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中國歌劇舞美:模仿勝于原創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3月23日22:15 來源:中國作家網 周 英

      歌劇舞美與其他舞臺藝術舞美有不同之處,在表現舞臺形象神似、神韻的同時要有對音樂節奏、旋律精神的承接、理解和把握,要能與音樂節奏互動、連接、過渡,要在布景變動中與音樂融合;因此,它要有更大的胸懷去跨越空間結構、時間旋律和歷史傳承。舞美的空間和音樂的時間是歌劇舞美研究的重要課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在中國舞美創作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更有人把這句話片面的理解后,變成原創中國歌劇舞美設計走向世界的“法寶”。中國歌劇舞美近百年的發展歷史表明,我們模仿的多,原創的少,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舞美設計更是難得一見。無論是借鑒還是傳承,今天歌劇舞美都是從點到點用力,照搬的痕跡十分明顯,觀眾感悟不到原創的神韻、空間魂意、民族精髓、歷史根基,感受到的只是形象的表皮、視覺的沖擊和科學技術的過度介入。

      其次,對歌劇劇場如何設計也是眾說紛紜。不少地方和劇場設計者把劇場定位為“標志性”建筑,甚至把劇場的建筑同政績關聯,所以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攀比建大劇場之風很盛。劇場數量增多了,但卻找不到幾個能承擔起舒適合理演出歌劇的劇場。過分求大、求貴、求全的不健康傾向助長了舞美大制作之風。大量無用的空間和虛假的建筑表皮違反了歌劇功能需要,因此,這些劇場根本起不到推動中國歌劇發展的作用。

      每次劇場樣式變革都給舞臺空間的發展帶來革命,缺乏現代化歌劇劇場支撐的舞美,談原創、繼承、獨特是不現實的。歌劇要原創,原創是相對模仿而言,因此我們首先要分清什么是模仿,什么是原創,對原創與模仿的定義不能采取簡單化,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應該選擇什么,放棄什么。竊以為,中國歌劇舞美首先必須立足本民族文化傳統,考慮到今天的社會環境和觀眾的審美需求后,再去尋找縱橫立體的思維空間。回顧歷史,日益進步的科技每每使舞臺設計有新的發展、新的觀念、新的角度,嶄新的技術手段給予歌劇觀眾更強烈的舞臺視覺沖擊,然而,這些設計卻與劇本情節內容、演員人物形象漸行漸遠,這種僅僅滿足舞美自己表演的觀點,就是當下舞美界的一個普遍通病,且根深蒂固。

      為了給歌劇演員更大的自由,舞美設計必須創造更多適合演員、尤其是合唱隊流動和調度的空間。當演員出場時,舞美這顆火球就要降溫,把溫度降到演員熱度之下,當演員下場,舞美的作用可使整體舞臺達到平衡。舞美就是為舞臺、為演員的調度尋找平衡點。歌劇舞美是以劇本為前提、以音樂為空間、以演員為時間、以舞臺為地點的設計過程。舞美的真正意義,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中生無。簡潔、簡樸是中國歌劇舞美力量整合后的出處和破解舞美大制作亂象的根本。

      中國歌劇舞美需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原創的支撐點,這會引領我們少走彎路。認識歷史,尤其了解中華文化留下的古韻,會使我們理解和尋找到舞美在歌劇中的無限力量和中國歌劇原創之源頭所在。當然,歌劇在中國的百年發展中,離不開西方的借鑒。如歌劇《白毛女》就是成功范例。而近年來我們卻始終徘徊于借鑒與傳承、臨摹與原創的十字路口,尤其是照搬西方經典,花了大本錢、大制作,將大舞美、大氣氛原封不動搬到中國舞臺上后,滿足了部分人的眼球,也得到了一些贊譽,同時換來的是盲目的陶醉,且有人久醉不醒,我們千萬別忘記陶醉的不是自家的東西。中國歌劇原創舞美的黃金時代不是不可能再現,它需要民族文化的深深浸潤,需要科學技術的慢慢弱化,需要我們這一代舞美人正確的選擇和堅定的民族精神的承接。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