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我們的文字 民族的記憶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3月17日12:05 來源:光明日報 趙麗明
    《我們的文字》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編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我們的文字》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編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滿文書法作品滿文書法作品
    東巴文書法作品東巴文書法作品

      古人云:出口為語,下筆成文。然而,不同于聲音的轉瞬即逝,文字卻可借由書寫的介質長久保存。利用文字,人們不僅記下了一時一刻的聲音和話語,也記載了千錘百煉的思考與情動于中的心緒,讓逝去的靈魂有了永恒的旋律。在《我們的文字》一書中,一群努力的年輕人,從漫漫文明長河里舀起一勺,試圖循著文字的形跡,來觸摸這個國家歷史的紋理,感受她記憶的溫度,為讀者們展開書寫背后的故事。

      在陜西白水,至今流傳著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造字有功,黃帝為他賜姓為 “倉(倉)”,意為君上一人。在商邑殷都,商朝的巫師卜問神靈,詢問甘霖的方向。甲骨之上,萬分虔誠地刻下卜問的話語:“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在汝南召陵,南閣祭酒的許慎感慨于古文的失落,以六書之法考察造字的緣由,第一次按部首編排字典,講述每一個字的前世今生。在會稽山陰,王羲之在蘭亭潑墨揮毫,留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天下第一行書。在青藏高原,吐蕃大臣吞米桑布扎從千里之外的天竺學成梵文歸來,在梵文體系的啟發下創制藏文字母。在興慶府,仁宗組織寺院高僧將漢文佛經譯成西夏文字。當年的大夏王朝早已淹沒于歷史的洪流,這卷卷經書卻仍訴說著彼時的故事。在湖南江永,女孩們為要出嫁的姐妹縫制繡帕,將女兒情深化為纖細的長腳文女書,隱藏在精致的花紋里。

      在廣袤的土地上迢遞千古的滄桑,文字所記錄下的是我們民族的歷史。在《我們的文字》中,這些故事不僅探源文字的出身與演變,更記錄中華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的變遷。而書里另附的《中國各民族文字示意圖》則在地理上更直觀地展現了當代中國版圖上多彩瑰麗的各民族文字使用狀況。

      在陜西華縣,村民們圍著一幅填字謎接龍游戲猜測,打發著閑暇時光。在浙江瑞安,老師傅用木活字為家族印刷家譜。給刷毛上打上蠟,在紙的背面窸窸窣窣地刷著墨,那輕柔的刷墨聲仿佛父母對嬌兒溫柔的呢喃。立冬時節,老爺爺帶著孫子一筆一筆填滿“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細數九九企盼春日回歸。新春伊始,家家戶戶在門前貼上新的春聯,更新氣象迎接新年。正月十五,一盞盞花燈點亮,燈謎里是新奇更是喜樂。在四川成都、涼山,湖南長沙,惜字塔里已積起高高的紙灰,而文字的傳承仍在繼續。

      在平凡生活中記錄溫暖與情懷,文字承載的亦是我們當下的故事。在《我們的文字》中,主角是瑰奇的文字、豐富的習俗,更是無時無刻體驗著文字帶來的感動的當代書寫者們。透過文化與習俗的視角,循著傳承與堅守的痕跡,這些書寫者們與文字獨特的故事也成為每一個人對文字體驗的一部分,展現了文字在當代中國社會生生不息的文化影響力。

      《我們的文字》的作者,是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一個特別有激情、特別能戰斗的團體。懷著為國存史,為民立傳的宗旨,作者們試圖為國家記錄當代的歷史,以傳承文明血脈,弘揚民族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段覀兊奈淖帧氛沁@樣一本以字為線索,聯結記憶與風俗、歷史與今朝的中國文字百科全書。上古時代,人們只能依靠口耳相傳的故事與傳說來記憶歷史。文明時代,文字既是記錄歷史的工具,其本身也是歷史的訴說。而在當代,借助光影的技術,今人有更多的方式為后人保留歷史的剪影,而本書就充分利用了這些新的記錄形式:全彩印刷的書頁中有三百多幅珍貴圖片;通過二維碼進入書籍網站,能觀看瀕危文字和技藝傳承人的影像資料口述史和紀錄片;國家圖書館更是在2015年1月舉辦了“我們的文字”專題展覽,邀請24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齊聚一堂,展示各民族文字書法與書寫相關的技藝;而如今,“我們的文字”將進行全國巡展,將這一份關于文字的感動真正帶向神州各地。

      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的文字》的作者們跋涉51496.5公里,走訪了11個省的50余個城市和鄉村,可謂遍訪中國大地。的確,文字的生命不在學校與機構,而在其生長的土地與社會。同樣,文字的傳承也不在象牙塔之內,而在于每一個文字的書寫者。正因為此,《我們的文字》出身于亞洲最大的藏書機構,卻并非高深的學術著作。它不似專業研究的嚴謹深刻,其旨意不在于珍藏而在于分享、傳播與繼承。在書中,作者們用平實淺顯的語言記錄文字的前世今生,用細致入微的視角講述當代書寫者與文字的故事。字里行間,處處是對文字的熱愛與珍惜、執著與敬重。它是每個普通人都能對文字擁有的情懷,更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的自己文字的故事。它被稱為“了解我國文字大家庭的微型百科全書”,適合任何一個想了解中國文字方方面面的普通讀者,尤其該推薦給對文字充滿了好奇的孩子與青年。

      常聽到“時人不好讀書”的感嘆,可是否又有好書來給時人讀呢?《我們的文字》便是這個文化快餐時代的誠意之作,是敬畏歷史、存留當代的史家傳承,是獻給時人的文字百科。

      向我們的文字致敬!向《我們的文字》的作者致敬!

      作者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本文圖片選自《我們的文字》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