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下撥大量文化專項資金用于發展文化產業、建設公共文化設施、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等,但也存在設施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如何保證文化專項資金真正惠及群眾?您曾經分管科教文衛等工作,請問在這方面有哪些成功經驗或案例?
張平:其實全國的情況都差不多,每年下撥的文化專項資金都會有所增長,但這個增長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還是相差甚遠。隨著社會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強勁,越來越旺盛,如果還是用老黃歷、老眼光看事辦事,必然會影響文化決策,也必然會激發老百姓越來越多的不滿。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清楚,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斷強化多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務,其本質一定是普惠性質的,政府一定是要大筆投入的。我們的一些政府官員在這一點的認識上常常有誤區,一提起文化體制改革,一提到文化要走向市場,就要把本來屬于公益性的文化服務也一股腦推到市場上去。原有的文化館、文化宮、文化場地等公益性的文化服務設施,你讓它市場化,最終必然讓它變成高收費、高消費的場所,變成貴族化服務。文化建設、文化服務一定是普惠性的,一定是要大筆投入的。忘記了這一條,宗旨錯了,方向也錯了。
這些年,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但屬于老百姓的文化設施多了還是少了?對于政府來說,拿出一大筆錢來建設在經濟上幾乎沒有什么回報的文化基礎設施,肯定是要心疼的。惟GDP論英雄,擠壓的必然是惠民工程、文化工程。一個缺少文化空間的城市,必然是有重大缺陷的城市。無視民眾的文化需求,會讓政府付出更大的代價。
記者:現在興建的文化設施和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離群眾的需求是否有差距?差距在哪?大眾需要怎樣的公共文化服務?
張平:貪大求洋、華而不實、形式主義、不求實效是目前文化設施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最大問題。比如農家書屋,很多地方都只是個門面,至于書屋里的書農民們喜歡不喜歡、對農民有沒有幫助,卻很少有人操心。還有些“三下鄉”活動,找幾個演員,找一個像樣點的村子,下去演一場,報道一下就完事了。像這樣只是流于形式,應付檢查的文化活動就不是惠民而是擾民了。
記者:在許多地區,美術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場所仍然冷清,如何讓它們吸引更多群眾?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服務活動哪個重要?
張平: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前些天聽一個朋友講,現在的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還有各種各樣的文化館、展覽館,即使是免費,也往往是冷冷清清、門可羅雀。國家花了很多錢,卻收效甚微。在國外,這些場館同樣免費,但每天都有很多人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原因在于,這些地方政府付給場館的管理費不是年初一撥了之,而是年終時憑票結算。入場券越多,給你的管理費用就越多,反之則越少。這樣一來,這些場館的負責人就絞盡腦汁,利用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吸引民眾到他們的場館里來。
所以對文化設施和文化場館如何管理利用,關鍵還是要看人的能動性。而人的能動性靠什么?靠機制,靠制度。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服務活動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文化基礎設施的文化服務,只能是一紙空文;有了文化基礎設施而沒有文化服務活動,文化設施必然形同虛設。
文化設施建設一定是也必然是政府的職責,文化設施的投入,政府一定是也絕對應該是主體。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對文化的市場投入,只要守法合規,我們一樣支持。政府對文化的投入,面對的是廣大民眾,不重視文化建設和文化服務的政府,一定是不合格的政府,其付出的代價將是長期的,巨大的。
記者:從《抉擇》到《國家干部》,您的著力點似乎放在“官德”上。現在提出要把權力關在籠子里,關于反腐的制度建設您有什么建議?
張平:制度建設極其重要,但官德也同樣重要。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條件,同樣的制度覆蓋,有的官員全線倒戈,有的則刀槍不入。德就是一個人的第一道天然防線,也就是人的道德底線。制度絕不是萬能的。并不是制度一出來,便一蹴而就,我們即可高枕無憂了。我們必須意識到,任何制度最終還得落實到具體的個人,包括制度所要管理約束的對象和制度的執行者。再好的制度,沒有好人管理,就只能是擺設。用對一個人,就是一片青天;用錯一個人,很快就會連根爛掉。
記者:您曾經說過:“我一直是個作家,沒有作品我什么也不是,今后還是要回歸作家。”現在手頭在創作什么題材的作品?
張平:目前手頭正在寫一部作品,寫得很慢,生活和社會中有很多東西需要消化,需要重新認知。可以告訴你的是,肯定是現實題材,肯定與反腐有關。這些年來,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在身邊的人和故事實在太精彩了,我不想就這樣白白地放過它。習總書記說了,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這話對我觸動很大,我畢竟還是一個作家,我也很慶幸自己能有這樣的生活經歷和生活體驗。
生活有恒久的一面,也有變化的一面;有表象的一面,也有本質的一面。生活之樹長青,是因為生活中的故事誰也想象不出來。千姿百態,紛繁蕪雜的生活需要你去體會,去觀察,去感受,去思考,去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否讓文學作品和生活本身同樣精彩,關鍵是看你能不能發現生活、透視生活、高于生活、忠于生活。還有最重要一點,看你對生活是否懷有足夠的敬意和激情。
記者:您最近關注哪些文學或影視作品?
張平:我比較關注現實題材的作品,現實題材的作品難寫,就是因為身邊的生活大家都很熟悉。現實題材的作品素材豐富,取材容易,關注的人多,容易產生影響,但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艱苦細致的精心準備。
現實生活如此豐富多彩,為什么人們還是喜歡文藝作品?沒別的,就是因為在現實中你看到的人和事都只是屬于表象的言行舉止,而文藝作品則能深入到人的內心。無限豐富的內心世界,赤裸裸毫無遮攔的靈魂展現,正是文學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
這些年,表現重大現實題材的影片實在太少了,讓我們感到不安的是,正面的、杰出的和給改革以力量、給人民以信心的時代人物在銀幕熒屏上不多見了。這是一個極不正常、也讓人極難理解的現象。將近40年的改革開放,讓我們的國家幾乎跨越了幾個世紀,面對這可歌可泣、舉世震驚的偉大奇跡,我們當代人不去描寫,又能讓什么人來描寫?這是時代和人民的需要,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職責。
近期比較喜歡的一部作品就是前不久播放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這部作品好就好在它強烈的現實性,對當今時代巨大的警示和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