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的中國曲藝,總體呈現行業活動頻繁、展演賽事連連、創演持續低迷、學術交流活躍、傳承任務艱巨、傳播缺乏規范的發展局面。追蹤其熱點,透視其焦點,關注其亮點,思考其難點,不僅有助總結當下,而且還可啟迪未來。
一
展演活動一直是曲藝行業交流創演成果并彰顯自身價值的主要形式。本年度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影響最大的展演活動,應屬2014年10月下旬在江蘇連云港市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曲藝節,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位演職人員進行了6個專場和兩場慰問演出,大體展示了近年曲藝創演的基本面貌;本年度氣氛熱烈且意義獨特的曲藝展演活動,是2014年9月中下旬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舉行的“向人民報告——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暨說唱中國夢優秀曲藝節目展演”,來自全國各地的10臺曲藝節目為共和國的生日營造出祥和喜慶的氣氛;本年度最具主題特點和公益價值的曲藝展演活動,是2014年4月至7月間在全國11個省區的18個城市進行的37場“2014年全國道德模范故事匯基層巡演活動”。另外還有一些具有主題特點和公益價值的曲藝展演如“我們的價值觀——曲藝走基層全國百場巡演”和堅持每個月開展的“送歡笑到基層”義務慰問演出等。
曲藝賽事也很活躍。尤以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的評選和中央電視臺第七屆全國電視相聲大賽的規格為最高,影響也最大。
中國曲藝牡丹獎是全國性的曲藝專業獎項,自2000年創立以來已連續舉辦8屆。本屆評獎有了一些變化,如將原先的“文學獎”更名為“創作獎”,使獎勵范圍既包括曲本文學的創作,也包括曲唱音樂的創作,但從申報過程及評選結果看,業界顯然對曲唱音樂的創作未能引起足夠關注和重視。本屆牡丹獎增設了基于已獲過牡丹獎表演獎人員的“金牡丹獎”,在參評條件上也作了相應嚴格的規定,但因種種原因未能評出而空缺。本屆牡丹獎的評選程序,由于堅持了復賽環節和分賽場舉辦的流程,加大了撬動創作并拉動交流的推動效應,但最終的評選結果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有兩個小品節目得了曲藝“節目獎”,兩個小品劇本得了曲本“創作獎”。小品屬戲劇形態,具體說是話劇形式,屬角色化的“現身說法”即代言扮演,與曲藝的第三人稱“說唱”敘述即“說法現身”的演員本色敘演,有著根本不同。第八屆中國曲藝節上即存在此類問題,在牡丹獎的評選中同樣存在,反復說明曲藝界對于自身藝術的本體認知和專業活動的組織開展,尚未形成正確的理論認識,也沒有成為普遍的專業常識,亟待矯正和改進。那種“小品是否屬于曲藝是學術爭鳴的說法”是一個無法成立的偽命題;二是分賽區組織上的曲種分類及其表述,存在著不夠專業的問題。即將四個分賽區分別冠以“南方鼓曲唱曲類”“彈詞評話和滑稽類”“相聲三書小品類”和“北方鼓曲唱曲類”,很缺乏專業理據。且不說小品作為話劇形態的精短節目類型,本身不屬曲藝的范疇,就是僅有“南北”而缺“西東”的地域式劃分,以及把“相聲”與“滑稽”分列不同賽區的做法,也使“相聲”即基本上采用普通話表演的“北京相聲”與“滑稽”即別名“獨腳戲”的“滬語相聲”不能劃歸同一類型而無法同臺比賽,評判的標準也就難于協調。至于“三書”之謂,缺乏約定俗成。是屬“大書”“小書”和“快書”即曲藝“說書”的三種不同類型?還是其他所指?難以認知和把握。因為“彈詞評話和滑稽類”中的“彈詞”與“評話”,即是分屬于“小書”(說唱相間表演,擅長表現日常小事)和“大書”(徒口講說表演,擅長表現歷史大事)的類型,本身屬于“說書”范疇,單獨從所謂“三書”中分離列出,難免重疊。三是由于評獎的范圍和角度較多,涉及創作、表演、節目、人物和理論、評論,并且節目、表演和新人等獎項的評選又要同臺現場比賽,導致形成了僅有十幾分鐘的短篇、選回或開篇等節目形態能夠參評,而像長篇大書即動輒由幾十回上百回的長篇曲藝“說書”節目及所蘊藏的技藝水平,無法得到相應的參與展示和評價褒揚。這使此類評獎在客觀上具有僅鼓勵短篇短段而無視或忽略長篇節目的偏向,也使曲藝的曲本創作與“說唱”表演在某種意義上被引向或者說流于競技化和碎片化。牡丹獎因此而在事實上被經營成了“短篇”曲藝節目及其創作和表演為主的獎項,遠離了作為涵蓋曲藝行業所有方面而撬動整個事業發展的設獎宗旨。若不加改進和完善,深層意義上的行業倫理紊亂和文化生態崩塌,日久天長將在所難免!
2014年10月份舉辦的中央電視臺第七屆全國電視相聲大賽表明,相聲界“不缺好演員,唯缺好作品”仍是嚴峻的現實。大賽中新增的臨時更換搭檔的考核環節,雖能吸引眼球,但屬違背其相聲藝術規律的無厘頭做法。相聲對口表演中的捧逗雙方是既對立又互補的關系,兩位演員搭檔時間越長,越有可能保證現場演出的效果。為“考核”技能而臨時變換搭檔的做法,不該得到鼓勵。
二
如將2014年度的創演與評獎放到近年曲藝發展的整體鏈條上去比對,不難發現,其演出節目和獎項水準,無法令人樂觀,基本上延續了一個時期以來曲藝創演的低迷態勢。換言之,本年度各種展演及評獎活動的外在熱鬧,并未轉換成節目創演的內在品質。有數量乏質量即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在本年度表現得依然突出。即便本年度正式啟動的國家藝術基金扶持計劃對曲藝的曲本創作、節目排演和推廣宣傳,給予了一定關切與扶助,但這種外在的組織引導與杠桿撬動,需要通過曲藝界內部的齊心協力尤其是創作和表演者持續不懈的潛心創造,假以時日才有可能實現。
本年度的曲藝演出市場可謂總體遇冷。國有和集體性的曲藝創演團體,大多演出較少;民營班社及個體藝人的曲藝演出經營,情況稍好。其間的因由,除了他們老老實實和本本分分地踏實經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民營曲藝班社尤其是相聲班社的青年創演人員,雖沒受過比較系統的曲藝專業訓練,卻大都接受過人文專業的高等教育洗禮,對曲藝特別是相聲具有近乎癡迷的熱愛,再加上能夠結合當今時代的審美趣味進行創演,具有相應現代的經營策略,包括注重團隊管理、媒體公關和經營宣傳,善于利用淘寶售票、微博宣傳和微信推廣等手段,從而與前些年個別業者以“非著名”相標榜且在客觀上對抗“著名”的情形大為不同,給人思路開闊、朝氣蓬勃又氣象一新之感。
本年度也出現了一些較為優秀的藝人、曲本與節目,可圈可點。較有代表性而需特別提及的藝人,要數本年度從一開始即受到媒體關注的西安青曲社青年對口相聲表演搭檔苗阜與王聲,以及揚州市曲藝研究所青年揚州評話演員馬偉。前者以其相聲表演的扎實基本功和對相聲傳統的良好繼承,在本年度的同行中較受矚目。后者在2014年6月成功推出“煉藝悟道——馬偉揚州評話專場”聲名鵲起,并在接下來的半年間陸續應邀交流巡演于蘇州、上海與北京等地,受到廣泛肯定,給較為沉寂的評書評話類曲藝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一股清風。較有代表性而需特別提及的曲本及其作者與節目,是山西省長治市業余曲本作家暴玉喜及其獲得本年度牡丹獎創作獎的長子鼓書曲本《臘月天兒》。從參加牡丹獎比賽時演唱者劉引紅及其伴奏樂隊珠聯璧合的精彩演繹看,經過排演的這個作品,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精品節目:唱腔設計優美動聽,說唱表演機巧自如,樂隊伴奏激情投入,舞臺效果引人入勝。作品選取臘月二十三至大年三十山西本地準備過年的民間習俗,進行了近乎平直卻似風情畫式的鋪陳唱敘,由于基調喜慶、語言通俗、情感真摯、表達機趣,極具藝術感染力,以至在參加牡丹獎復賽時,讓一些見多識廣的曲藝界專家、藝術家誤以為是翻唱的傳統節目,從一個側面反襯出其所具有的經典品格。苗阜、王聲、馬偉、暴玉喜和劉引紅等人,庶幾堪稱2014年度值得記住的“青年曲藝年度人物”!
三
隨著全球化進程和現代化步履的日益加快,包括曲藝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保護,成為由國際社會到國內各界的關注熱點。2014年11月11日,國務院批準了文化部確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與擴展項目(各計153項)并予以公布。其中曲藝類的保護項目,新增了數來寶、梅花大鼓、彈唱、浦東宣卷、麗水鼓詞、客家古文、永新小鼓、山東花鼓、跳三鼓、湖南漁鼓、桂林漁鼓、寧夏小曲、托勒敖13個曲種,擴展保護單位4家。加上此前分三批公布的114個不同曲種,曲藝類國家級非遺項目總數達到了127項。但其中的相當一部分曲種,由于沒有相應專業的曲藝院團作為傳承保護的核心陣地,缺乏相對完整的工作支撐,傳承保護的任務非常艱巨。曲藝在當代社會的整體生存與發展狀況很不樂觀:缺少專門人才,缺失機制保障,工作很難開展。盡管中國曲藝家協會在本年度組織開展了旨在推動曲藝高等教育開展的教材編寫工作,但像蘇州評彈學校和中國北方曲藝學校等已有的曲藝專科學校在教材及師資隊伍建設上的相對不足,表明有關曲藝現代教育和文化傳承的消極被動狀況與惡性循環局面,很難在短期內消除或改觀,亟待國家和社會層面的統籌協調與全面關切。
關于曲藝的文化傳播,本年度也因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存在著非常多的問題與遺憾。媒體報道和網絡傳播中對于曲藝的錯誤認知與含混表述,更是時有所見。有的媒體甚至將皮影戲誤以為是曲藝,這說明曲藝的知識普及很不深入,有關曲藝的知識普及和文化傳播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