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導演禾家:我關注的是現代與傳統的關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13日13:12 來源:中國民族報

      故事梗概:鄂爾多斯青年甘迪與自己的家人生活在地廣人稀的草原上,日子過得寧靜安詳,和諧自足。但他也向往著外面的世界。一日,一位來自北京的名叫秦溯的游客,經朋友介紹來到甘迪家。游客寂寞、蕭索的神情引起了甘迪的注意,兩人徹夜長談。接著故事另起一段,講述女主角、勘探隊員斯男,從內蒙古回京之后,先去見了一個男人,兩人在賓館終結了一段戀情。回到家中,斯男向丈夫秦溯提出離婚。丈夫無意中發現了妻子的婚外情,接下來的故事出人意料,結局令人傷感。

      看點一:獨特的“逐段倒敘”方式

      導演禾家是一位“80后”青年導演,他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大地》在2008年曾入選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并獲得評審團大獎。《鄂爾多斯騎士》是他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劇本獲得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休伯特巴爾斯基金的資助,并最終由曾經扶持過著名文藝電影《美姐》的緣起文化傳媒投資完成。影片是很有銳氣的藝術電影,結構上采取了“逐段倒敘”的方式,把一個現代家庭解體的故事講述得令人詫異而發人深省。

      看點二:當代草原生活的真實展示

      第一段鄂爾多斯的故事,是一段風格濃郁的當代草原生活的敘述,突破了大眾媒體司空見慣的關于草原生活“極盡偏遠、極盡傳統”的刻板描繪,展現了當代草原生活豐富而有活力的一面。同時,將一個大都會的家庭悲劇與草原生活連綴在一起,隱約可見創作者仍舊將少數民族文化當作現代人心靈救贖的潛意識。

      問:電影有一大段先聲奪人的鄂爾多斯蒙古族的戲,占了很大篇幅,也是最出彩的一段。男主角來到鄂爾多斯是來尋求解脫的。這種觀念在當代人心目中不足為奇。但你對少數民族文化卻顯示出矛盾的心態,一方面草原是可能發生救贖之地,另一方面你用冷峻的眼光去看草原,看到了草原的另一面,比如寺廟里“去魅化”的僧舍,男主人公當時的心態頗符合現代人的普遍心態。這樣的安排很現代,具有獨特的風格。為何會創作這樣一個故事?

      禾家:“風格是作者的背影,他自己是看不見的”。這是我的第二部電影。第一部電影《大地》,講述父親為替兒子送照片,來到當年兒子到過的苗族村寨,按照照片上的人尋找,發現早已物是人非。

      我有一段海外留學經歷,當時特別喜歡讀外國人怎么看中國、在中國游歷的圖書,這些書影響了我的視點,而我又是一個中國人。我有一個鄂爾多斯的朋友,去找他時偏巧他不在,我只好獨自一人出游,基于這次旅行的感受寫了這么個故事。

      問:你對少數民族文化有沒有一種想象,賦予它一種現代人心靈救贖的功能?

      禾家:我沒有特別去想象。我從一開始就沒有想到這部電影是一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我關注的與其說是少數民族文化,不如說是現代與傳統的關系,這種關系在一種所謂的“異域”中更容易發現和提煉。

      問:電影中的“鄂爾多斯騎士”有沒有把蒙古族文化“精神化”的指向?是否謳歌了少數民族文化的高貴品質?

      禾家:“鄂爾多斯騎士”是指一開始騎摩托車馳騁在公路上的蒙古族青年甘迪,并沒有歐洲文化里“騎士”一詞的精神寄托。不過,觀眾可能會有這種想法,這正是電影有意思的地方。

      問:你對“少數民族”好像沒有特別的概念,卻一直對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情有獨鐘。除了這一部,以前的作品和計劃中的下一部都是少數民族題材,為什么?

      禾家:我是不自覺的。可能這跟我的出生地有關,我是云南人。另外,我特別愛讀的書是西方人寫的異域游記,無形中受了很大影響。我書架上盡是這樣的書。所以,我老愛把自己放在知識分子的位置上,到一個“異域”,去促使自己開始思考。

      問:你電影中的蒙古族青年很有魅力,很時尚,為何如此塑造人物形象?

      禾家:現在的內蒙古小伙兒很現代,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樣子,比如飾演甘迪的演員就喜歡接觸蒙古國和俄羅斯的音樂,還在烏蘭巴托學馬頭琴,他也曾表示不喜歡被人想象成某種刻板的樣子。這在我電影中也有表現。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