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蔣曉云:我那時寫得還不錯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02日11:05 來源:中華讀書報 丁楊

      作家訪談

      寫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好好地努力,下苦功,會有成績的,還有一種,可能像我這樣,祖師爺賞飯吃。我常常覺得寫作就像你年輕時學會騎自行車就一輩子都不會忘掉。

      蔣曉云:我那時寫得還不錯

    《掉傘天》,蔣曉云著,新星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39.50元《掉傘天》,蔣曉云著,新星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39.50元
    蔣曉云 丁楊/攝蔣曉云 丁楊/攝

      去年年初,《百年好合:民國素人志》在中國大陸出版,當時該書作者蔣曉云對很多讀者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這部講述歷史洪流中不同階層、職業女性命運起伏的作品憑借口碑流傳反響上佳,而去年下半年在大陸問世的長篇小說《桃花井》亦得到不少好評。至此,這位上世紀70年代在臺灣文壇成名,隨后赴美結婚、投身高科技領域三十多年,幾年前重拾寫作生涯接連推出新作的作家及其作品逐漸為越來越多的大陸讀者熟悉。

      有意思的是,《百年好合》是蔣曉云近作,反而先在大陸出版,她2011年的復出之作《桃花井》緊隨其后,前不久推出的短篇小說集《掉傘天》中則收入多篇她初涉文壇時的作品。那時的蔣曉云二十出頭,接連幾個中短篇在臺灣屢屢獲獎,被朱西寧、夏志清等前輩作家、評論家視為可與張愛玲比較的文學天才!兜魝闾臁分械摹兑鼍壜贰、《隨緣》等即為那一時期的作品,寫到彼時臺灣社會的大齡女性群體在婚戀中的甘苦與迷惘,筆觸細膩生動,對人物言行的刻畫、內心世界的揣摩,對人情冷暖的犀利剖析,皆有超越作者年齡的成熟。而彌漫在這些作品字里行間的傷感和悲涼,更是與本報記者面前接受采訪的快言快語、開朗樂觀的蔣曉云本人全然不同。正如她的一位年屆九十的朋友所言,“蔣曉云,人家看你的小說可猜不出現實中你是這么搞笑的人”。說起那么早成名、寫作中的運氣和天賦,聊到當天早上看到網上關于她的訪談文章的聳動標題,談及當年夏志清建議她嫁個有錢人好衣食無憂專心寫作,蔣曉云一邊笑一邊感慨。

      讀書報:從《百年好合》到《桃花井》,一年來很多大陸讀者對你從陌生到熟悉,有些成為你的忠實擁躉,想必《掉傘天》也在大家期待之中。

      蔣曉云:一般來說,上海的讀者比較喜歡《百年好合》,上海以外的讀者喜歡《桃花井》。在臺灣我算是重回文壇,所以臺灣的出版社更想出《掉傘天》。在臺灣有人說,中文程度好一點的讀者才能讀我的小說(笑),因為現在臺灣年輕人的中文程度普遍低落,有些年輕讀者看了我的小說認為作者已經八十多歲了。實際上,熟悉我的臺灣讀者差不多都六十歲了吧,我年輕時出風頭的時候,那些人也還是小青年。

      我的讀者,在臺灣的年齡層和在大陸是不一樣的。本來我寫作《百年好合》追憶前輩,就是自己寫得爽,這種感情是共通的,我在臺灣的同齡人也會在我的書里追憶他們的前輩,但這樣一來好像受眾太少了。我的書在大陸出版后,像發現新天地,讀者為能讀到我的書高興,我更是高興看到那么多年輕的讀者喜歡我的書。這真是雙贏的局面。對于市場和讀者的反應,我不著急,你看我隨便等等都等了三十五年了,我大概是最從容的作家啦(笑)。

      讀書報:作為作家,你的作品以細膩文筆對情感和人性的剖析見長,但你當年年少成名又突然赴美,再后來從事高科技產業與寫作絕緣多年又復出,這樣的經歷比你的小說更加戲劇性,華語文壇很難找到類似的例子。

      蔣曉云:當初離開臺灣去美國,我有些不成熟。最開始寫作的時候運氣比較好,走的時候沒有覺得寫作這件事情多了不起,也沒有痛哭流涕,當時就是覺得有那么多好玩的事情可以做,不一定非得走寫作這條路。前幾年回來繼續寫作也不覺得有什么驚天動地,旁人看起來可能捏了一把冷汗,說,你都到退休年齡了,怎么還可以寫得出來?其實這些我做起來都挺自然,沒花什么力氣。

      讀書報:你一直說自己能夠年少成名是運氣好,但我看了《掉傘天》這本書中《隨緣》、《姻緣路》等早期作品,覺得還是天賦占的成分更大。而你從70年代出道到前幾年復出,從普通讀者到夏志清這樣的評論家,談到你時說得最多的仍是“天才”、“天賦”這樣的字眼,你對這樣的褒獎怎么看?

      蔣曉云:寫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好好地努力,下苦功,會有成績的,還有一種,可能像我這樣,祖師爺賞飯吃。我沒有好好地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很多年來我也沒有好好讀書和寫作,當時沒有意識到這是危險的事情。我常常覺得寫作就像你年輕時學會騎自行車就一輩子都不會忘掉,上海有位年輕作家張怡微說我的寫作是“山里出來一條好嗓子,會把人氣死”,哈哈。

      多年以后,那份對寫作的感情又回來了,來了就是來了,沒辦法拋棄。雖然用來寫作的時間可以和朋友去打高爾夫球、去打麻將,可我就是喜歡寫作,一個人寂寞地查資料、寫作、把感情表達出來。別人會覺得我想退出就退出,想寫就回來寫,多容易。可是我也有犧牲啊,但這些要是講出來,多惡心。今天早上看到網上一條采訪我的文章標題,說我賺夠了生活費,愛寫什么寫什么。這像話嗎,我看了都不好意思。光看標題,我根本就是個芙蓉姐姐嘛。我退休以后可以有一百件事去做,也可以去跳廣場舞啊,但我有所取舍,寫作這件事在我生命中排序是優先的,所以我把其他娛樂都放下了,選擇寫作。

      讀書報:寫《掉傘天》中那些作品的時候你才二十出頭,可是那里面對男女之間情感糾葛的拿捏、人性幽微之處的刻畫,乃至對人情世故的呈現都有超出年齡的成熟,這是你的某種早慧嗎?

      蔣曉云:也許是早慧吧。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人格分裂,我在現實生活中是個非?鞓返娜,可我寫小說時一寫到那些人世間的悲涼,就忍不住有些愁緒。你要是看到我的散文,會覺得簡直嘻嘻哈哈得不像話。我的人生其實沒有小說里那么不順,而我寫這些可能源于我的敏感,我是個拿一點顏色就可以開染坊的人,還好我沒有一個染坊,不然可能就爆炸啦。我二十幾歲得文學獎的時候,有的評審委員就猜,說這個作者把感情寫得這么凄涼,一定是現身說法?晌夷菚r候才二十出頭啊,比我寫的人物都要小上七八歲。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容易感知她們,就像我在《百年好合》里寫了那些前輩、老人,他們也跟我差了很多歲呀。

      其實這些年來我的進步很有限。年輕時我就覺得感情啊人生啊這些事情很無奈,可我到老了也沒有能夠對此有所解答的智慧,反而覺得,好吧,人生就是這么無奈,你能怎么樣呢?我有一種灑脫,沒有足夠智慧解答這些人生難題,我就認了。有些作者實在太偉大,隨時可以做人生導師。那天在上海的活動上,有讀者問我,能否從我的書里得到感情的啟示?我就說,我自己也沒有從中得到什么啟示,怎么啟示你。咳绻阕x了我的書,讓你能夠思考,有所得,那是你的智慧。

      讀書報:現在你回看舊作是什么感覺?

      蔣曉云:我說話基本上直接和誠實?催@些少作,會覺得自己那時寫得還不錯,叫我現在再寫一次,可能也寫不出來了。

      讀書報:你在作品里總是在寫人生中無奈、凄涼的部分,但也不乏超脫、淡然的一面,這是你對生活的某種理解吧?

      蔣曉云:你知道,人生是很無奈的,在這樣的狀況之下也可以有能夠做的選擇。我父親是樂觀的難民,他認為人生中桎梏和不能掙脫的東西,你本來就沒辦法對付。自己能把握的那部分,就先去把握。我可能受到他的這種態度影響,在最壞的情況下不能放棄。我的人生里,《百年好合》中那種淡然是無奈,掙扎是必然。電影中那種千軍萬馬的場面,你是殺上前去,還是裝死?很多人是裝死,逃過一死。人生常常都在這樣的選擇之下。

      讀書報:夏志清在《掉傘天》序言中說你常寫臺北都市男女的感情,“小說所展呈的文化幅度較狹”,比起張愛玲筆下的滬港青年少了一些“傳奇”色彩,我反而覺得專注于某一題材和角度的寫作不失為一種特質。

      蔣曉云:這一段評價我沒讀過。夏志清是專業的評論家,是大師,他愛講啥講啥,我哪里有資格說啊,只有尊敬和鞠躬的份。說老實話,我寫作的時候也根本沒想過文化幅度的問題,沒想過今天要寫貧下中農,明天要寫都會男女。往往是某個故事感動了我,就會變成我筆下的題材。

      讀書報:你在寫作中,特別是塑造某個人物的時候,是把自己的感情投入進去,還是完全旁觀?

      蔣曉云:兩種狀態都有,有的人物,我寫的時候感覺距離蠻遙遠的,我會看他很不順眼。有的人物,我在寫的時候感情會很投入,很悲傷,比如我在《桃花井》中寫到父子離別那一幕。

      讀書報:“民國素人志”計劃寫三十八位民國女性,是個大工程,而你在此之前前的寫作還是聽憑靈感、有些隨性的,“民國素人志”是你最有計劃性的寫作吧?

      蔣曉云:對,第一次這么計劃,這是我的科學訓練造成的結果。年輕時沒有這么長的人生經歷,我根本不會有這么龐大的寫作計劃,想也想不到這些人的生活,F在我有底氣去寫這些人的故事了,因為我知道,別人不知道。

      目前我已經寫完了十九個人物的故事。這個寫作計劃是有大綱的,需要靜下心來寫。我給自己出了個難題,人物相關的歷史背景需要調研,寫到后來人物的糾結也越來越多。結構上,我想松散一些,這樣可以少一些限制。

      讀書報:“民國素人志”中很多人物原型都上了年紀,有些原型你還沒有跟他充分接觸,人可能就不在了,他的故事也就帶走了。這樣一來,你寫作的緊迫感或者使命感很強吧?

      蔣曉云:我的寫作沒有使命感,緊迫感倒是有一點。我有一些忘年交朋友,對我寫這個系列的期望很高,我希望在他們有生之年把這些故事寫完,所以這幾年我才會這么努力地寫。至于使命感,我覺得輪不到我哦,我沒有給自己這么大的壓力,我也沒有去想過讀者要看什么,市場怎么樣,這不是我需要想的問題。我只是努力地寫能夠感動我的故事,感動我了才可能感動別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