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中國昆曲的宏大史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22日09:43 來源:中國作家網

      日前,由江蘇省演藝集團與臺北相關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打造,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演出的傳奇昆曲《南柯夢》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引起轟動。本報發表幾位專家的評論,以饗讀者。

      仲呈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哲學詩人湯顯祖

      連續兩晚在國家大劇院觀賞由江蘇省昆劇院上演的湯翁名劇《南柯夢》,收獲了一些感動和感悟。

      作為中國明代的偉大戲劇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當然是屬于東方、屬于全世界的戲劇瑰寶。這次江蘇省昆劇院以連續兩個晚上長達 6個小時的演出,將《南柯夢》的精彩場次都體現出來,從一個方面補足了該劇在舞臺上呈現太少的狀況,空谷足音變為黃鐘大呂的演出,這也是一種文化擔當,更 是藝術上的傳承與創新之舉。尤其是該劇全部由省昆的第四代演員擔綱,青春朝氣,滿臺生輝,但又駕馭得當、收放自如,體現出昆曲藝術傳承發展的新氣象,更體 現出傳統文化基因在年青一代的有效呈現。當然,由于兩岸觀演習慣的細微不同,上半場的劇情顯得略碎一點,這也體現出兩岸對傳統文化讀解的不同側重。

      如果說《牡丹亭》和《紫釵記》是在寫關于美好愛情、失戀的怨憤與體悟,那么《邯鄲夢》和《南柯夢》則是在寫官場的兩大通道,前者寫金錢鋪路、所 向披靡的暢快與失落,后者寫攀龍附鳳、貴為駙馬的威風與惆悵。當揚州青年淳于棼被大槐安國招為駙馬之后,他與宮中三仙女和瑤芳公主是何等的快樂,他任南柯 太守,當的是何其順心。可是一旦公主仙逝后,召還宮中無用,加封左相也好景不長,濫權與淫亂,都成為政敵右相發難的口實。一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提 醒,使得皇帝岳父義無反顧地將其掃地出門。

      對于紅塵之夢、官場之夢與情感之夢,看得透與看不透,在《南柯夢》中給人以深刻的啟發。等到淳于棼回到人間之后,他還是念念不忘在大槐安國的榮 華富貴與驕奢淫逸。直到契玄禪師度他出家前,他還在幻象之中要與瑤芳公主再續前盟,還要為瑤芳公主和大槐安國超度眾生,那么多對于功名富貴和情感的留戀, 還是看不透、悟不深的種種表現。

      至于人生常態中悲歡互轉,苦樂相生,“天道陰陽五行,施行于天,有相變相勝之氣,自然而相于生,生而相于殺”,總在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之中。物極 必反,榮枯互轉,這更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戲劇之演繹,因此才“生死相根,恩害一門。生者死之,死者生之。恩者害之,害者恩之”。惟有跳脫一 步,從更高的層面上來看待人生,才能參透情關與功名利祿的奧秘,相對而言獲得心靈的坦然。西方人寫夢,大多皈依于宗教;湯顯祖寫夢,更多地接通地氣,觀察 人生,逼近于現實的思考。

      2016年,全人類都將對湯顯祖、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這三位文學大家的逝世400周年,予以不同程度的隆重紀念和頂禮膜拜。實際上這三位偉大的 文學家同時又是偉大的哲學詩人,所以才會作為人類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人至深、傳之永恒。江蘇省昆的《南柯夢》頂禮大師,善莫大焉。

      朱昌耀(江蘇省演藝集團董事長):

      江蘇省昆劇院的發展之路

      在國家大劇院的璀璨舞臺上,由江蘇省演藝集團與臺北相關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打造,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演出的傳奇昆曲《南柯夢》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正式上演。這也是2015年度“蘇韻繁花”江蘇舞臺精品藝術劇目巡演北京站的首演。

      《南柯夢》一劇已匿跡于舞臺百年,本次搬上國家大劇院舞臺的劇目是由昆劇院第四代優秀青年演員精心排演,在兩岸頂尖藝術家的打磨下的完美呈現。 無論是服裝、舞美還是唱腔、程式都在細節處不遺余力展現古典浪漫的昆曲《南柯夢》,經過400年的時間洗刷后仍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學的典范。施夏明所飾演 的淳于棼,扮相英武,唱腔清亮。單雯飾演的瑤芳公主,扮相青春靚麗,與施夏明在舞臺上的演繹堪稱是金童玉女的合作。其他諸如一人分飾三個角色的青年花臉趙 于濤,出演蟻王蟻后的孫晶、張靜芝,與淳于棼共譜浪漫曲的公主、上真之飾演者徐思佳、劉嘯赟、蔡晨成,暗藏心機的右相飾演者曹志威等青年演員,也有著上佳 的表現。

      這部《南柯夢》通過淳于棼與瑤芳公主的美好愛情,彰顯了中華文化重情重義,珍視純真愛情的文化基因,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和教育意義。舞臺呈現上既 尊重傳統、發揮傳統優勢,又沒有陳舊感。演出程式、舞臺調度及舞美方面充分尊重了傳統,并融入了現代審美。雖沒有大制作,但顯現的是“低調的奢華”,布 景、燈光、服裝精致。不少初次接觸昆曲的觀眾也表示,這部由年輕人擔綱出演的《南柯夢》相較于其他劇目,不僅看得懂、看得進,更是給人一種即傳統又新穎的 感受。

      這樣的盛況對于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來說并非首次,9年前的2006年3月17日晚,北京保利劇場,昆劇《1699·桃花扇》驚艷亮相。從 《1699·桃花扇》到《南柯夢》,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以戲傳人,以戲立人,在劇院內部建立了四代傳承體系,為青年演員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張繼青、 石小梅、胡錦芳等第二代老藝術家和柯軍、李鴻良、孔愛萍等第三代中青年藝術家一對一、手把手地教授青年演員。

      江蘇省演藝集團成立十多年來,一直秉承“機會給青年,榮譽給青年,資源給青年,平臺給青年”的“四給”方針,要求各院團一方面做好青年演員的傳 承工作,另一方面給予青年演員們更為廣闊的舞臺。昆劇院的青年演員不僅在常規性演出和商業演出活動中挑起了大梁,更是在時任昆劇院院長,現任集團常務副總 柯軍和集團總部的支持與要求下,每年得以舉辦一個個人專場。這在其他昆曲院團是極為少見的,F如今每個青年演員年均參加演出280場左右,他們不僅在南京 演,在大陸演,在兩岸及港澳地區演,更是借助集團這個大平臺,演到了遙遠的歐洲和大洋彼岸。祝愿江蘇省演藝集團創作生產出更多的精品,培養出更多的青年人 才,打造出一塊塊閃亮亮的“金字招牌”。

      柯  軍(江蘇省演藝集團副總經理):

      傳承遺產  面向未來

      當《南柯夢》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結束后,潮水般的掌聲響起來,青年演員們一遍一遍地出來謝幕。此時時刻,我不禁回想起《1699·桃花扇》在北京 保利大劇院首演的盛大謝幕。一晃9年過去了,也是在陽春三月,還是這批年輕人,從平均年齡18歲,到年屆30,從青澀到沉穩,他們日漸成熟,在全國各大昆 劇團同齡人中整體位居第一方陣。

      昆曲新生代的成長之路背后,是一個改制劇團的篳路藍縷,一方昆曲生態的苦心經營。眾所周知,全國七大昆團中,只有江蘇省昆劇院是改制企業。生態 環境,不是掛牌任命出來的,必須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談得上生態。我們堅持以繁榮演出為中心,通過增加演出場次,擴大受眾面,帶動傳承、教學、營銷、傳播、 研究的連鎖效應,逐步建立起正宗南昆風格的生態氛圍,確立了南京作為曲都的地位,真正形成了有演有觀的昆曲良性生態保護區。

      在劇目傳承方面,我們以個人專場制激活折子戲的傳承。藝術創作方面,我們既排演改編的名著經典,如經典版和青春版的《桃花扇》《南柯夢》,也有 新編大戲如《梁!贰都t樓夢》。創作力量,既有自生資源,也有境內外的合作。票房營銷方面,省昆的蘭苑小劇場每周六晚常規演出,不送一張票。除了蘭苑,我 們在昆山、周莊、南京煦南里、南京博物院均有演出基地,年演出場次超過600場。從最初的昆曲進校園,到如今定時定點的演出,我們成功培植了觀眾市場。昆 曲傳承班、提高班的舉辦,更發展了一批核心曲友、鐵桿昆曲觀眾和傳播者。理論研究方面,我們創辦了《昆曲藝譚》雜志,這是全國惟一的昆曲學術期刊。對外傳 播方面,我們創辦的”環球昆曲在線”網站,是全國惟一的昆曲演出直播平臺,配備中英文字幕,向全球直播每周六晚的演出。

      《南柯夢》不僅僅是主角亮,配角也精彩,各行都不弱。這是因為我們這些年來十分注重行當的平衡,采取個人專場制極大地促進了劇目傳承和人才培養。10年間,已經有老中青三代藝術家31人舉辦163次個人專場。

      我們規定,國家一級演員,一年必須舉辦兩次個人專場,每個專場3個傳統折子戲,一年6出,連續5年劇目不能重復。專場把演員的藝術地位、名聲和 收入緊緊捆綁在一起,因此沒人敢在藝術質量上掉以輕心。由于每年6個戲不能重復(同一行當可以重復別人的劇目),就逼著演員翻箱底、炒冷戲,家底薄的不得 不外出訪師學戲,這種壓力是巨大的,也是大家都愿意承受的。為此,高級演員們帶頭每天堅持吊嗓、練功、學戲。這樣的傳承和人才的成長,穩打穩扎看得見。改 制前劇院只有80多出戲,10年專場,讓我們積累了200多出戲,這是劇院最寶貴的資產。

      專場錘煉了演員、演奏員的業務水平,還聚攏并培養了大批擁戴演員、懂得欣賞昆曲的觀眾。蘭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每個星期六座無虛席。南京的昆曲 觀眾都知道,到蘭苑看戲,要提前一周甚至一個月買票,F場只能買加座,還得碰運氣。各行當都有個人專場的機會,逼使每個演員去學習本行當的專業技術,不斷 提高藝術水準。

      俗話說功夫在詩外,我們對年輕演員藝術功底的培養不局限于“就戲說戲”。這一批年輕人的國際視野、當代視野在全國青年昆曲演員里首屈一指。為了 提高演員的藝術素養,激發藝術創造力,我們和東京、香港等亞洲地區藝術大師合作進行“朱鹮計劃”,每年舉辦朱鹮國際藝術節已至第三屆,讓傳統戲曲演員與其 他藝術種類融合對話,跨界交流,學習到昆曲以外的劇場知識和經驗,了解一線前衛藝術和國際人文,使得昆曲演員不是在封閉的圈子里坐井觀天,而是和開放的社 會、世界呼吸相通。在這樣的學習交流過程中,年輕演員自編、自創、自演的新概念昆曲《319 回首紫禁城》,已經參加多個藝術節,體現出新一代人的整體創作能力。 昆曲的未來要從今天開始打造。我們既要“最傳統”,又要“最先鋒”。今天的昆劇藝術工作者應該化身為兩個主體:一支考古隊,一支探險隊。前者保護遺產不折 不扣,后者發展創新毫無畏懼。他們各自背著行囊向相反的兩極進發,他們之間的距離,就是昆曲發展的彈性空間,距離越大,彈性越大,但卻最終歸于昆曲藝術發 揚蹈厲的同一終點。昆曲不能像遺老那樣等待扶持,等待供養,必須青春地、當代地活著。從《1699·桃花扇》到《南柯夢》,省昆的年輕藝術家們就充分體現 出古老昆曲的青春進行時。

      周傳家(北京聯合大學教授):

      回歸傳統  固本求新

      《南柯夢》和《牡丹亭》同為湯顯祖“臨川四夢”之一,但它們的流播和遭遇卻大相徑庭!赌档ねぁ烦Q莶凰ィ蠹t大紫;而《南柯夢》則被冷落已 久,幾成廣陵散矣。百余年來除“花報”、“瑤臺”等折偶有上演外,竟尋找不到連本演出的記錄。惟其如此,由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集聚海峽兩岸力量共同打造 的全本昆曲《南柯夢》彌足珍貴,成為“臨川四夢”中最后被連本搬上舞臺的“一夢”,于現代舞臺上重現了“臨川四夢”之原貌,填補了氍毹之空白,誠昆曲之妙 品,梨園之勝景。湯翁若泉下有知,必當欣慰點贊也。  

      《南柯夢》描摹出人蟻情迷,展現出欲望百態,既是戲中之夢,亦是夢中之戲,F實與夢幻雜糅一處,融為一體,荒誕、象征、譬喻兼而用之,與其最得 意的《牡丹亭》均為“因情成夢,因夢成戲”,但同中有異,別具情趣。如果說奇特浪漫、清新婉麗的《牡丹亭》運用恍惚迷離的美妙故事表達出對人間真性情和男 女至愛的認同肯定、品味和陶醉;那么,創作于作者晚年的《南柯夢》則通過極寫人情愛欲之難舍難棄,情盡了悟后的空幻寂寥,表達出湯翁對癡情和矯情的懷疑和 否定,傳遞出劇作家對于世事如棋的感嘆與對人生無常的況味。湯顯祖不愧為寫夢高手,寫人巨擘。不僅描摹出民間、官場、廟堂眾生相,折射出明代浮世圖景,而 且善于“從筋節竅髓以探其七情生動之微”,直達人性之深處。全劇以淳于棼從入夢到出夢為主線,不停留于故事淺層表面,揭示人生之哲理,并巧妙寄寓當代之思 考,將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透出人生之滄桑和禪意的高深玄妙,猶如老衲說法,醍醐灌頂,蓋警世之良方,醒世之藥石也。

      《南柯夢》在文本考訂上刪繁就簡,去蕪存菁,保持基本原貌。唱腔整理嚴格遵循昆曲的傳統程式規范,恪守格律、講究字韻,運用蘇白,古典韻味濃 郁,地域色彩鮮明。在舞臺呈現沒有多少可以依據和借鑒的情況下,導演憑著對此劇獨到的領悟和準確的把握,發揮天才的調度處理;借助于富有文化意味和民族形 式感、別致新穎的舞美設計;調動起施夏明、單雯等第四代昆曲翹楚,以及趙于濤、孫晶、張靜芝、徐思佳、劉嘯赟等新秀的潛心體驗和傾情創造,將艱深文本轉化 為活色生香的舞臺形象和舞臺景觀。營造出開合自如、虛虛實實、靈動多姿的繽紛意象,盡顯昆曲藝術的典雅韻致和流動之美,吸引了不同階層的當代觀眾,贏得 “蘇韻繁花綻放北京,陽春白雪一票難求”的可喜效果。

      謝柏梁(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

      傳承中國昆曲的宏大史詩

      歷史上常演的“四夢”折子戲,盡管在表演上千錘百煉,但卻總是有碎片化、零星化的感覺。當然所謂湯翁劇作的史詩化演出,不一定是非要把愛情史詩 中《紫釵記》的53出、《牡丹亭》的55出全部付諸排場,也不一定非要把佛道官場史詩中《南柯記》的44出、《邯鄲記》的30出,從頭到尾全部搬上舞臺, 但至少也要以較為整體的構思、前后貫穿的氣韻、神足氣旺的呈現以及規模化的演出作為基本要件,這才能夠稱得上是對湯翁作品的史詩化演出。江蘇省昆劇院作為 傳統醇厚、風格純正的昆曲故鄉的昆劇省團,這些年來關于昆曲史詩化的大型演出及其成功實踐,特別令人欽佩。

      首先是以張繼青為代表的老一代表演藝術家的舞臺版與電影版《牡丹亭》的演出。張老師的版本源于折子戲,但是又在劇情的完整性和人物形象的勾勒上 下了更多的功夫,所以她才在國內外引起了一致的贊美和好評,成為日本、意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的中國昆劇形象之杰出代表,甚至有人稱之為是“世 界五大女演員之一”。當今江蘇省昆的經典版《牡丹亭》乃至由張老師擔任藝術顧問的蘇州昆劇院青春版《牡丹亭》,都是江蘇省昆打造史詩化昆曲的相關成果。

      其次是由中日韓三國藝術家聯手打造的江蘇省昆青春版《1699·桃花扇》。一群平均年齡18歲的年輕人,將孔尚任的《桃花扇》予以了史詩般的夢 幻演出。一般認為《桃花扇》是很難以整體搬上舞臺的劇作,前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主任陳多教授等人也認為該劇基本上是一部案頭之作?墒墙K省昆劇院偏偏將 一部昆曲演出史上的冷僻之作,翻新成為史詩化的青春嘉年華版本的悲劇展示,一時間傳為中外劇壇之佳話。

      江蘇省昆的第三度史詩劇攻堅戰,就體現在昆曲《南柯記》的華麗打造過程之中。不錯,上海昆劇院確實以其老一代表演藝術家的雄厚實力,將史詩化的 《邯鄲記》和《長生殿》都綻放得有聲有色,可是他們也只能將《邯鄲記》中的一些曲子,加以交響樂的演唱,僅此而已。因為就《南柯記》相對而言,場次比較散 漫,戲劇沖突不夠集中,所以多年以來除了數折折子戲之外,很難將其較為完整地搬上舞臺。

      但是,如果湯翁的“四夢”缺了南柯一夢,湯翁的批判精神與文化價值就無法完滿地加以體現。在其故鄉與祖國,都無法將其劇目完整地搬上舞臺,又哪 里能夠奢望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戲劇界人士,能夠更加深刻全面地認識到湯翁的“三春好處”與驚世精神呢?而且該劇又是一部佛教夢幻史詩劇,大家一般只關注生死 戀情的牡丹與紫釵,不去關注其佛道情緣的南柯與邯鄲,這更是關于湯翁精神的簡化與曲解。

      具備文化眼光和藝術膽識的省昆藝術家,以啃硬骨頭的精神,聯合海峽對岸的有識之士,共同推出了這部戲曲史上堪稱美輪美奐的南柯夢幻之昆曲史詩。 還是那一班花團錦簇的青年人,只不過大家的平均年齡成長到人生風姿綽約、表演意境淳厚的28歲了;還是那一出較為冷僻的《南柯記》,但卻與同時代誕生的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相映成趣,更好地體現出明代人的審美風尚和南京市井生活的綺麗多姿。于是揚州的淳于棼粉墨登場,在南京、北京和臺北的大舞臺上,將大 槐安國的夢境予以了淋漓盡致的優美呈現。

      《南柯夢》的深刻性伴隨著青年表演藝術家的精彩演繹,這才能讓中外觀眾在愉悅而又感嘆的審美過程中,認識到湯翁作為世界戲劇大師的全貌。從此意義上言,江蘇省昆是在繼承大師的事業中,從某種程度上開創了昆曲藝術繼承發展的新生面。

      譚志湘(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南柯夢》又見江蘇省昆劇院風格

      近日,在國家大劇院,江蘇省昆劇院演出了湯顯祖臨川四夢之一的《南柯夢》。演員是昆劇院年輕的一代新人,我在他們身上似見張繼青、石小梅、張繼 蝶、趙堅等老一輩藝術家的表演。就舞臺呈現而言,雖然有臺灣藝術家,導演王嘉明、舞美設計黃廉棨和一些非本院藝術家,舞臺設計黃怡儒、燈光設計王天宏、服 裝設計賴宣吾等加盟,但不失蘇昆風格色彩。

      《南柯夢》的演出運用一切舞臺手段,突顯演員的表演。讓我們看到江蘇省昆劇院的繼承與發展。昆劇院的年青演員個個有嗓子,唱得好,會表演。扮演 男主角淳于棼的施夏明是石小梅的學生。石小梅是江蘇省昆劇院當家小生、著名表演藝術家。施夏明頗有乃師之風,年紀雖然不大,卻穩得住,放得開,有激情,有 爆發力。落魄時的淳于棼以酒澆愁,他演出了人物似醉似醒的一面。經歷了大槐安國的起起落落,他又回到老宅,在大槐樹下的蟻穴中,他看到蟻王蟻后,驚奇萬 分,這是“尋悟”一場戲他表演的第一個爆發點;看到“南柯郡”,他為官二十載之地,一群螻蟻向他點頭致意時,這是他的又一情感爆發點;在檀樹下,他發現又 一蟻群, 那就是他曾經的檀蘿敵國,這是他情感的第三爆發點。演員演來層次分明,每一個爆發點的內容又都有所不同,有驚訝,有慨嘆,有似夢非夢之感!扒楸M”一場, 是淳于棼的又一重場戲,也是全劇的高潮。他第一次以指為香,升天堂的不是大槐安國螻蟻,而是檀蘿敵國螻蟻,他再燃“肉香”,以及見蟻王蟻后,與瑤芳公主相 見,問道契玄禪師……演員的表演不僅層次鮮明,且分寸把握得當,有輕有重,有繁有簡,引人入勝。

      讓我感觸極深的還有山鷓兒的表演。這個角色戲不多,卻很出彩。他滿口蘇白,加之丑行表演手段的運用,又有較為生活化、俚俗化的一面,很“親 民”,極具丑角之美。從山鷓兒扮演者錢偉的表演,我們仿佛看到蘇昆劇院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張繼蝶、李鴻良的身影。蘇昆丑行的表演也是劇院風格特色的體現之 一,是為廣大昆曲觀眾所喜愛的。

      《南柯夢》的演出,讓我們看到劇院與主創人員尊重傳統,充分發揮傳統的優勢,又不拘泥傳統的創作追求。那就是尊重昆曲傳統,而不是顛覆傳統;有所創造,不是為標新立異而創造,而是根據劇情的需要,不離昆曲大譜,不失昆曲之美的創造。

      吳乾浩(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新翻《南柯》又一邨

      最近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傳奇昆曲《南柯夢》便是江蘇昆劇院傳承創作的成果。劇分上下,上本10出,下本9出,數目不少,但相對原劇的44出巨著總體不及半數。剪輯鋪敘,刪繁就簡的功夫很是不易。

      湯作《南柯夢》以淳于棼的仕途經歷表達主人公的宦海沉浮和墮落變質,但亦涉及封建朝廷的驕奢逸樂,封建官吏的腐敗無能,有全方位的描寫與批判。 此次演出篇幅時間仍有限制,只能對與淳于棼公主有關場景作正面刻畫,其余點到為止。淳于棼任職南柯太守20年,施職清明,民安國泰,只在敘述里表達,無法 強調他的政治主張。所幸與性格發展較密切的關目尚存,有細致描寫,保證人物形象的生動傳神。由于夢里夢外跳躍,寫人寫蟻交錯,劇情變化延伸,時間跨度較 大,不可避免要安置過場戲。關子戲跟過場戲怎樣安插,有機調和成不可避免的問題。蟻王蟻后成為情節沖突進展的宣示者,不可能有立體的性格。右相段功位極人 臣,權傾朝野,性格奸黠,嫉賢妒能,是淳于棼的對立面;現在對他只能簡單表白,漫畫化點染,影響性格深化。蟻國方面原有槐安國與檀蘿國的歷史矛盾,并不是 突兀來個四太子滋擾。人國與蟻國,蟻國與蟻國,多層面展現湯顯祖認識的封建時代,于評議中引發思考。弱化蟻國不得已為之。淳于棼的蛻變由于社會因素政治因 素,地位變化,心理欲望等復雜原因。他與夫人·公主等日夜交合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與惡果。結尾的《情盡》深刻有力。夢醒階段的淳于棼還牽掛蟻國人等,想念公 主。說不清,道不明,抽刀斷水水更流。又哭又鬧,怎么也放不下。按湯顯祖的處理,禪師以禪語從根基點化,最后當頭棒喝“淳于棼立地成佛也!”“萬事無常, 一佛圓滿!”淳于棼頓悟,在“普天下夢南柯人似蟻”唱詞里立地成佛。如今江蘇昆劇院的處理,靜寂里一束白光打在臺中央的淳于棼身上,他面無表情略有所思, 滿地枯葉,困惑尚沒全解……觀眾同樣要再思再想。

      李鴻良(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院長):

      今年且做《南柯夢》

      不久前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南柯夢》,全場滿滿的上座率令人振奮。對于一群平均年齡不過三十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佳績確實值得驚喜,但也在意料之中。

      《南柯夢》是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轉企改制以來,繼《1699·桃花扇》后為第四代青年演員打造的第二部大戲。施夏明、單雯、徐思佳、趙于濤等 主演,也是在《1699·桃花扇》中嶄露頭角的演員;《南柯夢》的演員陣容,幾乎都是《1699·桃花扇》的班底?梢詫ⅰ赌峡聣簟房闯墒恰1699·桃 花扇》的延續與前進。從2006到2015,我們走了9年。為了應對市場,《1699·桃花扇》衍生出多個版本,演出的錘煉讓如同花骨朵般青澀的年輕人慢 慢成熟,在不同的舞臺上綻放出光彩。9年前,他們第一次進京演出,默默無聞的他們興奮而緊張;9年后再次進京,已經積累起粉絲與人氣的他們舒展自如,淡定 大方。

      作為院長和老師,我為他們高興,為院團高興,為昆曲藝術高興。年輕人是傳承的希望,只有他們的不斷進步和成長,我們的院團以及昆曲藝術才能夠發展興旺。

      9年來,前行的不僅僅只有我們的年輕人,還有院團、政府、市場與觀眾。從被動應變到主動參與競爭,從門可羅雀、無人問津到擁有固定的客戶群體; 從政府主導投資打造的《1699·桃花扇》到由熱愛傳統文化的臺灣企業家陳啟德先生通過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打造的《南柯夢》……大家都在成長。作為一 個戲曲院團,也許我們一時半會兒還不能像通俗藝術那樣,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滿載而歸,但我們開始在收獲屬于自己的滿倉鮮魚。作為一個文化企業,我們無法回 避市場規律。所以我們要感謝政府、企業與觀眾的支持,使我們能夠有更多的“資本”來參與競爭。

      我們用9年的時間走出了一條路,這條路的一個起點叫《1699·桃花扇》,當中的一個界碑叫《南柯夢》,未來的好戲還會更精彩。 “路漫漫其修遠兮”,難也罷,易也罷;贊揚也罷,批評也罷,我們都將傳承不息、勇往直前。如今,省昆第五代學員的招收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我們將再度種下稚 嫩的樹苗,將他們培育成片片綠蔭。也許有一天我們終將老去,然而我們摯愛的昆曲藝術,必將永葆其青春。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