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記者何源 姚軼濱)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二十四史》我讀完了,說實話,沒有哪一個時期有我們今天的反腐力度。我的書里對歷史的反腐有一些認識,我們可以借鑒歷史經驗,把古今清廉之士的故事變成教科書。”說這話的,就是今天《和代表委員聊一聊》的主角,著名作家、被稱為“反腐言論家”的二月河。
見到二月河,是在河南代表團的媒體開放日。跨過一地的三腳架和攝影機,記者終于擠到了他身后:“凌老師,能給我20分鐘時間嗎?”他有些費勁的扭過頭說,“我待會,還要發言。”頓了一下,又說:“好吧,趁現在,聊一會。”
二月河有些胖,走路很慢。記者說:“您作品改編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我從小就在看。”二月河呵呵一笑,回了一個字,“嗯。”
二月河本名叫凌解放,河南南陽人。從小學開始被留級困擾,直到21歲才念完高中,這也是他的最高學歷。今年70歲的他,成名作《康熙大帝》出版在他40歲那年。按照二月河自個兒的說法,他是一個失敗的學生。
二月河:我在學校讀書沒讀成,是個失敗的學生。我的主要自學生涯,是在當兵之后。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像看報紙一樣去看。我沒有到過圖書館。因為我這個人比較害臊、愛面子,當年就去過一次,借一本《漁陽詩話》,結果圖書館的人呵斥我:你有什么資格借!因為當時我政治地位比較低。
記者:我很感興趣,您為什么要寫康熙和雍正這么有影響力的兩個……
二月河:這可不是我們今天能談的完的。我是想把封建社會末期的整個情況,包括社會層面的各種思考,對公眾做一個有形象思維的解釋。
因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著作,二月河被稱為 “帝王小說家”。去年兩會開始,他從歷史角度談反腐,又被冠以“反腐言論家”的新標簽。他在之前接受采訪時說,如今縣處級官員,也有以權謀私的現象。眼下面臨的問題,和歷史上性質是一樣的。
記者:電視劇《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這對于反腐,您覺得有什么值得今天借鑒?
二月河:反腐的本質——清潔我們的官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康熙雍正那個時期,也是出于統治的需要。比如,在當時官員的互相監督、廉吏對貪官的彈劾、還有密折制度,對今天的反腐有某種參考意義。
二月河:但是,今天的反腐,與當時情況很大不同。過去腐敗損害的是皇帝的利益,現在損傷的是人民的利益,引起的憤怒,也是人民的憤怒。這次反腐,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戰爭,在中國歷史上從未遇到。
記者:參照歷史經驗,腐敗這種現象,有沒有集中出現的時代規律?
二月河:太平時期、經濟發展時期,有錢可撈,腐敗容易滋生。像乾隆時期就比康熙時期滋生腐敗就多。改革開放后,突然富起來,腐敗現象有所蔓延,也是很正常的。這只是我二河自己的一點讀書心得。
去年的兩會,二月河說,“有人主張高薪養廉,我不同意。宋朝‘公務員’收入史上最高,是漢代的6倍,清代的10倍,但卻是最腐敗的朝代。”今年兩會,他又補充了一句“低薪肯定不能養廉”。
二月河:其實我準確的說法,是“高薪未必能養廉,低薪肯定不養廉。”
記者:那您覺得工資的高低,跟腐敗直接相關?
二月河:那不是。相比較我們公務員階層還是處于相對比較優越的位置。每年看看,公務員考試隊伍多么龐大就知道了。在歷史上比較,我們也絕對不是低檔次的。腐敗的根源不能從工資上去找,要從思想上找。
二月河:中國歷史上高薪養廉,從來就沒有成功過。宋代工資最高,包公一年折到現在人民幣650萬,在家鄉建倉庫、廟宇,都是用工資。現在部級領導干部一下子拿那么多,人民承受這個稅收壓力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