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百集電視紀錄片《記住鄉愁》
《記住鄉愁》文字統籌筆記(之四)
白鷺村
江西白鷺村的故事,就像白鷺一樣美麗,讓人贊嘆。
這是一個對善邏輯有著高度認同、有著善的高度自覺的村落,還是一個把善智慧化、體系化、制度化的村落,幾乎每一個人都把行善作為人生目的,把積德作為人生意義,就像現在農民想著高產,商人想著掙錢,學生想著考高分一樣自覺、自愿、自動。
正是“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
這股浩蕩的善風,為王太夫人所倡。王太夫人原本是清乾隆年間一戶鐘姓人家的小妾。雖然家境殷實,但卻十分節儉,平日里穿布衣,吃素食,用節省下 來的積蓄為病人施藥,為貧寒者施糧施衣,甚至為死在白鷺村的鰥寡孤獨者施舍棺材并妥善安葬。直到臨終前,王太夫人還交代兒子,義倉中每年要有一千石谷子, 當年必須全部發放出去,不得留存。如此,讓白鷺村沒有餓死的叫花子,沒有上不起學的孩童,更沒有無棺材的老人。這樣的善舉當然是大地上的春風,果然,乾隆 皇帝知道后,深受感動,三次誥封于她。族人們則在王太夫人的義倉前為她建起了祠堂。從此之后,王太夫人祠就成為白鷺村救難濟貧的場所,一直持續了200多 年。人們把王太夫人教育子孫的故事改編成了東河戲《機房教子》。200多年來,每逢節慶之日,古老的唱腔就在村落里咿咿呀呀地唱響起來。
白鷺村的人不但世代行善,還有一套非常樸素的善行理論。
“錢多傷人子,所以我們把多余的錢捐助給比較貧窮的、學習比較好的孩子,就有福報”。一個2000多人的小村莊,教育基金會每年都能收到幾萬元 的捐贈,有捐幾千元的,也有捐10元錢的,聽聽鐘世民怎么說:不管你捐多捐少,只要有那份心意。2014年白鷺村新修通了一條水泥路,方便了周圍六個村莊 的村民,卻完全是由白鷺村村民出錢出力完成的。為了重修道路,70多戶白鷺村村民主動拆掉了魚塘、牛欄,不僅不要一分錢補償,還額外捐款。村民葉金根說: “他們做什么事情我都會捐點,對子孫后代會好一些。”沒有錢,他就把一個豬欄捐出來。村民鐘先英為村上捐了幾十萬元的款,聽聽他怎么說:“我們夠吃飯夠穿 衣,有房子住了,兒子他們又這么爭氣,我們也沒有什么圖,就圖個安樂,圖個平安。積財積物不如積善。”
正如解說詞中所言: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明清時期,鐘氏家族經歷了由農而商,由商而仕的轉變,先后考取了568名秀才、17名文武舉人,有6人擔任過知州和知縣。直 到現在,白鷺村每年都有20多個孩子考上大學。在白鷺人心中,“積善成德”正是家族能夠繁衍800多年依然人丁興旺、長盛不衰的奧秘之所在。雖然這個客家 古村經濟并不發達,但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卻過得安寧而幸福。從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間,村里從來沒有出現過違法亂紀的事件,而這一切都得益于鐘氏先人 留下的家規祖訓。
哈南村
甘肅哈南村的故事讀得人淚眼婆娑,這是一個把忠自覺化的村落:忠于國家,忠于單位,忠于自然,忠于內心。
戰時,他們把忠用于衛國;和時,他們把忠移于建設。
據《哈南朱氏族譜》記載,明初時,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戰功,家族中不斷涌現出忠君愛國的將領,從那時起,朱氏后人便把“忠勇傳家”作為家規祖訓寫 進了族譜。在歷史上,朱氏一族先后有11人為國捐軀,從軍報國也就成為哈南村的傳統。每當外敵入侵的時候,“母送兒,妻送郎,父子爭相上戰場”催人淚下的 場面,就會在這個小村莊里出現。
汶川地震后,哈南村成為重建速度最快的村落,就是因為忠字效應。
清嘉慶年間,一位名叫郭京佐的哈南村人,在陜西任教育官員。為官期間,他盡心盡責,功績卓著,受到當地官員與民眾的敬佩。嘉慶皇帝為表彰他的功績,頒旨嘉獎了他的父母。郭母宛氏從小就教育郭京佐要把對父母的孝順化作對國家的忠誠。
從中,我們看到,祖先倡導什么,兒孫就做什么,這讓哈南村古代忠臣輩出,解放后至今有51人參軍。尤其讓人感動的是,他們選擇最艱苦的地方去從 軍,選擇最艱苦的地方去建設。回到村上,他們又用守衛邊疆的精神守衛環境。有人砍一樹,會被投河。勁用不完,他們就到村后植樹,帶動村人自動植樹10多萬 株。
現在,古老村莊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鄰里之間待人真誠。每天閑暇時分,村民都愛到城樓下休息,交心談天,共同享受恬靜的鄉村生活。
軍人保衛的,不正是這種詩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