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陳茂智,男,瑤族,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大專文化,當過教師、文化館創作員、縣報編輯記者、縣委辦秘書,現供職于江華瑤族自治縣財政局,系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華瑤族自治縣作家協會主席。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靜靜的大瑤河》、長篇小說《歸隱者》,有作品入選《黃岡語文讀本·高三語文》等多種選本,獲“2001-2002《小小說選刊》全國優秀作品獎”、第一、第二屆永州文藝獎等獎項。
在永州文學界,陳茂智是一位值得關注、讓人期待的作家,他總在不經意間給人帶來一些振奮和欣喜。
春節期間,他在家鄉油菜花盛開的田野給記者打來電話,說他的中篇新作《陶罐中的火焰》完成了。在這部新作中,他把目光回溯到了隋唐時期的道州盆地,描寫了一個有關道州矮奴凄美悲壯的故事。帶著對他新作的期待,記者采訪了這位有著深刻人文思想和隱憂情懷的瑤族作家。
在困惑中默默堅守
2012年10月,線裝書局出版了陳茂智的長篇小說《歸隱者》。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一個名叫程似錦的落魄男人,因身患絕癥,對人生徹底絕望,在尋找解脫的流浪中,突然闖入南方山林香草溪,在這個封閉、原始的古老瑤寨,他身心的累累傷痕得到良好的醫治,他融入其中,并以報恩的心態全力回報這片土地和善良的人們……在次年舉辦的“神州瑤都(中國·江華)瑤族盤王節”期間,《文藝報》、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創作與評論》雜志社聯合舉辦了《歸隱者》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這部作品將優美的自然風光、奇異的民俗風情與瀟湘人文掌故融合在一起,通過濃濃的鄉土敘說和頗具禪意的靈魂追問,對當前社會現實進行了深刻剖析,圖書界將其譽為“現代版的《桃花源記》、中國版的《瓦爾登湖》”有一定的道理。
這樣一部贏得廣泛贊譽和好評的作品,并沒有給他帶來多大的經濟收益。在當今文學邊緣化的狀態下,作家及作品的出路面臨嚴峻挑戰,文學如何突破困局,作家要不要再堅持寫下去?正當他深感糾結與困惑時,來自首都北京的關懷讓他的心又溫暖起來。2014年3月24日,由《民族文學》雜志社和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主辦的“2014《民族文學》重點作家改稿班”在京開班,陳茂智有幸被邀請參加改稿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在聽了何建明、李敬澤、梁鴻鷹、葉梅等專家學者站在文學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高度對文學的意義進行的深刻闡述,聽了孫春平、向本貴等前輩對幾十年的創作實踐和文學影響力的體會,他重新感受到了文學的力量和希望。聯系近期他在瑤山參與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移民時,所感受到的瑤族同胞面對現實與未來那種惶恐、困惑、矛盾和陣痛,作為一個瑤族作家,他覺得自己應該成為他們的代言人,為這個民族和時代的發展留下一筆真實的記錄。在座談交流中,他深有感觸地說:“作家艱難的藝術探索與自覺的文化意識,應該是我們堅守文學的理由和尋求自身突破的方向與動力。”從北京回來,他把移民工作這一“天下第一難事”當作最接地氣的創作體驗,愉快地投入其中,他決心以這次水庫移民為題材創作一部長篇小說,將瑤族漫長艱難的遷徙歷史、堅忍的抗爭精神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展示出來。問到這部書的進展,茂智顯得很從容,他說:“這應該是一壇好酒!既是好酒,當然急不得,也許醞釀得越久,窖藏得越深,這酒出壇之后才更醇、更美。”
文學,是唯一可以提升自己生命質量的方式和道路
2014,是茂智的好運之年。從北京參加改稿班回來,7月份他又接到魯迅文學院的通知,他被省市作協推選參加魯迅文學院第十二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習。近一個月的時間,他在北京十里堡那個終日飄逸著槐花清香的安靜園子,與來自天南地北的少數民族作家一起,聆聽雷達、劉慶邦、何建明、閻晶明等導師的講課,與任教的老師進行文學對話,課余讀書座談交流。在這里,他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在文壇享有“中國當代短篇小說之王”美譽的著名作家劉慶邦。“每一篇作品就是一個作家的生命之歌!”、“一個人生命的質量,就是一個人的人格。”這個出身農民、礦工的作家用他的創作體驗,暢談了文學與生命的關系。
人活著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我的生命質量在哪里?劉慶邦老師的話讓他幾個晚上沒有睡好,輾轉反側中他反反復復思考著這樣幾個問題。一個山村走出來的苦孩子,一個高考落榜后一直在逆境中抗爭的青年,一個在生存與出路中苦苦探問與追尋的人生失意者……茂智將他走過的人生過電影一般回放了一遍,他猛然醒悟,是文學讓他走到了今天,給了他生活的勇氣和希望,給了他生命的高貴與尊嚴。“人生千條路,我唯一能做的只有文學;文學,是唯一可以提升自己生命質量的方式和道路。”面對記者,他心生感慨,也充滿了自信。
讀書和思考,打開更寬闊的創作之路
茂智的創作,始終以廣闊的江華瑤山為背景,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域特征,“大瑤河”、“風城”、“香草溪”已成為他作品中特有的地理坐標和文學符號。在創作長篇小說《歸隱者》的過程中,他閱讀和收集了大量與瀟湘人文地理有關的資料,對永州本土文化進行了深入的鉆研與思考。他認為,永州是一本讀不盡的大書,有取之不竭的創作資源。他現在創作的計劃很多,如有關清末“中興將帥”王德榜回鄉募勇抗法的歷史演義小說《血濺金牛角》、有關瑤族抗日的抗戰傳奇《神土》等等,這幾個作品都已經開筆,有的已經寫了幾萬字。他說,完成需要時間,也需要機緣。有時想到一個作品耗費大量心血完成后卻沒有出路,還真的感到悲哀和害怕,經常有一種放棄、落荒而逃的想法。這不是懶惰。
這種創作的艱難與無奈,常常使茂智陷入沉郁與憂思。但他沒有頹廢和消沉,他的文字始終清麗而溫暖,以他作品所傳遞的悲憫與善良,于暗夜中點亮一熒燈火,在霧霾中擎起一星火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他就像一位固執的農夫,守望著自己的文學領地,守望著一塊春天的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