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遏制藝術品鑒定亂象?我們認為,亟待構建一個以科技鑒定為基礎,以經驗鑒定為借鑒,以標準計量為依據,以認證認可為手段,以檢驗檢測為依托,以信息化為平臺,并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體系。”3月10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舉行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原副局長魏傳忠在題為《構建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體系》的大會發言中說道。
魏傳忠認為,科技鑒定和經驗鑒定兩者相輔相成。“現代科學檢測技術可以準確地檢測附著在藝術作品材料深處的多種信息而進行識別,而由經驗鑒定提出大膽設想,為科技鑒定提供判斷參考。”他還表示,標準是衡量鑒定質量的尺度和檢驗質量的依據;計量則是控制鑒定質量的基礎,是檢驗質量達到標準要求的手段。
藝術品鑒定真能標準計量?采用什么樣的標準?又怎樣來計量?魏傳忠的這一觀點,引發了多位政協委員的關注和評議。
“完全標準化或用科學儀器去做鑒定,當然是一個非常良好的愿望,但文物和藝術品種類繁多而且質地不一,過去也不是標準化生產,現在又如何按照標準化的要求來鑒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張廷皓認為,儀器和科技手段的介入確實可以對鑒定起到輔助作用,但也有其局限之處。
“比如有的人用明清的紙張和明清的墨去臨摹名畫,做出非常逼真的仿制,甚至顏色都別無二致,這種情況儀器是無法識別的。”張廷皓說。
“藝術品鑒定是學問,也是難題。光譜可以分析畫、瓷器的年代,但不可能所有的畫都拿去照光譜,而且鑒定當代的畫也不能靠光譜,要從水平、筆法、畫家習慣、用的材料等多個方面綜合來看。”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看來,藝術品鑒定的標準化,恐怕難以實現。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認為,在藝術品鑒定中,可以借鑒科學手段,但要因地、因物制宜,兼顧考量,“比如對畫作真偽的鑒定,要看畫作是否符合畫家的藝術風格和創作年代的特定藝術表達,甚至還要了解藝術家在那個時期的生活狀態,最后綜合考量得出結論。”
“過去的鑒定家把畫打開一半就知道真偽,說明他對藝術家是真有研究。我們是閱讀和書寫的民族,但現在閱讀少了,書寫也少了,不理解筆墨就無法鑒定中國畫,內在的人文積淀非常重要。”潘魯生說。
“如果一定要說標準,那也是建立管理和體系上的標準。就如美術作品的鑒定,往往涉及畫家、家屬、鑒定家、收藏家等多個群體,家屬說是假的,鑒定家說是真的,以致經常打官司。藝術品鑒定,究竟誰是鑒定主體?抓到制假售假,由誰來進行執法?誰有權對藝術品真偽作最終的權威認定?這都需要認真研究。”劉大為說。
委員們認為,在藝術鑒定領域亟須建立的一個標準,是職業規范和道德標準。
“現在的關鍵是專家要有專家的良知,這件東西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含糊其辭,更不能拿了錢就把假的說成真的。”張廷皓直言,學術界應當遠離金錢利益,同市場化的藝術品鑒定脫鉤。比如上世紀80年代成立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囊括了一大批如啟功、史樹青這樣的專家,他們不為社會文物做鑒定,只參與國有博物館館藏文物、國外回流文物以及涉案文物的鑒定,且不參與其他有償的鑒定。“社會文物和藝術品的鑒定應該交給專業化的行業協會來做,鑒定中魚目混珠的現象該由市場化機制來淘汰。”張廷皓表示。
記者 焦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