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重大歷史題材意義的電影
1937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歷經兩萬五千里腥風血雨、從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殘酷圍剿中殺出血路順利到達延安后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谷諔馉幰呀浫姹l,“西安事變”后國共達成聯合抗日協定,延安抗日根據地成為特別行政區獲得合法的軍政、司法、文教等各種權利。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延安成為萬眾矚目的抗日根據地。無數熱血的愛國青年奮不顧身地投奔延安。正在這樣的時候,發生了令人震驚的黃克功殺人案。這位年僅26歲的紅軍團級將領因與陜北公學女學生劉茜戀愛不成,兩人發生爭吵和戀情破裂之際,竟然槍殺后者,釀成命案。這是“延安第一案” 。案情曝光后,立刻在延安引起廣泛關注。如何處理這一案件,使中國共產黨人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共產黨人以公平正義、坦蕩無私的胸懷,公開審理黃克功案,最終判決黃克功死刑,贏得了民心,教育了隊伍,警示了全黨,為黨史、國史、律史、軍史、政史寫下了里程碑式的篇章。
作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文藝題材和作為具有珍貴價值的文藝素材,黃克功案件長期被視為敏感題材和復雜素材,被創作者視為啃不動、碰不得的題材,被一些人視為啃不得、碰不得的禁區。這完全是對當時歷史的曲解!想當年,黃克功案發后,黨中央毛主席非常重視此案件處理的情、理、法的關系,也十分敏銳地預見到這一案件不僅是對中國共產黨當時歷史處境的考驗,也是對中國共產黨人長久事業的警策。黨中央將此案件公審公判,用心良苦。毛澤東針對黃克功和審判長雷經天二人就此案給他的信,寫了答復并指示公判時當眾宣讀他的回信,更是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和天下為公的境界。毛澤東這封信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黃克功案件的基本判斷和主張,至今看來也閃耀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追求、理想信念、民生情懷、民主精神和法治理念,具有不朽的精神魅力和思想光彩。毛澤東在公開信中說:“雷經天同志:你的及黃克功的信均已收到。黃克功過去斗爭是光榮的,今天處以極刑,我及黨中央的同志都是為之惋惜。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個共產黨員、紅軍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殘忍的,失掉黨的立場的,失掉革命立場的,失掉人的立場的行為,如為赦免,便無以教育黨,無以教育革命者,并無以教育一個普通的人。因此中央與軍委便不得不根據他的罪惡行為,根據黨與紅軍紀律,處他以極刑。正因為黃克功不同于一個普通人,正因為他是一個多年的共產黨員,是一個多年的紅軍,所以不能不這樣辦。共產黨與紅軍,對于自己的黨員與紅軍成員不能不執行比較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當此國家危急革命緊張之時,黃克功卑鄙無恥殘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處死,是他的自己行為決定的。一切共產黨員,一切紅軍指戰員,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黃克功為前車之戒。請你在公審會上,當著黃克功及到會群眾,除宣布法庭判決外,并宣布我這封信。 ”
黃克功案的公開公正判決,在抗大、陜北公學、延安乃至全國(國民黨統治區和淪陷區)和國際上都產生了強烈反響。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曾評價此案“為將來的新中國建立了好的法律的榜樣” 。
劇作家王興東挖掘、研究、思考、寫作黃克功案件題材的電影,耗時九年,歷經曲折,終于有成。他最終把這一題材的主旨確定在公平正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嚴治黨治軍、依法執政、反對特權等深刻的社會理念和司法實踐上來,開掘了這一題材的思想深度和現實啟示,為我們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最近提出的“四個全面”特別是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歷史的鏡鑒和啟迪。電影被選在2014年12月4日全國首個憲法日進行首映,特別是其贏得了黨史界專家和司法界專家的廣泛好評,證明王興東多年來的努力具有令人敬佩的藝術判斷力和藝術定力,他的創作是屬于習總書記倡導鼓勵的對社會風尚、趨向給予引導和引領的“先覺、先行、先倡”的藝術實踐。
一部具有歷史高度和藝術擔當的電影
電影《黃克功案件》全程、全景、全面、全方位地呈現和展示了黃克功案件的爆發、處理、爭論、審判、公決的過程,并通過這一呈現和展示,塑造了黨的歷史中被人忽略和少為人知的人物雷經天,真實地敘述了黃克功案的始末,揭示了毛澤東等人面對這種突發的“丑聞”或惡性事件所作的思考與處理。
經過對真實歷史的各種細節的挖掘和篩選,電影《黃克功案件》以高度的藝術真實和強大的藝術表現力重塑了史實,賦予作品豐富的情節、緊張的矛盾、飽滿的細節、環環相扣的劇情、鮮明的人物態度與情感、激辯的思想和哲理,使主旋律作品既有應有的思想高度,也有生動的藝術形象和獨特的意境、扣人心弦的戲劇沖突矛盾懸念轉折波折高潮張力等等。劇情從黃克功雨夜槍殺戀人劉茜開始,圍繞偵察、勘驗、破案、收關嫌犯黃克功,劇情緊湊,層層推進。其后,圍繞審訊案犯,確證嫌疑人,重點追查其“走火”死人還是有意殺人,是一槍“走火”還是兩槍殺人,使劇情一波三折,懸念迭起。在確證各種偵破結論后,如何處理怎樣處理誰來處理黃克功案成為劇情焦點,深化了此案件本身更復雜的思想沖突。這時,黃克功作為紅軍功臣、前線急需的將領的生命價值與一個一般女大學生的生命價值孰輕孰重?一個16歲就曾跟隨毛澤東、賀子珍上井岡山,曾經在長征中屢建戰功、在過草地時以姜片救過主審法官雷經天的紅軍戰友,他犯的罪可赦不可赦?這些難題成為領袖、法官、公訴代表、各方人員在情感、友誼、法理、人情、犯罪、警示、懲罰、昭示、訓誡等方面的極大糾結,劇情因此輻射和展開。當劇情進入公審階段,各方意見紛呈, 5名陪審員一一表達意見,臨時法庭合議庭最后辯論時刻,抗大代表李興國力爭赦免黃克功并搬出了蘇維埃時期紅軍條例的相應條款。公審場外,一位遭受日本侵略者涂炭的老者愿以自己的命替換黃克功,讓黃上前線向日本鬼子索命為死難的中國人報仇。戲劇矛盾達于頂點。
雷經天痛徹肺腑地陳述了審判的實質。他說:“審判的意義,已經不是判處黃克功的死刑,而是判處你我心中紅軍有功人員高人一等,享有特殊優待權利的死刑!法律面前必須人人平等。 ”這場官司、這次審判給了所有人重新審視中國共產黨和他鍛造的革命隊伍,他們所追求的事業,他們所執掌的政權的一個機會,并且令全世界對他們所見到的一切,刮目相看。毛澤東的最后來信與審判結果完全吻合,但是他對事件的看法判斷又使案件的意義得到升華。
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之美的電影
電影《黃克功案件》運用調動了豐富的藝術手法提升電影的美學品格和藝術境界。
雷經天是黨史題材銀幕上的一個新形象。他以陜甘寧邊區法院代理院長之職臨時受命主審黃克功案,在法律條文不完善、司法實踐幾乎空白、各種訴求針鋒相對的情況下,要公平公正審判此案,困難非同一般。雷經天與黃克功有深厚的生死相依的戰友情,他克制感情,從紅軍、革命、抗日、人民、政權、理想、信念、法律、正義、平等等大局大勢大事出發,終于得出超越個人情感的認識與判斷;他以“兩碗水都要端平”的判案理念,既尊重受害者也尊重施害者雙方的權利和訴求,既尊重公訴方的權利也尊重毛澤東作為最高軍事指揮者在戰時所具有的特赦權。電影還側面反映了國民黨政權對張鐘麟(張靈甫)殺妻的先捕后赦和共產黨政權對黃克功的處理產生的對比和社會效果,使案件的社會廣度更加視野宏闊,既為劇情增添波瀾起伏,也展示了不同軍事領袖的不同胸襟和追求。雷經天的人物形象及其亮點在于他在不知道毛澤東對案件是什么態度的情況下,按照基本的法律、紀律要求和司法程序展開了獨立有效的工作。他一方面認真審核偵檢方公訴方的各種案情材料,一方面自己深入調查核實案件重大情節和關鍵細節。他堅守法不徇情的原則,為審判黃克功遇到的各種障礙困難、對立的觀點、辯駁的難題一一找到法律依據和思想理論,推進了審判,提升了思辨。
電影《黃克功案件》的戲劇矛盾設置也具有獨到藝術性。前半部分敘述黃案的發生,懸疑、破案等電影元素運用嫻熟;后半部分公審、庭辯、合議又有法庭劇的思辨、激辯、論辯,語言汪洋恣肆,邏輯推理嚴謹,思想繁復深刻。這部電影是主旋律電影中少有的充滿思想思辨哲理的作品,全劇傳達了豐富的法治思想和對人類公平正義的思考,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進行了層層剖析與解讀。片末不僅全文宣讀了毛澤東的來信,全劇還從各種角度展示了思想之美。此案作為黨史第一案的思想內涵是通過對話、辯駁、論證、庭議等一一表述出來的,具有獨到的美學風格。比如雷經天在表達自己同意處黃克功死刑并按下自己手印時說:“共產黨姓共,就是與勞動人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待遇。姓共,就是與各民主黨派同舟共濟,共同抗日。姓共,就是與民眾權利共享,不以特權優待自己。如果我們寬容了黃克功,官貴民賤,共產黨不姓共了,人民就會與我們不共戴天,像罵國民黨特權腐敗一樣,反對我們。 ”
全劇隨處可見的這些精彩的臺詞語言和它們傳達的深刻豐富的思想確實讓觀眾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和獨特的觀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