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黃盈:真心從未冷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02日11:13 來源:中國文化報 呂彥妮
        《棗樹》劇照 《棗樹》劇照

      2015年3月,國家話劇院首屆原創話劇邀請展在北京拉開帷幕,在為期3個月的時間里,全國各地20余部大小劇目依次登臺。此次邀請展以“原創、藝術、人民、時代”為主題,由國家話劇院出品、青年導演黃盈編劇并執導的話劇《棗樹》作為開幕演出,于初春時節亮相在觀眾面前。

      《棗樹》初創于2006年,講述了北京胡同深處一個大雜院的幾戶人家,在面臨政府規劃拆遷的關頭,種種不同的境遇和選擇。院里一棵60年前栽下的棗樹,是一位老婦人對于故去老伴兒的寄托。在變故面前,人們惆悵、無助、猶豫、爭吵,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你方唱罷我登場。臨別時才發現真情的可貴,卻已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劇情根據當年發生在北京的一個真實故事改編,那時的編劇兼導演黃盈年僅28歲。

      《棗樹》時隔9年復排上演,時代巨變,創作者和觀眾都隨著時間的流轉逐漸成長。9年間,黃盈堅持原創做戲,記錄時代和人心,業已形成“一戲一格”的創作風格。此番在國家話劇院的支持下重新拿出《棗樹》,對這部原創作品進行“二度創作”,這讓他也進一步思考原創的意義和藝術的能量。

      新京味兒創作

      《棗樹》、《鹵煮》、《馬前,馬前》——從2006年至2010年,黃盈完成了自己的“新京味兒戲劇”三部曲,腳踏實地,做一部,是一部。每每上演,備受觀眾追捧、熱議。他說,在他“涉獵繁雜”的戲劇創作實踐中,關注北京這座城市的變遷和當中裹挾著的文化流變,一直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這也是他被廣大觀眾所熟知的一張“標簽”。

      談及“京味兒創作”,他言之所及,脈絡清晰。“我們每每說到京味兒,就會談到老舍,其實更老的京味創作是應該言及滿人的文學和文化。北京變成北平之后,我們口中所說的北京文化,從小吃到單弦兒,有一樣算一樣,都是旗人文化。”這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臥虎藏龍》的原作者王度廬,還有“輩分”更老的穆儒丐。他們的血脈和格局延續到了老舍這里,他是集大成者。在黃盈的認知里,“京味兒創作”無關題材、結構,核心是平民尊嚴和家國情懷。這是他創作的“根兒”。

      他在老舍離開后40年寫作《棗樹》、《鹵煮》,這一系列“新京味兒戲劇”中的“新”,指的是改革開放30年之后城市和社會的巨變,“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世界范圍內的技術革命,直接使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完全的改變。”生活方式決定了文化的樣態和表達,一種新的創作可能性于是從中孕育而生。

      “敲一敲鄰居家的門”

      9年的時間,重新創作,黃盈原本也想對《棗樹》做一些修改,比如讓劇中人物的命運往后延續10年,看看他們如今的樣貌,卻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自己對自己的反思:“這個劇本要做的事情是從人和樹的感情延伸到人與人之情,人們的居住空間由平面變成立體的過程中經受到的陣痛。如果在這樣的故事情節之外再加上后來怎么找房子、爭吵這些細節,是無用的,這涉及的是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另外一個作品了。”

      但他還是改變了,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帶入了近10年間他在戲劇創作上的經驗和體悟。更因為有了國家話劇院的支持,允許他在舞臺設計上進行了大膽實驗,劇中以皮影的方式呈現胡同磚墻和房屋的設計,就是他和設計師經過討論后的嘗試,并得到了周予援院長的指點。最終,他成功了,該劇被觀眾稱作“是記憶里的畫面,像這個城市曾經堅硬而又脆弱的筋骨一般”。

      “這個作品的可貴之處在于把當時存留在我們心里的一些情懷和很多珍貴的時刻,以劇本、戲劇的方式記錄下來了。”黃盈說,他確實深深感激,這次再創作的意義并不在于在文本或創作上的突破,而是對過去彌足珍貴的東西的一種重新找尋。

      “樹有沒有,不重要了,真的。這部作品的現實意義其實是讓我們重新發現人與人相處的真心并沒有冷卻下去。《棗樹》其實就是一部讓你可以去敲一敲鄰居家的門的一部戲。”黃盈說,原創如是。

      “一戲一格”有溫度

      《棗樹》之前,黃盈的戲劇作品幾乎全部是古典名劇,《棗樹》之后,他原創的“脈絡”被打通,于是有了后來的《未完待續》、《黃粱一夢》、《夢行者》、《語文課》、《只因單身在一起》……他原創作品“一戲一格”的創作風格也被業內熟知。他自評自己的作品中共通的特點是“有溫度”,能敲中觀眾心里柔軟或疼痛的地方。

      為什么一直堅持原創?“其實特別簡單,我就想能更自由地把我的意志表達出來,我就想傳達真善美。生活有很多不如意,何必還讓大家在劇場里堵心呢?”黃盈說。

      對于原創,黃盈也還有自己目前難以跨越的局限和短板,比如“太過面面俱到、太周到”、沒有“齜牙咧嘴、青面獠牙的沖突”。他也看到了目前青年一代戲劇人在原創劇作時遇到的普遍問題:技術不夠過硬,這里的技法包括想法、文學、手段、觀念等。

      眼下,他有一個自己的原創劇本團隊,他用自己深愛的橄欖球比賽的例子告訴筆者,一個再偉大的球員,如果想贏得比賽,必須依靠團隊和伙伴。新作《畫皮》已經開弓,將作為今年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閉幕作品。他和國家話劇院合作的另一部“京味兒戲劇”新作也在醞釀中。他說,自己能夠堅持原創戲劇的動力源于不斷地感受、反思,對過去的反芻和對當下的觀察,這讓他能夠一直感知到創作的樂趣。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