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展訊 >> 正文
中央美院教授、油畫家馬常利在他超過60年的藝術創作生涯中,始終信奉深入生活、用眼睛去觀看和體驗的創作方法,同時,他更想捕捉的是內在對自然、對生命的熱愛,或絢爛、或深沉的色調和筆意,就是在回望中國傳統文化中“詩”的情懷——這也是他的藝術回顧展定名為“感悟詩境”的原因所在。
4月1日至12日,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中國美協、中國油畫學會主辦的“感悟詩境——馬常利藝術回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共展出馬常利自上世紀60年代至今創作的油畫和素描作品160余件,其中《高原情》 《草原上》 《荷韻》等10件代表作品將捐贈給中國美術館收藏。
展覽作品以“時代風貌:主題創作”“情系山河”“直面生活”“臨摹敦煌壁畫與速寫”為主題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展出馬常利重要代表性創作,包括《幸福之路》 《高原青春》《大慶人》 《轉戰太行》 《秋歌》等20余件作品,其中一些作品的色彩稿和素描稿文獻也同時呈現。這些創作誕生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語境,其繪畫觀念中帶有一種顯而易見的時代印跡,作品均是具有宏大歷史敘事意味的主題創作。第二部分展出馬常利自上世紀60年代至今的油畫風景創作系列40余件,從中可以看出其深諳中國傳統畫學思想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理念,主張在繪畫的過程中用可感的知識和經驗去塑造美的“意境” ;馬常利認為,這些創作并不拘泥于眼睛的觀看,而更要依賴于想象力,只有這樣,才可能采集到更適合創作的素材。
第三部分展出畫家的油彩寫生作品50余件。他的風景寫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延續了法國印象派繪畫的創作觀念,注重色彩和光線的表現力,然而與印象派藝術家多用調入白色以提高色彩的明亮度不同,馬常利更多使用一種略顯沉郁的灰的色彩調性。他在油畫風景寫生時不追求細節的勾描而追求整體的把控,因此一種“表現性”很強的用筆在有力的揮寫中,呈現出既單純而又充滿視覺層次感的畫面。畫展的第四部分則展示了馬常利創作的速寫稿40余件,還包括一些實物文獻和藝術年表。
在展覽現場, 84歲高齡的馬常利先生表示,創作需要依賴于寫生,才能汲取繪畫表現的靈感。他自上世紀60年代始遠赴新疆、青海、大慶油田;上世紀70年代深入太行山腹地,也在北京郊區、河北、山西、河南等多地寫生創作雄渾氣魄的北方風景;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又多次到南方寫生,并流連忘返于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東南亞景色,創作了諸多不同風格類型的油畫作品。雖然他的很多速寫和寫生都沒有成為油畫創作的直接素材,但這種孜孜以求的繪畫訓練使他擁有了更為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在心手之間捕捉到真摯的繪畫熱情。他表示,風景畫是“無言的詩” ,是自己的“心靈之歌” ,而繪畫就是在描述自己內心中的“詩境” ;“我雖已年邁,但在藝術之路的探索上,還能緩步前行。 ”馬常利說。
(德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