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展訊 >> 正文
寫意中國——2014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書法、版畫)展
展覽時間:2014年10月25日—11月23日
展覽地點:上海·中華藝術宮
寫意中國——2014中國國家畫院年展(國畫、雕塑、公共藝術)
展覽時間:2014年12月27日—2015年1月10日
展覽地點:北京·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而寫意精神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中國國家畫院著力弘揚“大美為真”的寫意精神,在多年的藝術實踐和學術研討中不斷梳理、論證和挖掘。“寫意中國”經過幾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家畫院年度展覽的品牌,也代表了國家畫院一以貫之的學術追求。
2014年12月27日,“寫意中國——2014中國國家畫院年展”在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舉行。年展集中呈現了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雕塑院、公共藝術院三個專業院一年來的創研成果。開幕式當天,參展畫家就本次年展召開了研討會。此后,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又針對年展邀請美術界專家學者召開研討會,將“寫意精神”及其學術研究引向深入。
參加第一次研討會的有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常務副院長盧禹舜,副院長張江舟、曾來德,以及尼瑪澤仁、紀連彬、陳云崗、于世宏、楊力舟、王迎春、李延聲、趙華勝、史國良、邢少臣、喬宜男、梁占巖、張立柱、王輔民、王永剛、項金國、王僖山等。研討會由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天民主持。參加第二次研討會的有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副院長張曉凌,創研部主任紀連彬,以及薛永年、劉曦林、趙力忠、王鏞、邢少臣、何加林、喬宜男、鄧平祥、羅世平、陳池瑜、王魯湘、鄭工、丁寧、梁占巖、陳鵬、王平、高天民、王藝、張譯丹、顧平、張桐瑀、朱其、陳明等。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主持研討會。
“寫意中國”的發展脈絡與展覽策劃
楊曉陽首先對“寫意中國”展覽的發展脈絡及作為畫院年展的重要性做了說明。2010年9月至2014年10月,中國國家畫院與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共同主辦了五屆“寫意中國”系列展覽。2014年12月,中國國家畫院舉辦“寫意中國——2014中國國家畫院年展(國畫、雕塑、公共藝術)”,正式將“寫意中國”定為中國國家畫院年展的總標題。
2010年舉辦首屆“寫意中國”展覽時,楊曉陽提出展覽的初衷是“以研究的態度使大家正視中國美術中難度最大、周期最長、最符合藝術本質、最涉及藝術本體建設然而最在理論上需要首先澄清的問題”,國家畫院適時組織推出“寫意中國”系列展覽是要傳達中國畫的精髓——寫意精神。2012年第三屆“寫意中國”展覽時,楊曉陽結合當下藝術界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寫意精神在中華民族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都有充分的體現,優秀的藝術無不充滿寫意精神。2013年,“寫意中國·2013中國國家畫院國畫、書法、版畫邀請展”舉行,楊曉陽將“寫意中國”提升到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強調國家畫院承擔著導向中國當代美術創作,引領世界美術發展潮流的重任,“寫意精神”不僅將引導中國藝術發展方向,也將對世界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2014年10月,“寫意中國·2014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書法、版畫)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行,這是一次轉折性的展覽。展覽中,楊曉陽將“寫意中國”與國家畫院一貫強調的“大美為真”的藝術追求相結合,希望展現當代中國最富生命力的藝術創作成果。“寫意中國”正式成為中國國家畫院年展的總標題,將帶領中國國家畫院走向下一階段的發展。
針對國家畫院年展,楊曉陽提出了具體要求:第一,每年必須創作新作;第二,強調寫意、強調創新;第三,每人六到十米的展線,畫院八個專業院,每個院以后每年要在年展之前做一個小展。國家畫院要以創作和研究成果在全國樹起標桿,引領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
盧禹舜提出,寫意中國符合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是對人靈魂的深入挖掘和把握。國家畫院堅持從民族精神、民族特點、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出發,弘揚、傳播、宣傳、引領中國畫的正確方向,“寫意中國”恰能概括這種價值導向。
張曉凌談到,本次“寫意中國”展無論中國畫、書法,還是油畫、雕塑、版畫,都在寫意主題上表現了鮮明的文化自覺意識。“寫意”是國家畫院近年來力主的文化精神、藝術精神與創作的方法論。我們從中不僅可以看出國家畫院在全球化格局中關于中國當代美術方位的思考與戰略考量,也可以體會出中國當代文化的整體走勢。“寫意”作為中國人的文化精神,將為中國當代美術主體與形態的建構提供哲理依據與語言資源。
張江舟認為寫意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對中國文化精神的一種倡導,中國繪畫因寫意而獨具特色,寫意精神起到了核心作用。國家畫院舉辦以“寫意中國”為主題的系列展覽并在2014年上升為國家畫院年展很有必要,也是一項重大發展舉措。
曾來德談到“寫意中國”是中國人的文化立場,是中國美學的一個精神導向,是中國的精神。國家畫院正是站在中國及國際的視角上,本著承擔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來舉辦“寫意中國”展覽的。
紀連彬認為本次院展是繼國家畫院30周年展覽之后又一次高水平的集中展示。國家畫院的創作研究積極結合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
“寫意中國”蘊含著中國傳統美學精神
與會專家集中闡述了“寫意中國”的核心價值及在當下的發展意義,對國家畫院以“寫意中國”作為年展的主題進行了總結和梳理。
薛永年認為“寫意”非常重要,是國家畫院未來舉辦年展的指導思想。王鏞提出寫意精神確實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精髓。劉曦林認為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在藝術創作及表現“寫意中國”中具有重要作用。王迎春談到“寫意中國”實際上是中國畫特有的抒發胸中意氣的品格,其概念非常寬泛。尼瑪澤仁希望國家畫院堅持“寫意中國”不動搖,未來一定會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中國精神的作品。
丁寧認為“寫意中國”的提法很好,既是對傳統的回顧,同時也可以真正建立一種能夠共享的價值。鄭工提出在寫意的概念下,藝術家的表現方式處于一種打開的狀態,以中國的寫意精神去統領我們的表現對象、表現方式很重要。羅世平談到寫意是很好的傳統,是中國美術和中國文化的根基,是在中國文化的方法論和精神指導下的表現。陳池瑜說“寫意中國”抓住了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是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差別之一,國家畫院以寫意來體現美術精神、藝術精神,是相當有戰略思想的。
陳云崗認為寫意在中國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深厚的文化基因,代表了東方獨具的造型系統。顧平表示寫意精神作為中國傳統的審美價值觀,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文人的命脈。王平談到展覽體現了“一人一品,大美為真”的寫意精神,走出敘事、紀事筆調,關注精神、關注本體。張譯丹提出寫意是中國的藝術精神,是當代美術發展的核心命題。朱其認為要以“寫意中國”即用中國核心傳統的“寫意”方面去表現中國的新題材、新精神,而不是將“寫意”看作民族主義的文化。陳明認為寫意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核心觀念,是一種具有精神涵義的藝術語言及圖式風格。王僖山認為“寫意中國”的題目很好,藝術家個人對此有文化認同感和文化歸宿感。
“寫意中國”傳達出當代藝術家的人文關懷
與會專家學者談到,本次年展的作品體現了藝術家不斷創新的精神,呈現出精神的飽和度以及深厚的人文關懷,強調了對藝術當代性的追求。薛永年從山水、花鳥等具體藝術創作出發,認為現實要跟理想與浪漫因素相結合,加強浪漫與理想的成分。楊曉陽的畫作中,留守老人和兒童關在鐵門里,年輕人在天上像飛天,充分發揮了想象力。紀連彬畫藏族人物,把人物跟山水作為整體,人物畫的境界有提高。姜寶林這次畫的胡楊,進行了具體描寫。蔡超平時畫寫實人物,這次畫山水也進行了探索。
王藝從繪畫材料、工具、技法以及傳統中國畫論的翻譯等方面結合中國寫意繪畫提出個人見解,認為要研究、總結材料、工具與技法、創作方面的關系,不斷嘗試、發現新的材料、工具,并要加強對表現技法的總結。張桐瑀提出,本次展覽畫家都在探索藝術語言的創新表現,著意于繪畫語匯的深層考量,作品透出品位正大、中正等審美意味的正能量。張江舟認為文人畫的發展是中國寫意精神最好的一種詮釋,筆墨自身的寫意性包含著大量的精神含量,藝術家要懂得如何利用筆墨的不同形態傳達多樣的感受。李延聲談到中國人物畫關鍵在于傳神,藝術家要有感想,有心靈的激動、激情,要有溫度、有想法。
邢少臣、梁占巖、何加林、陳鵬談到了情感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精神和情感的注入使畫面更加真實、生動、富有情趣,更能使藝術作品體現出精神的飽和度、情感的真摯和藝術作品的個性化。梁占巖提出寫意是一種文化精神,是中國畫的藝術特質,藝術作品應該融合畫家對當代生活和情感的體驗。項金國談到意想雕塑和中國畫中的寫意精神是一樣的,精神性的表達比具象的表述會更完整。王永剛認為“寫意中國”在建筑藝術上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大家面對一個具體環境的時候可以直抒胸臆,把場域的精神表達出來。
張江舟提出畫家要在傳統基礎上建立自己個性化的語言方式,最重要的語言就是充分發揮藝術家個人內在的潛質。張立柱看到老中青藝術家的作品都在潛心表達自己的感受,也都在大膽尋找自己的表現形式。王輔民認為以寫意作為自己的人生模式去理解、表達人生經歷,作品的內涵就會更深刻。喬宜男認為研究寫意精神時,更要研究支撐寫意精神的內在因素。怎樣用一種比較新的寫意體系、寫意手法來體現我們的寫意精神是要不斷探索突破的。
為了貫徹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精神,國家畫院“絲綢之路”美術創作工程也進入實施階段。2014年,國家畫院的藝術家們分別對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包括茶馬古道開展考察寫生活動。在“寫意中國”年度系列展覽中,很多藝術家把絲綢之路考察寫生中積累的作品進行再創作,也展示了“絲綢之路”美術創作工程的階段成果。
楊力舟提出,“絲綢之路”美術創作工程為藝術家提供了很好的題材。于世宏認為這項考察寫生活動很有意義,能激發藝術家的創作欲望,有益于創作出感動人心的優秀作品。項金國說,重新走“絲綢之路”、重新理解“絲綢之路”,給藝術家提供了諸多素材和創作主題。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楊曉陽的大寫意水墨人物畫《絲綢之路·陜北紀行》,作品尺寸達200cm×1000cm,表現的是“絲綢之路”上的陜北風情。本次展覽中,表現“絲綢之路”主題的還有劉健的《彩繪絲路》、陳鈺銘的《絲綢之路寫生之一、之二》等。
“寫意中國”應成為引領文化和統領精神的學術品牌
鄧平祥指出水墨畫的表現要進入繪畫本體,要有更大的范疇,要進行題材的錘煉,把繪畫語言和題材更好結合起來。鄭工認為“寫意中國”需要發揮精神性的統領,回到人的精神層面進行探索,回到個體與人之間的互動和相互闡釋的關系上。羅世平表示中國寫意現在缺乏中國的思維方式,要有現實主義的連接、傳統的連接、超現實主義的連接,才能更深入表現中國寫意。
王魯湘提出中國繪畫要回到文化本體、民族共同體,成為文化生命的呈現者,體現出和生命有關的內涵。趙華勝、喬宜男結合個人藝術創作談到寫意本體的重要性。王藝認為中國傳統畫論的翻譯工程也是對中國藝術更好地走向世界的一種宣傳。史國良建議畫家畫真正的歷史、生活、人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張譯丹認為中國藝術應該從本民族的文化出發,以回歸傳統文化向現代的轉換創造方式來重新構建中國當代美術。
王鏞、丁寧、趙力忠、陳池瑜、王平建議在“寫意中國”大主題之下,每年年展增設小標題,既是對總主題的呼應,又能使畫家在新主題的導向下開拓思維。王鏞提出,明確的主題是對寫意精神的深化,跟當代生活、當代精神的銜接能夠更加密切。丁寧認為中國藝術要建立中國特有的文化價值載體,深化“寫意中國”作為國家畫院乃至當今藝術界的精神和價值。王平建議充分發揮藝委會的作用,建立末位淘汰制。
楊曉陽最后總結道,本次展覽體現出藝術家的努力,希望大家以“大美為真”作為國家畫院的指導思想,并以“絲綢之路”美術創作工程為龍頭進行科研、創作。國家畫院的追求是使每一個藝術家發揮長處,培養民族和時代發展所需要的藝術家。
對繪畫本體的強調,對筆墨語言的深入,對精神性及生命、生活的回歸和追求,是對當代藝術家的呼吁和期望,從語言本體上表現中國的寫意,闡發中國的寫意精神,正是對以“寫意中國”為主題的展覽的高度提煉。中國國家畫院年展以“寫意中國”為主標題,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精神、傳統美學的精髓,以寫意性區分了中西方藝術,建立了中國藝術在世界藝術中的獨特審美地位。(崔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