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以新媒體手段對外傳播戲曲國粹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3月13日10:34 來源:中國藝術報 袁慧琴

      中國的戲曲藝術萌芽于遠古、蓬勃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千百年發展至今,有據可考的三百多個地方劇種,形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體現著中國傳統的核心價值觀。對中國戲曲藝術的保存、傳播、傳承與發展,對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建立中國國際文化形象等具有重要意義。

      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傳播媒介。隨著21世紀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傳播方式迅猛發展,中國戲曲藝術在新媒體環境下面臨一個艱難而具有挑戰的“生存課題” ——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平臺,以網站、手機移動終端為依托,使以戲曲藝術為代表的中國國粹經典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獲得新生?

      目前,互聯網上的戲曲藝術傳播尚處于分類無序、功能散亂的初級傳播階段。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問題:

      1 。戲曲網站數量眾多,但缺乏系統性的資料整理保存

      據統計,目前中國互聯網上戲曲相關網站的數量達到1300多個,其中, 10 %的網站側重戲曲音視頻的在線視聽與下載; 30 %的網站以戲曲劇種介紹、名家名段介紹等戲曲資料為主; 8 %的網站主要發布戲曲演出信息;剩余52 %的網站為散落在各處的戲曲評論專欄、戲曲論壇和戲曲博客等。從現有的數據可以看出,網友中對戲曲藝術感興趣的大有人在,但是網站功能各有側重,呈現點狀分布,缺乏系統性的資料整理與保存。網友無法在一個網站有效獲得所有戲曲相關的信息,查找、整合戲曲信息的難度較大。

      2 。戲曲網站劇種差異明顯,不均衡傳播問題突出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戲劇戲曲傳播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現有1300余家戲曲網站中,包含眾多劇種的綜合類戲曲網站數量占總數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單一劇種的網站分布極不均衡,京劇網站有200多個,占總數的15 . 2 %,越劇表現極為突出,所占比例達到15 . 89 %,黃梅戲所占比例達到9 . 3 %。而與之相對的是,紹劇、蒲劇、黔劇、廬劇、桂劇等近80個劇種加起來才占了總數的近29 . 66 %,另有100多個地方劇種在互聯網上難覓蹤影。東部地區的戲曲網站發展遠好于西部和邊遠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的戲曲網站發展領先于欠發達地區。如何對戲曲文化進行系統性的數字化搶救,成為當務之急。

      3 。戲曲網站國際化程度低,無法成為對外傳播的窗口

      從戲曲網站的地域分布來看,中國大陸地區戲曲網站所占總數比例接近95 %,臺灣地區戲曲網站數量約占3 . 5 % ,而香港地區僅占1 . 1 %。從語言上看,主要以簡體中文為主;也有英文戲曲網站,但所占比例不超過1 %。戲曲網站目前極低的國際化程度,將世界各地大量的戲曲知音擋在了“千里之外” 。目前不但缺少以英語或其他世界性語言為載體、適合國際傳播的戲曲網站;從內容上看,對中國戲曲藝術的系統翻譯嚴重缺乏。可以說,如果以國粹藝術作為在新媒體時代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我們現在還遠遠沒有做好準備。

      4 。戲曲網站視音頻質量參差不齊,戲曲文化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大多數戲曲網站缺乏有效的經營管理手段和必要的信息監管力度,戲曲視音頻內容上傳技術水平不一、文件格式五花八門、視頻音頻質量參差不齊、內容蕪雜、信息質量無法保證等各種問題極為凸顯。并且,就目前情況來看,互聯網上的戲曲內容還沒有充分發揮新媒體互動交流性強的優勢,這勢必會影響到戲曲網站與受眾群體互動交流的效果。互聯網新媒體最突出的傳播特點是“互動” ,建立能夠充分發揮互動優勢的戲曲網站,必將吸引更為龐大的受眾群體,使戲曲藝術獲得更大的發展。在舞臺上光彩奪目的戲曲藝術,目前尚沒有在互聯網新媒體上精彩“亮相” 。

      在新媒體時代對本國文化經典的保護與傳承,不單在中國,在世界各國均開始受到重視。韓國從1962年即開始主持進行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工程,面臨新媒體時代,韓國從2010年起開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字資料、音源資料、相片資料和影像資料的全面數字化,抓緊對即將遺失的文化資料進行數字化保存,并從國民文化享受權的角度,謀求多樣化的新媒體方案,對外公開分享現有資料。日本的文化遺產保護經歷了跨越百年的系統工程,擁有完善的法律與制度保護。面對新媒體時代,日本將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作為國家文化建設以及樹立日本國際形象的策略之一。“數字源氏物語圖”項目成為日本的“數字文化大使” ,成功地樹立了日本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國際形象。

      總體來說,從國家新時期文化形象的戰略高度來看,以中國戲曲藝術為代表的國粹文化經典正站在一個危機與轉機并存的“臨界點” :如何把握新媒體在未來大眾傳播、對外交流上的重要影響力,以此為契機,對戲曲藝術等國粹文化經典進行系統性的數字化搶救、整理、翻譯、保存;并發揮新媒體資料整合、互動傳播的特性,打造戲曲藝術的新媒體形象,使國粹文化經典在新媒體時代獲得新的傳承與發展。今天的一小步,將成為影響中國戲曲藝術未來數十年發展的關鍵性的一大步。

      戲曲文化藝術研究面臨的問題很多,核心問題就是:傳承、傳播和發展。必須突破傳統的、經院式的案頭戲曲文學、戲曲史論研究方法,跳脫微觀的戲曲研究,立足互聯網技術和觀念,以全新的、宏觀的文化生態視角切入,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熾熱的感情嘗試運用數字化技術有效探索保留、保護、傳承、傳播和發展戲曲藝術。

      筆者認為,應盡快建立中國戲曲藝術音視頻門戶網站(及智能終端應用軟件) ,以新媒體手段為依托,搭建系統保存、整理、翻譯戲曲藝術資料的數字化平臺;發揮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對國粹文化經典進行多維度、立體化、互動性的內容創作與展示;集成傳播、研究、教育、審美等多種功能,樹立中國國粹文化經典的新媒體形象,展現高度重視“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相融合”的中國國際傳播形象。在全球數字化、大資料、大數據的背景下,打破常規思路和研究方式,立足宏觀,運用新技術、新架構來尋求中國戲曲藝術的當代生存與傳播研究的突破。

      總之,網站將以“國際影像絲綢之路”作為整體建設概念,將一般的資料整理匯總上升為對國家文化經典的新媒體展示,從理念上真正體現“走出去” ,與國際接軌。這樣的建設思路,也是受到美國南加州大學知名教授瑪莎·金德“迷宮”項目的啟發,進行數字影像資料的重組敘事。最終實現的是,以一種綜合的、系統的、生態的文化視角去重新審視,運用數字化技術探索傳承、傳播和發展戲曲藝術的有效方式,可以為中央決策部門提供全面的、學理的研究數據,為黨和國家制定文化發展戰略提供決策的理論思路和科學依據,為后世研究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基礎數據,為戲曲培育盡可能多的新的年輕受眾,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服務,推動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

      (袁慧琴 全國政協委員、京劇表演藝術家)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