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故事梗概:
這是發生在1964年的故事,家住烏蘭察布草原達茂聯合旗的小姐妹龍梅和玉榮,課余時間幫父母為公社放羊。一天,她們放羊時遇到暴風雪,羊群順著風勢越跑越遠,姐妹倆一面和風雪搏斗,一面聚攏受驚的羊群。天漸漸黑下來,雪越下越大,有一只羊被雪崩埋在雪里,龍梅扒雪救羊時,玉榮和羊群已經走遠。這時,又有幾只羊陷在雪里,玉榮在扒雪時掉了一只氈靴,但她絲毫沒有察覺,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保護好集體的羊群。龍梅趕上了玉榮和羊群,她看見玉榮光著的腳已經凍成冰坨子,急忙要脫下自己的靴子給妹妹穿,可是靴子凍在腳上脫不下來,她便從袍子上撕下一塊布包住妹妹的腳,背著妹妹艱難地向前走,后來,終于體力不支倒下了。幸好鐵路工人和公社巴書記等人趕來搶救,姐妹倆和羊群才安全脫險,但也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殘疾。龍梅和玉榮這種熱愛集體財產、勇于戰勝困難的崇高品質,在當時的中國大地廣泛傳揚,她倆被譽為“草原英雄小姐妹”。
看點一:風格樸實感人
201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世界民族電影節上,電影《草原英雄小姐妹》獲最佳兒童電影獎。這也是導演包·那音太繼《馬背歌王》之后,又一次挖掘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電影。電影節組委會為這部影片撰寫的頒獎詞是:平淡、樸實、感人。電影出品人蘇雅拉其其格認為這部影片能夠獲獎,不但要感謝劇組的全體人員,更要感謝草原文化的獨特魅力。
看點二:改編經典的嘗試
本片根據1965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兒童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改編。原動畫片只有39分鐘,這次改編不僅還原了原故事的時代內涵,同時還加入了豐富的時代環境和人物關系素材,對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英雄行為進行了符合當下觀眾理解的重新詮釋。
《草原英雄小姐妹》曾經是影響中國幾代觀眾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經典,這次改編也是未來改編其他中國經典民族電影的一次有益探索。
對 話
導演包·那音太:民族文化的寶貴精神遺產并不過時
問:您為什么會想到拍這么一個看起來已經“過時”的故事?
答:集體主義、責任感是現在的孩子們缺乏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曾經影響了幾代人,我們拍攝這部兒童電影,希望對現代的孩子們有積極影響。我對這部電影在新時代的觀眾里如何被接受很期待。
在我上一部電影《馬背歌王》中,飾演媽媽的演員蘇雅拉其其格和我約定再合作一次。我們約好用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但劇本怎么寫還是費了一番腦筋。原動畫片在社會上流傳很廣,但篇幅較小,故事集中在姐妹倆為保護集體的羊群與暴風雪搏斗的過程,我們要重新講述這個故事,需要對故事進行擴充,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之上,對劇本結構進行重新加工。動畫改成真實故事,兒童故事中劇烈沖突不可能,最重要的是從情感上打動人。
影片一共拍了20天。但由于資金問題,只能用簡陋的設備。很多戲只能因陋就簡,尤其是影片中有許多雪天夜景,拍起來很難。當時沒有造雪機,特技又沒有條件,一臺機器來回調度,真是付出了艱苦的努力,才把影片拍成現在這個樣子。
在當前的形勢下,“民族團結”是需要強調的東西,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需要強調的東西。現在拍電影,融資可能比較容易,但強調藝術家的責任心、電影的社會教育意義就不太容易。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了這一點。 草原英雄小姐妹影響了兩代人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到現在并不過時。
問:在編劇和導演的過程中,您加入了很多新的素材,比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在草原受教育的過程、學校里榜樣的力量、家庭對草原生態意識的灌輸等,還有完整的祭火民俗等,這些都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英雄行為的動機奠定了基礎。您是有意識地用這些手段去闡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行為動機嗎?
那音太:家庭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東西,兒童容易接受。優美的自然環境,促進了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也會鍛造兒童的價值觀,自然生態知識雖然在當代流行,但事實上,在有些蒙古族聚居地區一直都是日常生活知識。我希望用這一切讓電影形成一種純真樸實的風格。
而祭火儀式,不僅是少數民族風俗的展示,也是構成草原英雄小姐妹成長的另一種教育環境,并成為緊隨其后的風雪搏斗的鋪墊,也是美好夏天與嚴酷冬天的一個過渡,是影片節奏感的構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