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至24日,總政話劇團現實軍事題材話劇《兵者·國之大事》在解放軍歌劇院連續演出18場,首都舞臺刮起一股《兵者》“旋風”。前來觀看 演出的,既有抗戰老兵、軍事專家、戲劇專家,也有部隊官兵、各界觀眾。在京的40多家媒體給予了持續的關注和報道,其中《解放軍報》以“以藝術的刀鋒解析 軍人憂患”為題、《中國文化報》以“軍味兵味戰味直面和平積弊”為題、《京華時報》以“英雄主義話劇為當代觀眾補鈣”為題進行了整版報道;《光明日報》將 該劇評為2014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十部話劇之一;中國新聞網評價“總政話劇團《兵者·國之大事》不避矛盾、直面現實獲贊”;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為該劇制作 時長90分鐘的兩期專題訪談名為“舞臺上的大閱兵——話劇《兵者·國之大事》主創談”并創欄目收視新高……全國近百家媒體轉載了該劇演出盛況,并引發了關 于“強軍興軍”的大討論。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部作品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共鳴?
王樹增
多次觀看總政話劇團創演的大型話劇《兵者·國之大事》,每次看完后都和主創者們一起討論修改方案,眼看著幾位劇作家在艱苦的創作勞作中逐漸消瘦 下去,特別是主創者之一、總政話劇團團長王宏滿臉疲憊,須長發亂,可是每每談及劇目主題深處,他卻總是目光炯炯,滔滔不絕,創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溢于言 表。
《兵者·國之大事》是當代中國軍人忠誠于黨的鏗鏘誓言。主人公楊天放是一名普通的軍官,他的上級楚玉麟也是一名普通的將官,但他們身上具備著同 樣的品質,那就是作為一名共和國的軍人,對自己的軍旅職業有著無限眷戀和萬丈豪情,面對人民軍隊必須承擔的使命有著刻骨銘心的深深憂患。他們清醒而深刻地 認識到,一支優秀的軍隊,強敵不足懼怕,怕的是信仰的缺失和信念的動搖。當代中國和平甚久,多年歌舞升平,在社會多元化價值觀的現狀下,軍人面對的是比戰 場生死考驗更為嚴峻的政治考核。因此,我們需要有性格剛烈的正直軍人站出來,把軍隊建設和改革的重擔負責任地擔在身上。這種“舍我其誰”的氣概源于信仰的 力量。無論是楊天放還是楚玉麟,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軍事訓練的改革,更為確切地說,他們進行的是一場堅守信仰和捍衛忠誠的艱苦戰斗。有戰斗就會有犧牲,他 們都知道充當改革先行者面臨的風險是什么。對于普通軍官的楊天放來講,戰友的不解、親人的誤會,甚至上級的指責和質疑,都不足以讓他動搖,但他還是在更高 層次的人生思考中陷入了苦悶;而作為將軍和父親的楚玉麟,在頂住巨大壓力而頑強前行的途中,他的兒子卻死在了他的改革進程中,這種和平時期的犧牲有著極為 特殊的象征性含義,那就是:軍人的犧牲不僅僅在彈雨橫飛的戰場,在和平的日子里,堅守信仰和捍衛忠誠的軍人,生死別離常常在尋常的日子里猝然而至。該劇讓 我們看到精神的豐碑在舞臺上高高矗立,它是當代中國軍人的靈魂之旗。
《兵者·國之大事》是當代軍人忠誠于祖國與人民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面臨的軍事環境不容樂觀,中國軍隊不但必須準備打仗,而且只能 打勝不能打敗。于是,一個糾纏當代軍人甚久的問題尖銳地被提了出來:就目前現狀而言,中國軍隊到底能不能打仗?仗一旦打起來能不能打勝?該劇坦誠地回答: 如果不在軍事訓練的理念和方式上進行脫胎換骨的變革,那么在未來戰爭中吃敗仗或許是不存在懸念的。該劇給我們展示的不是新型軍事訓練的樣式如何貼近當代戰 爭的熱鬧場面,而是變革者所遇到的種種艱辛。任何變革,都不可避免地會觸及某些人的個人利益;甚至有些人所秉承的價值理念和職業規則,將在變革中被徹底摧 毀,當然同時消損的可能還有其個人的仕途前景。被毀滅者的掙扎是符合邏輯的,他們秉承的邏輯極具人情世故的溫情,于是,那個叫趙云飛的軍官的人生觀念并不 令我們感到意外,他的人格也遠未到令我們鄙視的地步,但他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卻令我們無地自容,讓我們看到了自認為是名合格軍人的我們靈魂深處的污濁 角落,讓我們冷汗不止——《兵者·國之大事》,一曲軍事變革的悲壯之歌,一面徹照靈魂的明亮之鏡,一篇向祖國和人民宣誓的保證書。
《兵者·國之大事》是當代軍人忠誠于道德與人格的坦誠表白。軍人是穿著軍裝的社會人,所不同的是,由于職責和職業所致,穿軍裝的人必須將自己磨 練為一名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軍人必須服從命令,軍人必須拋棄個體,軍人必須道德純正,軍人必須人格高尚。如果沒有這些“必須”,一支軍隊就無法履行使命。 那些所謂的“官場潛規則”,決不能在軍隊中通行無阻;那些齷齪的人際關系游戲,決不能在官兵中成為流行時尚。該劇在這個問題上沒有采取回避的態度,而是尖 銳地將存在于軍隊生活里的某些不良現象,毫無保留地展示在觀眾面前。把傷口撕開的目的,不是展覽傷口,而是療傷的程序。與那些丑陋的傷口相對應的,是當代 中國軍隊中的大多數——舞臺上是典型的佼佼者的熾熱的情懷、高尚的情操、純凈的愛情和坦誠的人格,這種對應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戲劇沖突,因此使該劇具有了 藝術最高層次即道德層面上的巨大魅力。
《兵者·國之大事》是當前“打造強軍文化”熱潮中涌現出的一部優秀舞臺藝術作品。作為全軍最優秀的話劇團體總政話劇團,多年來不斷推出好戲,每 每讓我們驚喜不已。現任團長王宏則是一名才華橫溢的軍隊藝術家,他率領的主創團隊是一支政治素質、藝術水準均堪稱一流的隊伍。該劇的創演成功,再次證明軍 隊文藝隊伍具有的堅持真理、勇于攻堅、團結協作和屢戰屢勝的優良傳統。在“打造強軍文化”的時代使命的感召下,我們堅信,軍隊文化建設必定會迎來全面躍升 的繁榮時期。
觀《兵者·國之大事》之震撼
李文啟
由總政話劇團創作并演出的直面軍事斗爭的大型話劇《兵者·國之大事》毫不回避并出色地回答了,20多年來未經戰事,同樣受著不正之風侵蝕的我中國人民解放軍還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勝仗,這個事關祖國安危的重大問題。
劇情從我軍舉行的一次大型演習展開。演習結束,眾官兵歡呼雀躍,豪氣未消。指揮這場演習、即將退休的總部某局局長鐘世成興奮難耐,多年的軍旅生涯也以為因此畫上了一個圓滿漂亮的句號。就在行將舉行慶功大會之際,畢業于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國防大學并留學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歸國后任作戰參謀的楊天放不得不說出的“這次演習并不成功”的真話,使劇情陡然折轉;加之總部的一代儒將楚玉麟的一句定論“不及格”,把該劇的主要沖突無情地擺在了觀眾面前。是按照多年預定的舊有程式、弄虛作假、擺花架子進行既定結局的演習,還是從實戰出發,以戰局多變為著眼點的方案大膽創新?矛盾不可謂不尖銳,沖突不可謂不激烈。其中人物命運的跌宕,人物關系的演變,你恩我怨的錯綜糾葛、緬懷烈士的拳拳深情、痛失親子的情感克制、如歌如花的愛情與懷戀,以及歷史人物的悲壯再現,無不陣陣激起觀眾的心底波瀾。劇作者以不辱使命的情懷、大膽赤誠的擔當,直指軍中頑疾,不逃避、不遮掩,如此選題就足以令人震撼,這是其一。
該劇的舞臺呈現嘔心瀝血、匠心獨具,這是又一個令觀眾震撼的所在。觀眾剛剛步入劇場前廳,便踏入了一個用迷彩偽裝網搭就的通道,似戰壕,如坑道,又像隱蔽的前線指揮所。進入觀眾席的安全出口裝飾成了兩道鋼板鉚釘的厚重大門。觀眾的座椅全部罩上了迷彩的椅套,觀眾身臨其境儼然也成了沐浴著戰火的一兵。最令人稱道的是舞臺上裝有粗大的液壓支架的鋼鐵平臺。如此裝置不僅為演員調度、舞臺畫面創造帶來了便利,也為劇中時空的轉換提供了極大的自由。一升一降,一轉一停,軍營戰場、宴會大廳、演習陣地、孤煙大漠皆成可能。舞臺結構的奇想使林則徐、關天培、丁汝昌、鄧世昌的出現亦毫不突兀,時空的穿越天衣無縫。如裝甲坦克開動撞擊般的音響和變化莫測的燈光亦可圈可點,對于時空的切換、氛圍的渲染功不可沒。
震撼之三是總政話劇團的演員陣容。老中青三代演員齊聚此劇,演繹了當代軍人的雄姿和傲人的風采。年逾六旬的魏積安寶刀不老叱咤舞臺,他所扮演的楚玉麟穩而不板、帥而不躁,成了該劇舞臺上的“定海神針”。潘軍、邵峰、趙旭、秦方是該團一代中年演員,他們對于人物心理的刻畫、人物關系的把握,利用形體臺詞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準確入微。年輕一代的柳楊、郝榮光和于恒,也在劇中性格鮮明、生龍活虎、青春浪漫。
總政話劇團多年來秉承“出人、出戲、走正路”的建團宗旨,著力打造出一部部軍旅戲劇,為我國軍事文藝的百花園增添了艷麗超群的奇葩。衷心祝愿總政話劇團放飛想象的翅膀,腳踩堅實的大地,牢記我軍能打必贏的神圣使命,創作出更為震撼的戲劇佳作。
振軍心振民心的戲劇佳作
尚 敬
作為一個部隊文藝工作者,我深知,現實題材難搞,現實題材中軍事題材尤其難搞,而直面我軍新軍事變革,直擊我軍軍事訓練、演習的創作更是難上加難。話劇《兵者·國之大事》的編導表現出了罕見的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他們直面當下直面現實,直面軍隊發展進程中存在的種種痼疾頑癥,不回避不粉飾,大膽發聲,勇敢表達,這種膽魄令人敬畏。而且尤為可貴的是,這種直面和表達又是藝術的、審美的,是以扎實的人物和劇情、強大的情感力量和有深度的思考作支撐。該劇在10年的時間跨度里展現了三次重大演習,塑造了一群充滿熾熱情感,可親可敬的鐵血軍人形象,劇情曲折跌宕精彩不斷,舞臺呈現充滿戲劇張力,形成強大藝術感染力。無疑,這是一臺久違的好戲,一臺一度二度臻于完美的演出,一臺讓軍人熱血賁張,讓普通老百姓更加了解我們的軍隊,振軍心、振民心的軍旅戲劇佳作,也是近年來國內軍事題材創作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突破之作。
該劇導演宮曉東執導過很多有影響的優秀舞臺劇和影視作品,此次再次展示了他的藝術才華。
首先,導演對全劇的整體風格把握準確:真實,鮮活,有質感,有軍隊生活氣息、有戰爭氣息,同時又充分利用舞臺假定性原則,將寫實與寫意,再現與表現相結合,時空轉換自由靈動富于變化;現實感強、紀實性強,又具有史詩性和思辨性品格;剛勁悲壯,氣勢磅礴,又適時揉入喜劇性、抒情性元素,并注重人物內心的開掘與展現,使得全劇既個性異常鮮明又豐富多彩,觀眾能夠很好地融入劇情之中。
其次,導演對劇作的思想立意,對劇中人物形象解讀深入,呈現精到。該劇思想性很強,既有對嚴峻現實的反思,也有對慘痛歷史的回眸,更有對風云激蕩變幻多端的世界政治、軍事、外交發展態勢的觀照,更有對軍人情感世界及精神情懷的認真開掘、對軍人擔負的責任使命和人生選擇的深沉拷問,這與導演對全劇的把握是分不開的。“戲劇是人學”,優秀的戲劇作品必須把塑造人物放在重要位置。劇中楊天放、楚玉麟、趙云飛、楚小虎、鐘局長、嫂子等眾多主要人物各具性情,但每個人物都塑造得鮮明立體,栩栩如生。一些小人物如孟班長、基地戰士、司務長等,著墨不多卻十分生動,讓人難忘。
再有,導演在節奏把握、場面營造、細節雕琢等方面功力深厚。10年間三場重大演習各有特色,場面大,人物多,層次豐富,時空轉換快,其間還有中俄兩軍將領的對手戲,導演處理上,三場演習各有章法,互不雷同,均風生水起,有聲有色,好看耐看,讓人有如置身于真實的演習現場。而劇中“風沙漫天真情涌動的胡楊灘”,“悲壯蒼涼的歷史人物再現”等場面更是全劇的“點睛之筆”,稱得上是當下舞臺劇的經典性段落。
宮曉東在該劇中對轉臺的使用也值得稱道。該劇采用具有鋼鐵質感的裸露式大型轉臺,經常處于動態之中,同時還輔以相當復雜的升降變化。宮曉東或依據人物的內心變化,或根據戲劇情境、情勢的變化,從容不迫又揮灑自如地把“旋轉”和“升降”運用得恰到好處,機械裝置部分的運動變化與劇情發展相得益彰,近些年,國內舞臺劇使用轉臺和升降臺的很多,此劇當數一流。
話劇《兵者·國之大事》兵味、軍味、戰味如此濃烈,如此熾熱,如此震撼人心,再次喚起了我對舞臺劇創作的向往和沖動……
軍旅戲劇創作觀念上的一次突破
劉 平
話劇《兵者·國之大事》是軍旅戲劇在創作觀念上的一次突破,也是部隊文藝收獲的一大碩果,其創作亮點有三:
一,講真話的作品才有魅力。該劇是一出展示兩種治軍觀念的戲,但編劇沒有空喊口號,直白地、概念化地表現主題,而是通過激烈的矛盾沖突,鮮明的人物和吸引人的戲劇情節,以藝術的美感傳達其創作理念。
戲一開場就把矛盾推到了風口浪尖上,直接向陳舊的、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念和處世哲學提出了挑戰。解放軍某部舉行一次大型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后,參加演習的陸軍、海軍、空軍、舟橋、炮團等都在爭功擺好,指導這次演習的鐘世成局長也喜形于色。但是,他親自提拔的、具有國際眼光的高才生楊天放卻說出了令全場人都目瞪口呆的話:“如果按照實戰標準評判,這并不是一場成功的演習!”楊天放無疑是把天“捅了一個窟窿”。剎那間所有的眼光都投向了他,有人暗中驚喜,更多的人是嘲諷,是不服氣,說他不識時務,盡管他對演習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得入情入理,招來的仍然是強詞奪理的反駁。“慶功會”變成了“檢討會”。場上所有人物都因這場治軍觀念的交鋒擦出了思想的火花。觀眾也被緊緊地吸引著,自覺不自覺地成了這場演習的“評判員”。
二,在矛盾中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鮮活、有力量、有魅力。該劇塑造人物不是平擺浮擱,不是拉洋片式的展覽事跡,也不是喋喋不休地說教,而是把人物放在親情、友情、私情和家國之情的漩渦中,經歷痛苦的歷練,經受人格和尊嚴的擠壓,從而展示他們靈魂的搏斗和內心的掙扎,突顯人物有血有肉、鮮活生動的性格特征。
楊天放不是不明白演習的“規則”,但是,出于軍人的天職——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尤其是海灣戰爭以來咄咄逼人的國際形勢,他著急、他擔心,他要提醒戰友們,不要陶醉在虛假的成績里,要拿出責任心來搞好實戰訓練,這樣才可能不挨打,才可能有戰勝強敵的把握。他明白,要適應未來的現代化戰爭使我軍立于不敗之地。“作秀”、“走過場”無濟于事,可是如何轉變各級指揮員的帶兵觀念,使其接受并掌握現代戰略思維?嚴峻的考驗擺在了楚玉麟面前。
“20多年沒打仗形成了很多積習,本位主義嚴重,形式主義泛濫,花架子多,作秀成分多,演戲成分多”。因此,楊天放向楚玉麟建議,改變以往演習的套路。楚玉麟接受了楊天放的建議。但演習中意外事故發生了,楚玉麟的兒子楚小虎為掩護戰士犧牲了,還要不要繼續按原演習方案進行演習?又一個重大考驗擺在了楚玉麟和楊天放面前。
此時,中國歷史上的種種畫面赫然出現:關天培壯烈犧牲,林則徐被免官流放;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慘敗;南京大屠殺……一幕幕慘劇“像刀子剜心一樣”令楊天放痛苦,“像大山一樣”壓在他的心頭。楚玉麟也切實感到:“我們手中的劍必須在變革中重鑄劍魂!”他們決定,“為了中國軍隊在未來戰場上不敗,為了歷史悲劇不再重演,把演習場徹底變成真正的戰場!”此時,觀眾的心也被激烈的矛盾沖突鼓蕩起來,面對中國歷史上一次次慘敗的屈辱,每個人的心情都無法平靜,不由自主地跟著劇中人物一起思考,情感也隨著劇情的發展不斷地上下沉浮。
三,情感真實才能感動人。該劇不僅寫出了人物的情感真實,也展現了人物內心的情感搏斗。楊天放明知在軍事訓練方面的改革會“捅馬蜂窩”,“得罪人”,甚至會丟“前程”,但他仍然要“一輩子堂堂正正留住軍人的一腔熱血”。楚小虎在演習中犧牲了,楚玉麟忍受著巨大的悲痛毫不動搖,甚至不怕自己承擔責任。趙云飛關心自己的前程,想利用關系搞弄虛作假的小動作。但在炮火紛飛的演習場上,他毫不含糊,終顯出一個軍人的豪邁品質。劇中對鐘世成的性格把握比較到位,既寫出了他對軍隊的熱愛與忠誠,也寫出他為自己前程著想的私心。當他為自己的軍旅生涯畫上一個圓滿句號的“希望”落空后,他有不滿,也有委屈。但他轉業到地方后,仍無法忘懷魂牽夢繞的軍隊,希望戰友們為“實戰”而練,軍隊能打勝仗,道出了千百萬老百姓的心愿。這些不回避矛盾的創作手法,不僅為人物的成長增添了活力,也增加了人物情感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