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全民族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都還處在萌芽狀態,很艱難。但是今天,從中央最高領導到普通百姓,對自己的文化遺產的認識已經非常成熟,重要標志之一就是這部紀錄片《記住鄉愁》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相關的保護工作已經在進行,住建部搞了鄉村保護,文化部、文物局、國家圖書館等等全方位地進行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從理論到實踐,已經走在了前面。
我曾去日本參加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討會,日本的學者、教授聽了中國代表的發言后,當場質問日本文化廳官員,“中國走在我們之前了,中國在全方位地文化復活、復興,你們都在干什么? ”我國對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是自上而下的,這是全民族珍惜自己文化根源的結果。所以,現在我很感慨。當時我們還擔心,怕我們的年輕一代“70后”“80后”“90后”忘了鄉愁,忘了我們的遺產,擔心我們的文化被轉化了,進入別人的邏輯,如果是那樣我們還能自稱為中國人嗎?但是今天看來那時的擔心都是多余的,我們已經更加理性地展開了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其次,我很感動。出乎我意料的是, 《記住鄉愁》選擇的村落,既有經典性的、進入了各類遺產名錄里的村落,還特意避開了很多喧嘩的、過分商業化的村落,這樣選擇非常值得贊許。
在這部紀錄片里,我看到了鄉間所保存的我們最優秀的工藝技術,及我們的文化藝術、倫理道德、中華民族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的重情重義。攝制團隊善于利用形象的東西來表達抽象的民族,所以《記住鄉愁》是形象化的、生活化的,溫暖人心的作品。觀眾看到這部片子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村落文化保護會有一個普遍的認識,我們保護的不單純是一大堆的房子、街道本身等,更要保護我們的文化,這是我們精神的原點、出發點。
紀錄片中不是只涉及到了環境、旅游,還有學術的氛圍,如精忠報國、愛國主義獲得了我們強烈的認同感。我想,今天的社會價值應該從人們生活當中最確切的部分開始,重建和諧社會。我們常聽到國人道德滑坡的說法,這或許與西方道德價值觀正在沖擊著我們新一代有關,然而在這部紀錄片中,我看到的中華民族文化是滲透在我們的舌尖上、服飾上、戲劇中、祠堂里的。這也為我們搞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