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老虎”“蒼蠅”紛紛落馬,吏治為之一清、四海為之振奮的新形勢下,中央電視臺近期播出了八集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紀錄片以史為鑒,從民族歷史與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探尋思路,對深化反腐倡廉,有著深刻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從民族文化角度來看,于廉政建設而言,“問廉”有關核心價值,“鑒史”有關核心方法。國人向來有“始而問學,終而問道”之說,所以能曰“問廉”,則“廉”在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和意義自不待言。“鑒史”是“鑒于史”之意,也就是“以史為鑒”。
縱 觀華夏文明的發展史,可以看出,以史為鑒的歷史智慧是我們這個民族在方法論上尤其擅長與強調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指出的,“歷史是最好 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 會動蕩的深刻教訓。”這段話正是“鑒史”的最好注腳,可以看出其在方法論上對中華民族所具有的特殊價值與意義。
蘇東 坡在《與子弟書》中教育子女說:“多讀史書,為益不少。”曾國藩在其家書中也屢屢提醒子女:“學問之道,能讀經史者為根柢。”這是在個人成長上強調“鑒 史”的價值與意義。而大史學家司馬光窮盡一生心力,編撰通史巨著,終以“資治通鑒”命名,這就是在民族的成長上強調“鑒史”的價值與意義了。既然“通鑒” 的作用與目的是來“資治”,那么“鑒史”而“問廉”,就是水到渠成的歷史智慧與民族智慧。
所以一個民族的發展,不可以沒有文化自信。在運用“鑒史”的核心方法來問“廉”的核心價值時,我們又能得出哪些可以“資治”的智慧呢?
首 先,廉政的政治土壤至關重要。通觀華夏民族發展歷史上的盛世,無一不與吏治清明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其次,廉政的制度設計至關重要。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 是最早踐行文官政治的國家之一,在廉政的制度設計上,具有獨特的自律與他律融合的特點。再次,廉政的監督機制至關重要。當然,以史為鑒絕不是抱殘守缺, “問廉”之“問”,其精神與價值就在于探求真理與謀求發展。
向民族文化與歷史借智慧是為了我們今天的民族復興與發 展。我們只有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才有可能知道我們要“往哪里去”。這本身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與真諦。所以,自“問廉”而求核心價值,自“鑒史”而握核 心方法,鑒往知來,我們的廉政建設才能更進一步,乃至結出“盛世”之果。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