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發財不要當教師,教育容不得兩個字:一個是權,一個是錢。”梅貽琦的這句臺詞,擲地有金石聲。
戰時書生的民族記憶
——觀四川傳媒學院話劇《一代斯文》
在清華大學四川校友會的支持下,四川傳媒學院師生將20世紀40年代、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作為西南聯大構成單位之一的清華大學的歷史片段搬上了話劇舞臺,推出了話劇《一代斯文》。
創作之初,該劇編導只是考慮如何生動、準確地把當年西南聯大師生們的精神風貌傳達給當代觀眾,除此之外,別無所求。恰恰是這種不趕浪頭,不爭獎 杯,不配合短期宣傳任務,不迎合部分評委口味的初衷,使得這個由一群非專業的戲劇愛好者創作并演出的大型話劇,在觀眾中獲得了很好的口碑,這件事本身就足 以發人深思了。
大幕拉開之后,滿臺始終活躍著抗戰至內戰時期西南聯大教授們的身影。這是一群戰時書生。那時的中國,讀書人“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 的歷史遠未結束,而日本侵略者的種種獸行更加加深加重了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廣大民眾的苦難。這是一幕接一幕動蕩而嚴酷的民族記憶。祖國蒙難,以西南聯大的 著名教授們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或毀家紆難,或輾轉流徙。《一代斯文》中出現了梅貽琦、聞一多、潘光旦、吳晗、馮友蘭、胡適、華羅庚、傅斯年、陳寅恪、 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等人的形象。如此眾多的知識精英同時從舞臺燈光下走過,并清晰地留下音容笑貌,這在中國話劇史上并不多見。更令人難忘的是,舞臺上 這些古時被稱之為“士”者,幾乎無一不遵循“士大夫莫不敬節死制”(《荀子·天霸》)的古訓,在國難之中重操守、講氣節,特立獨行,義無反顧,向傳統的愛 國主義中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內涵。
雖然人物眾多,但該劇始終將筆墨集中在主要人物梅貽琦身上。作為人物原型,聯大校務主持人、清華校長梅貽琦的個人風范,始終令人敬仰。《一代斯 文》抓住這個人物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在幾個重要的歷史關口以鮮明、獨特的戲劇動作展示出戰時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愛國思想,是西南聯大的一項基本原 則,也是梅貽琦在戰亂中為人處世的一項基本原則。反抗日本侵略,捍衛中華文化,這是舞臺上所有人物戲劇動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為此,梅貽琦在遷校過程中克己 奉公、勤儉節約、民主通達、公正無私。在愛國思想的支配下,梅貽琦既支持國民政府抗戰,又堅決抵制國民黨政權在教育界的專制獨裁,堅持“海納百川、有容乃 大”的辦學原則,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傳統精神。同樣是在愛國思想的支配下,梅貽琦不僅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傳統道德 倫理引導師生,而且以此為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他侄兒在聯大經濟系任教,在調入清華服務社之后卻挪用公款做投機生意,發國難財,梅校長得知此事后,毅 然決然將這個侄兒開除出教師隊伍。“想發財不要當教師,教育容不得兩個字:一個是權,一個是錢。”梅貽琦的這句臺詞,擲地有金石聲。
《一代斯文》的戰時書生身上體現出來的愛國思想,洋溢著那個特定時代的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其實是中國古代傳統的人文精神的現代延伸。用一 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悠悠五千年,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一以貫之,即“自強不息”。國泰民安時如此,強敵壓境時如此,國土淪喪時 更是如此。正如抗戰時期曹禺筆下的戲劇人物丁大夫所呼喚的:“中國,你應該是強的”(《蛻變》)!今天的中國校園話劇舞臺上,梅貽琦、聞一多等人物再次以 他們的言行發出了類似的呼喊。這是對歷史記憶的追述,是對歷史上的時代精神的呼應,是對幾代人的中國夢的憧憬。
劇本效仿史詩之筆,演出亦取史詩之體。編導對于這個戲的舞臺整體把握和處理,走的是布萊希特的史詩劇的路子。該劇沿著1937年抗戰爆發至 1949年內戰結束這條歷史主線,圍繞以梅貽琦為中心的一群書生展開,沒有貫穿始終的中心事件,不設前后一致的戲劇沖突,在看似散文體的戲劇性敘述中著力 刻畫人物,既與史相符又與戲相融。雖然個別場面稍顯繁冗,但總體上呈現出了相當鮮活而獨特的藝術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