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叢書主編、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錢乘旦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現在關于二戰題材的各種作品越來越少。年輕人如果忘掉這段歷史,也就會忘掉歷史的啟示和教訓,有可能重蹈戰爭的覆轍。”
錢乘旦認為,作為“世界大戰”,二戰曾在大半個地球激烈進行,其中一個主戰場是中國,但長期以來中國戰場并未得到足夠重視。
“在二戰過程中,西方中心的傾向已經出現。后來,關于二戰的解讀和理解,都非常強調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把其他方面有意無意地忽略。”錢乘旦說,“比如中國的抗日戰爭,在西方人撰寫的二戰史中提及很少。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的戰爭,或者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作為美國和日本之間戰爭的附屬品。”
錢乘旦介紹,這套叢書有意識地糾正了這種偏見,其中有“兩冊半”是寫中國的——《中國正面戰場》與《中國敵后戰場》,在《東南亞戰場》分冊中,也有一半篇幅講述了中國遠征軍的壯烈歷史。
為何要將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分開講述?錢乘旦解釋,一方面是為了強調中國戰場的重要性,二是的確兩個戰場在領導力量、作戰方式、力量消長方面有很大不同。“20年前還有人回避正面戰場,今天我們知道抗日戰爭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戰爭,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勝利。”錢乘旦說。
錢乘旦在20年前曾為這套叢書作序,時至今日再看此文,他發現其中的基本判斷完全沒有過時。“首先,世界又維持了20年的和平,戰后的發展主要是新興國家的發展,世界力量的平衡由此發生變化。其次,兩極世界瓦解后,這個世界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于戰爭的邊緣。年輕人只在電腦游戲里接觸戰爭場面,把戰爭當兒戲,這種時尚的‘現代文化’有太多隱患。最后,二戰是一場正義打敗非正義的戰爭,世界人民付出了五千萬人犧牲的代價。但出于偏見,有些人有意無意抹煞二戰的正義性質,混淆是非。”
錢乘旦指出,最近一段時間,關于二戰的理解和評價,西方出現了一些非常微妙的變化。“在二戰剛結束時,大家對戰爭的緣由、發源地、誰挑起的、基本過程,誰起什么作用等,評價都比較客觀。比如,在歐洲,蘇德戰場是主戰場,蘇聯紅軍起關鍵性作用,西方世界都予以肯定。”錢乘旦說,“但在蘇聯解體后,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有些人有意把蘇德戰場的作用降低,甚至蘇軍在他們的敘述中都慢慢消失。這個動向很值得注意,實際上他們在修改歷史。日本國內也有人在美化侵略戰爭,中國人對這個動向就非常注意。”
“歷史不能篡改。現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讓人們了解那段戰爭的歷史,了解當時的人民付出多大代價,經受多少痛苦,這非常重要。”錢乘旦提醒,在戰爭結束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和平與發展是主題,但最近出現一些問題。
錢乘旦說:“人們好像已經淡忘了戰爭的殘酷性,對要戰爭還是要和平無所謂。而這幾年國際形勢——至少在某些地區,越來越緊張,有些人動不動就以戰爭為威脅,或者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如果像這樣發展下去情況會變得非常糟糕,對此不能不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