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專訪林賢治:魯迅不老,精神不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3月31日11:26 來源:中華讀書報 郭倩

      魯迅太豐富,要用簡短的文字概括他非常困難。總之,這是一個用了一生來追求自由的人,反專制、反強權,志在解放弱者,剛硬而深情,嚴肅而有趣。

      專訪林賢治:魯迅不老,精神不死

      讀書報:您研究魯迅,為何采用了雜文這一形式來呈現?

      林賢治:對于魯迅,我談不上“研究”;或者從根本上說,我不喜歡“研究”這個字眼。魯迅是一個人,不管如何偉大,也不是泥塑木雕的偶像,所以只能感受他。對于一具血肉之軀,具有豐富而活躍的思想的人物,只有通過內心感受才能體察生命的細部。所謂“學術性”是什么東西呢?無非一是事實性,這個考證那個考證其實也就是事實性;二是創造性,是指對一個人、一種事物或現象的闡釋是否有獨立的識見。不是要求具體的人適合普遍的所謂“規范”,而是無論何種“規范”都必須要求它適合具體的人。所謂具體,就是要求個性,人言言殊,一百部傳記里有一百個魯迅。至于哪一部傳記或闡釋性著作更接近魯迅,到了讀者那里,最后還得靠感受來判斷。

      我從來追求寫作的自由。由于未曾經過學院式的“學術訓練”,自覺有一個好處,就是養成了一個隨意寫作的習慣,保證了包括書寫形式選擇在內的相當程度的自由。對于魯迅的闡釋,連同傳記,我都是基本上采用隨筆式、散文化(你說是“雜文”也未嘗不可)而不是經院式的形式,無非為了保持書寫的自由而已。

      讀書報:在很多心目中,魯迅是一個“符號化”的人物。而您在書中追溯魯迅的生命歷程、情感變化,使得魯迅的形象血肉豐滿,真實而立體。如果請您用簡短的文字概括真實的魯迅,您會如何說呢?

      林賢治:幾十年來,魯迅被理解和想象為各種不同類型的形象:一是意識形態化。如把魯迅說成是“黨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一名小兵”之類。有論客否定魯迅,就拿魯迅被利用(在文革時期尤甚)來說事,其實是兩回事,不相干的。譬如今天要宣傳愛國主義,就打造一個愛國主義者的魯迅;明天有“文化熱”,又打造一個代表東方文化的魯迅,隨著形勢的需要而不斷改寫,這跟實際的魯迅有什么關系呢?二是教科書化,魯迅因此成了一個“標準人物”。三是學院化,概念化,枯燥乏味。四,專取一點,不及其余,片面化。比如放大魯迅的孤獨感和虛無感,津津樂道其“病態”;又如放大其風趣風度的一面,結果“好玩”而已;又如放大為“鋼鐵戰士”,刀槍不入;又如放大其人性的方面,把魯迅裝扮成十足的好丈夫、好父親、“五好家庭”家長,等等,結果正如魯迅批評說的,把所有的枝葉都刪夷干凈,就得不到花果了。五是漫畫化、丑化。最有代表性的是蘇雪林,滿紙詛咒謾罵,連胡適都看不過去。

      魯迅太豐富,要用簡短的文字概括他非常困難。總之,這是一個用了一生來追求自由的人,反專制、反強權,志在解放弱者,剛硬而深情,嚴肅而有趣。作為參考,我建議看蕭紅的《紀念魯迅先生》,既簡潔,又傳神,讓人感到不滿足的是有關魯迅思想方面很少涉及;可以加看馮雪峰的《魯迅回憶錄》,他的《回憶魯迅》(1952年原版本)有許多新內容,說到魯迅與茅盾、周揚等人的關系,關于知識分子的談話等等。只是后者同樣夾雜了若干將魯迅意識形態化的痕跡,值得警惕。

      讀書報:關于魯迅,讓您印象最深刻、感觸最深的是?

      林賢治:魯迅感人的地方太多。舉一個例子:他有一個姓楊的學生,一天假冒別人的名字,闖到魯迅家里鬧騰了好一陣。魯迅以為他裝瘋,是有人派來搗亂的。事后,他把事情經過寫成文章發表,用意在于暴露幕后的鬼祟。想不到有學生告訴他,說此人確是犯了精神病。他聽了覺得很歉疚,立即在報上做了一個更正的聲明,并希望病人早日康復。對于此事,他非常自責,說“自己感到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憤怒”。而且覺得公開發一個更正聲明還不夠,又特意寫信給《語絲》雜志的編者,把剛剛收到的一封說明這位學生病情的信件轉去,要求擴版發表,并說明為此增加的費用全由他本人負擔。你想,一件發生在他和學生之間的小事,本來是不需要如此大費周章的,而魯迅出于對事實負責,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自己的不滿,認為必須這樣做。他說是:“由我造出來的酸酒,當然應該由我自己來喝干。”像這樣的事情,在那些僅知道魯迅是“偉大的戰士”者所不能想象的。

      讀書報:魯迅其人、其精神、其文字……在當下社會有何價值?

      林賢治:魯迅作為一個具有革新意識、明察世界潮流而又深諳中國社會歷史的思想家,其存在價值是永恒的,更不要說在當下社會。所以,我在《魯迅的最后十年》中,開頭便說:“魯迅死于二十世紀而活在二十一世紀。”

      說到魯迅的價值,第一是他那種始終關注中國社會現實,堅持一種自由的、獨立的、敢于批判的知識分子精神。他的任何一個思想切面,對于我們來說都具有啟發的意義。就說改革,魯迅有許多相關的論述,比如怎樣看待中國的“特殊國情”、“東方文明”、傳統習慣?怎樣看待“國學”,看待“現代中國的孔夫子”?怎樣看待“拿來主義”?有沒有適合人類的普遍的價值?等等。其實魯迅早就回答了這樣一些似乎至今仍然糾纏我們的問題。要知道,五四時期就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偉大的轉型時期,處在現代化的早期階段,所以,魯迅和我們所面對所遭遇的問題是有聯系的,相似的,或是一致的。

      至于文學,在魯迅那里只是一個局部,而語言,更是局部的局部。僅僅看他的語言,深沉凝重,又通脫自然,那么富于色彩、氣味、韻律感,那么有彈性,有力度,很難企及。

      讀書報:近年來,魯迅的作品在中小學課本中逐漸減少,引起了教育界、文學界和很多讀者的熱議。對此您有何想法?

      林賢治:我以為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減少,或被逐出教科書是一種正常現象,毫不足奇。中國社會日漸商品化、娛樂化,教育界不會沒有相應的變化。何況,這里還存在著一個是否符合當前意識形態并為它所需要的問題。不過,這種現象對魯迅作品本身來說并不構成損害,一點也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我是一個“本體論”者。

      讀書報:這套“一個人的魯迅”系列叢書的出版,對您來說有何意義?

      林賢治:“一個人的魯迅”系列能夠出版,作為作者和編者,我自然是欣慰的。不過,書既出版,就完全獨立于作者,屬于社會的了。所以,你問有沒有意義,有何意義?一切端在讀者方面,我是沒有權利回答的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