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自主制作的玫瑰榮耀綻放——評喜歌劇《玫瑰騎士》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16日09:52 來源:中國文化報 卜 之

      國家大劇院近年來精心自主制作的一系列大部頭歌劇,無疑是對當前歐美主要發達國家之外的新興國家歌劇舞臺上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等問題的有益突破。只要歌劇制作質量抓牢了,唯數量論、唯票房論、唯娛樂論等說法自然不攻而破。國家大劇院新制作《玫瑰騎士》洛陽紙貴、一票難求就是最好的明證。

      作為德國喜歌劇的高峰,《玫瑰騎士》是理查·施特勞斯的代表作,更是德國歌劇的難點所在:動用龐大的管弦樂團不難,《玫瑰騎士》難在要讓大象起舞,讓樂池里巨型的管弦樂團用豐富而細膩如室內樂的層次感與舞臺上有控制力的歌手交融;全部用德語演出很常見,《玫瑰騎士》難在要熟稔維也納宮廷里考究的德語、“土包子”附庸風雅矯揉造作的德語、市井小民通俗的德語、意大利人說的“四不像”德語等多種語境并自如切換;描寫婚姻問題、宮廷題材的喜劇也不少,《玫瑰騎士》難就難在霍夫曼斯塔爾的劇本直面17世紀以來就老生常談的跨階級婚姻、借婚姻進入上流社會、戀愛自由等問題,并以高超的嫁接手法與19世紀末奧地利的社會現實融合,理查·施特勞斯用絕美的音樂和異常豐富的動機,成功塑造了元帥夫人等復雜而生動的歌劇人物。

      歌劇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最終還是要靠扎實的中國制作來鑄就。只有把制作的主動權牢牢抓在手里,打造出一整套從構思到布局、從導演到布景服裝制作、從燈光設計到后臺監督、從演唱到樂隊的班底“基本盤”,才能說有了歌劇的制作能力。北京的鐵桿粉絲依稀還記得,威爾第的歌劇《弄臣》最初由帕爾瑪皇家歌劇院帶到北京時的轟動場景:精良的布景、考究細致的舞美、努奇大師好到爆的唱功,以至于幕間休息都不能阻擋強烈要求他返場的掌聲……很快,第二年的《弄臣》演出就逐漸增加了中國人的制作班底,再到后來的《奧賽羅》、《游吟詩人》,“以我為主”的思路與“集全球英才而用之”的態度融合,剛剛成功首演的《玫瑰騎士》則在這條道路上更進一步。經驗豐富的指揮朗-萊辛尤為擅長打磨樂團,德弗洛導演對歌劇的理解則非常深刻,既不脫離經典,又能賦予其當代意義。更讓人感慨的,是從決策到運營再到臺前幕后的強大中國團隊。國外的劇院往往很難想象,盡管有經驗豐富的“外教”調教,但一個平均年齡僅30歲上下的中國年輕管弦樂團、管理制作團隊,能勇往直前,克服諸多困難,啃下這么多硬骨頭。更難的是,從《納布科》、《弄臣》以及瓦格納的幾部歌劇以來,國家大劇院年輕的團隊把握節奏、保持力度,一個項目一個項目落實,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對認準的目標扭住不放、堅持到底。

      以《玫瑰騎士》為代表的國家大劇院自主制作歌劇的發展之路,就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在文化領域的生動體現,就是中國高鐵、大飛機、核電曾經走過的“引進、吸收、融合、創造”的制作之路。扎實的中國制作正是轉變發展方式、提升自身內功的必然產品。在打造中國歌劇升級版的快速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有理由相信,《玫瑰騎士》之后,還將有更好更棒的歌劇制作在前方。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