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好相聲不僅妙在包袱——第五屆北京青年相聲節觀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14日09:1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羅 群
        回想、路遙表演相聲《百家講壇》 回想、路遙表演相聲《百家講壇》

      相聲名家李金斗、王文林一登臺,中國戲曲學院大劇場立刻沸騰起來。3月31日,第五屆北京青年相聲節閉幕演出在此舉行,7組相聲演員風格各異的表演為觀眾送去歡聲笑語。至此,第五屆北京青年相聲節完美收官。

      北京青年相聲節由北京市文聯主辦,創辦于2010年末,已經走過5個年頭,在全國相聲從業者中影響深遠。第五屆北京青年相聲節雖已落幕,但關于相聲、青年演員的話題和思考仍在持續發酵。

      傳承清新儒雅的相聲風格

      5屆北京青年相聲節先后連續舉辦了小劇場相聲展演、北京青年笑星評選、十佳演員評選、名家名段展演、傳統相聲比賽等形式各異的活動。北京曲協主席李金斗說:“北京青年相聲節,顧名思義,就是旨在培養青年人才,為他們搭建與同齡人交流和向老藝術家學習的平臺,督促他們鉆研藝術。”李金斗表示,作為演員,被觀眾熟悉、出名是必修課,觀眾對演員有所期待,演員才有動力搞創作。

      北京青年相聲節挖掘了許多優秀青年演員及其作品,李丁、董建春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其中之一。全國曲藝小劇場藝術委員會秘書長、知名相聲演員李偉建說:“他們用年輕人的視角重新審視這段經典愛情故事,拿出的作品很有新意,這樣的作品是我這個年齡段的演員創作不出來的。”

      北京青年相聲節不僅為年輕人搭建交流、學習的平臺,更引導他們的創作走向規范、清雅。當今相聲市場百花齊放,有傳統味道濃郁的演員和作品,也有方清平等帶有脫口秀風格的演員及其作品,當然也有一部分演員其作品缺乏規范約束,笑料風格走向重口味甚至低俗不堪。面對如此現狀,北京青年相聲節通過優秀作品、演員的評選和專家評委的點評,告訴青年演員:好作品必須是干凈的、規范的。“不拘一格的表演風格對繁榮相聲市場有益,但是不論風格如何,作品必須要守住一定的底線、遵守一定的標準,北京青年相聲節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導青年演員明確這個底線和標準。”李偉建說。

      相聲演員也愛聽搖滾

      不少青年演員通過北京青年相聲節脫穎而出,參加第五屆北京青年相聲節閉幕演出的相聲演員回想與路遙就是其中的一組搭檔。他們表示,參與北京青年相聲節可以遇到很多同行,交流業務和感情,更能聽到許多風格、見解不同的專家建議,這在平時的學習中是十分難得的。

      臺上的回想、路遙表演風格清新明快,逗得觀眾頻頻發笑,臺下的他們則相當沉靜內斂。兩位年輕人深愛傳統的相聲藝術,上臺表演穿著大褂頗有民國范兒,同時他們也跟同齡人一樣,享受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喜歡聽中國的搖滾樂,喜歡打乒乓球,也喜歡看言情小說,看完還給別人講。”路遙笑著說。“路老師乒乓球打得好著呢!”回想說,他自己也喜歡運動,并對武俠小說情有獨鐘。他們感到,為了說好相聲,演員的視野必須開闊。

      著名表演藝術家連麗如曾說,她能理解她的學生走穴演出,因為現在的年輕人要面臨買房、買車等種種壓力。回想、路遙同樣面臨類似的生存壓力。就比如當天的閉幕演出,演員的酬勞是比較微薄的。回想說:“說好相聲要付出許多努力,但是在今天,說相聲不可能讓人大富大貴。這個現狀有點尷尬,但同時也是試金石,考驗著演員是否真的熱愛相聲。”

      回想、路遙除了合作說相聲,還有著各自的工作,回想是一名律師,路遙在某機關單位工作。回想說:“我們都曾專業學相聲并在專業相聲團體工作,現在雖然有各自的工作,但是創作、排練相聲的方式、標準和心態仍跟從前一樣。”或許,相聲以外的那份工作可以讓他們更心平氣和地說相聲。

      好相聲不僅在于逗人笑

      北京青年相聲節一直致力于引導青年演員規范創作、傳承北京相聲清新儒雅的風格,抵制“三俗”段子。同時,它也引發人們思考:什么樣的相聲才是好相聲?

      李金斗說:“雖說相聲是笑的藝術,但是好相聲絕不僅僅是逗人笑,知識性、趣味性以及適當的回味、余味都要有。”李金斗認為,部分演員對自我缺乏約束,以葷段子博取眼球。“這樣的段子剛一出現觀眾會覺得新奇,‘他居然還敢這樣說’,但是時間久了觀眾會膩,低級的刺激畢竟不是藝術。”李金斗認為,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十幾年來長紅不衰,除了票價低廉,作品干凈、老少皆宜是很重要的原因。

      當天在中國戲曲學院觀看閉幕演出的于同學是“90后”,但是他喜歡侯寶林、劉寶瑞等老藝術家說的相聲,覺得他們的作品雅致、耐聽。多年從事相聲藝術的李偉建表示,前輩的作品耐聽是許多觀眾共同的看法,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都是雅俗共賞的,包袱以外還有其他吸引人的東西。“我們學習傳統相聲是為了掌握相聲的技巧,相聲包袱的鋪、墊、抖、翻是一個非常講究的體系,好相聲必須有包袱,但是又不能全是包袱,否則很容易弄成簡單的段子串聯,而非相聲。”李偉建說,“比如侯寶林先生的作品,除了笑料還包含民俗知識、戲曲知識和唱段、曲藝唱段等,這樣內涵豐富的作品才能百聽不厭。”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