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對當代文藝理論研究誤區的反思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3月25日15:42 來源:中國作家網 徐恒醇

      《審美特性》是匈牙利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文藝評論家盧卡奇構建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的一種嘗試(全譯本已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德國美學家馬克斯·本澤認為,“這是繼黑格爾美學之后,闡釋性美學的集大成的范例,它表現出與黑格爾概念體系的一種現代關聯。”該書最初是1963年在柏林出版的,距今已經過去半個世紀。那么今天閱讀這本書,對于我們中國讀者能有什么啟示呢?這是我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對照目前我國美學研究文獻,我覺得起碼可以有許多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把這些問題概括為“十大誤區”。

      1.“去哲學化”問題  有學者認為哲學方法是研究審美經驗的死穴。也許作者是出于對某些哲學美學論文的空洞無物、概念堆砌的反感,但是他卻忘記了美學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其本身就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審美經驗是美學研究的重要依據,但是審美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生存方式,已經與人的全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聯。離開哲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美學研究就失去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引,必然陷入唯心主義或自我中心的泥潭。

      2.審美活動中主客體二分的問題  鑒于審美活動中有一種物我兩忘、主客同一的心理感受,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的觀念,有些美學論文的作者便認為,主客體的二分是一種理論的錯誤,美學中不應對主客體作出區分。有人認為強調主體間性(交互主體性)可以取代主客體的區分,殊不知,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主客二分乃是人的存在的本質結構,沒有主客體的區分,何談人的主體性以及人的活動的對象性。實踐便是主客體雙向對象化過程,離開這一區分,世界就成為混沌一片了。人作為實踐主體、認識主體和審美主體所面對的客觀世界,便是客體,只有通過實踐、認識和審美,才能實現主客體的和諧統一。

      3.拒絕反映論  盧卡奇的《審美特性》一書前幾章談日常生活中的反映、科學和審美反映的區別和聯系以及審美反映的形成。有的人覺得這不是把審美當作一種認識活動了嗎?誠然,反映論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命題,但它并不局限于認識論領域。物質和社會存在的第一性與精神和社會意識的第二性,這是哲學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一個分水嶺。審美作為一種精神現象,正是人們對現實反映的一種獨特方式。如果忘記了這一點,如何能使藝術反映人民的心聲?盧卡奇指出,不能把藝術的反映特性與表現性完全對立起來。

      4.將日常生活與審美同質化  國內曾經流行“日常生活審美化”和“審美日常生活化”的提法。當然這個說法來自國外,前兩年有些學者已經對這一口號作了批判。作為一種美學的理論,它之所以是一種偽命題,正是在于混淆了審美與日常生活是不同質的存在。盧卡奇指出,藝術(科學)都是由日常生活中分化出來的一種單一化的對象性形式,而日常生活卻是以實踐和功利活動為基礎的綜合性形式,它包含人的行為意向。藝術只是對現實的一種審美觀照和再現,它不是現實生活本身,不包含行為意向。

      5.混淆美感與快感的區分  所謂快感,是一種肯定性情緒,它可以是由生理或功利等因素引起的愉悅性體驗。如美餐一頓,會產生快感,但引發快感的這一活動對身體有益或有害則另當別論。做成功一件事,也會產生心理的快感。審美感受(即美感)則要復雜得多,它是與形式感受相關聯的,而形式感受起源于人的身體活動的和諧,審美伴隨心理快感,它是通過審美形象的觀照,由形式感受而轉化為內容體驗的。混淆美感與快感的區分,會造成審美的庸俗化傾向,導致娛樂至上,只要能尋開心就行。

      6.將美或情感視為實體  盧卡奇指出,美(或情感)是主客體關系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們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不能作為直接研究的對象,因為它們的內涵具有不確定性。所以盧卡奇的《審美特性》是從日常生活切入,研究審美反映是怎樣形成的;藝術作為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它的結構特征和本質;藝術是怎樣反映和表現現實的;它是怎樣激發起人的情感效應的,等等。

      7.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泛化,抹殺物質實踐與精神實踐的區分  馬克思的實踐概念首先是指人的社會的、歷史的、有目的和意識的感性物質活動。人們為滿足物質生活需要所從事的生產勞動,是決定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如果把藝術生產當作獨立的實踐活動,就容易忽視社會存在的第一性,把意識的能動性變成了精神存在的第一性。

      8.否定藝術的社會規定性,片面強調藝術的自律  文學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審美反映,所以“藝術要反映人民的心聲”,這就決定了藝術的源泉是現實生活本身。盧卡奇在《審美特性》一書中詳細分析了審美反映的形成過程。他指出在美學意義上對現實進行正確反映時,內容與形式是不可分割地聯系著的。審美反映的中心規定是,藝術的確定性是來自外部的,這一基本結構是每一種對現實審美反映的基礎。片面強調自律性,使藝術從社會賦予它的職能中擺脫出來,對藝術是有危害的,這種絕對的獨立性必然導致藝術內涵的空虛和形式的貧乏,使藝術成為一種孤芳自賞和無病呻吟。

      9.否定藝術的自律性,片面強調社會的制約  盧卡奇認為,藝術的真實性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真實性,必定總是在形式和內容上與歷史的此時此地不可分割地聯系著。從世界史的意義上說藝術的真實性是由共同的作品個體性的內在和諧決定的,這表現為藝術的自律性。如果作品的真實性不是由內在地產生的,不是由審美反映的自身媒介產生,而是由外部觀點附加上去的話,就必然破壞了這種真實性。只有從藝術心理學的這種社會性出發,才能理解藝術的自律存在以及它的發展。

      10.對名家觀點缺乏應有的分析態度,缺乏批判精神  如海德格爾對日常生活的批判是置于在者與存在的脫離上。盧卡奇指出,這種指責不是浪漫主義—歷史的而是神學的,它是基于克爾凱郭爾的非理性主義神學觀的基礎上。這里也明顯地忽視了個人與他的社會存在的不可分割性。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