍和他的《茶館》;有人在舞臺上寫散文,譬如契訶夫和他的《櫻桃園》;有人在舞臺上寫詩,譬如曹禺和他的《雷雨》。當然,也有人在舞臺上寫童話,譬如梅特林克和他的《青鳥》;還有人在舞臺上寫寓言,譬如貝克特和他的《等待戈多》……

      很顯然,在話劇《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中,年輕的戲劇作者林蔚然,抑制不住她內心涌動的澎湃詩情,盡情傾吐訴諸兩性情感的深情韻語,在小劇場的一片黑暗中,帶給觀眾一種近似于傾聽浪漫抒情詩的觸動。這詩的風格如杜牧或李商隱,不,像拜倫或普希金,也不,近似班婕妤或李清照,更不……我們只能說——這是一首林蔚然式的舞臺詩。

      “秘而不宣”已構成懸念,“日常生活”也非同尋常。女主演尤美懿長得就像一闕宋詞,身材修長而錯落有致,清麗脫俗而纏綿不已,讀之令人陶醉,倩影揮之不去。男主演郭為當然就像一首唐詩了,屬于那種七言歌行體的豪邁氣勢,體量魁偉而肢體雄健,嗓音渾厚而抑揚頓挫,舉手投足倜儻,觀者無不稱奇。而導演李伯南則酷似現代詩人——《雨巷》作者戴望舒。

      話劇舞臺是開放式的,舞美、音響、道具——可以像詩歌那樣寫實,也可以寫意,而我本人偏愛抒情,這一點正與《秘》劇心有契合。每當麥克風前那位表情凝重、若有所思的先生,捧著腳本用“宣敘調”的聲調朗誦時,我都會不自覺地進入一種迷離而又恍惚的狀態。其實,我坐的地方與那個拼搭的酒吧柜臺,與杯中的酒精飲料還有一段距離,而我顯然已經有點兒醉了。

      在這樣一個朦朧的初春的夜晚,在國家話劇院有著大劇場規模的小劇場里,在與數百名觀眾坐在一起觀劇——不,讀詩的時候,難道還有人默默垂淚不成?!真就有人落淚,在我同排并肩的座椅上。她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落淚的呢,是在劇中美麗的少婦——即醫生的妻子,與推窗而入的情人,相互傾訴不了的情愫的時候。看來“秘而不宣”是一個當今社會共同的話題。

      不難看出,編劇林蔚然的這次寫作是一個痛快淋漓的過程。寫小說最費事,有時候構思就需要十年八年,甚至幾十年;寫散文就好多了,信筆寫來如同信馬由韁,但是還要顧及一些邏輯和推理;而寫詩可就完全不同了,“詩有別趣,非關理也”,也就是說詩歌是可以無拘無束的,可以“不講理”,那是多么瀟灑、自在啊!不僅編劇如此,這部戲的導演和演員也同樣率性而為。

      世上沒有“率真”二字,藝術便無從造就。

      無拘無束,在生活中行不通,卻是一個藝術創作的真諦。

      “秘而不宣”的成功,源于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袒露無遺。

      在這樣一個小劇場戲劇中,我們欣慰地看到編、導、演三位一體——全無障礙地融合,各自盡情,甚至忘情地表現自我,張揚自我,而達到舞臺空間的共享,人物的立體化和作品的整體性得到顯現。我們很少能看到配合如此默契而又各得其所的演出合作。這種精誠合作,才是年輕戲劇人最難得的品質,也是最值得稱許的素質。——這是中國戲劇的希望所在。

      最后,我要說,這是一部表達深度體驗的情感戲劇,情感的復雜增加了表演的難度,而劇作者的任性和狂野又讓導演無所適從。正像舞臺的時空顛倒一樣,劇中人詭異的生命錯位更加無奈。我們在舞臺上看到了想要看到的他人的秘密,如同看到了我們不想看到的自己。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