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收斂的表達“悶”著的“笑”果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3月02日14:10 來源:中國藝術報 高晴

      電視劇《好大一個家》央一熱播贏專家好評

      收斂的表達“悶”著的“笑”果

      由陳佩斯自導自演的電視劇《好大一個家》 ,選取的題材還是他慣常最為熟悉的小人物路線,風格也是久違的陳氏喜劇,溫情而不煽情,嬉戲而不嘲弄。

    電視劇《好大一個家》劇照電視劇《好大一個家》劇照

      電視劇《好大一個家》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的熱播,讓人們驚喜地見到了已經多年沒有在熒屏上露面的陳佩斯。這部由陳佩斯自導自演的電視劇,選取的題材還是他慣常最為熟悉的小人物路線,風格也是久違的陳氏喜劇,溫情而不煽情,嬉戲而不嘲弄。日前,由中國電視藝委會主辦的《好大一個家》電視劇研討會在京舉辦,與會專家對這部電視劇的藝術水準給予了充分肯定。

      此劇圍繞八方街房屋拆遷這一中心事件,敘述了五個家庭、三代人之間的故事,將鏡頭對準大時代下的一群小市民,聚焦了拆遷、住房、高考、家庭重組等極具社會關注度的話題,演繹了一出圍繞著主角想借拆遷之機多要一套房子,而處心積慮實施離婚、結婚、復婚等有著真實生活基礎的“奇葩”故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電視劇從臺詞到形體動作,都沒有太過夸張,反而都是從生活真實出發,以這種形式搞喜劇尤為困難,但陳佩斯做到了。

      接地氣,細節取勝

      拆遷,作為近些年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事件,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這個重大事件中,有一個大的矛盾沖突:拆遷戶與開發商之間的矛盾。沖突的焦點是拆遷房的面積評估和補償款,以及簽放的周轉房套數、面積還有地點。電視劇反映的這些細節,完完全全、真真實實地存在于社會,接地氣十足。

      談及地氣,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表示:“人的生活離不開地氣,地氣代表了人的基本的生存狀況及訴求。 《好大一個家》在接地氣的同時還提取出當代生活真正需要、真正健康、生機勃勃的正氣。這樣一部喜劇在當前出現,具有不言而喻的積極意義。 ”

      “由這樣一個拆遷事件引發派生的矛盾和沖突,無非是家長里短、油鹽醬醋,無非是一些恩恩怨怨。這些事情看起來瑣碎、平凡,然而也是老百姓生活中一種真實的存在。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社會生活的矛盾沖突做基礎, 《好大一個家》才有了電視喜劇的源頭和根基,有了藝術生命的活力。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慶瑞如是說。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武桂林認為, 《好大一個家》最令人值得稱道的是它將平淡的生活表現得生趣盎然。因為反映的是日常生活瑣事,不可能有大的起伏跌宕,更不會有視覺奇觀,但是藝術家們發現瑣細生活中的美,用巧合、誤會、夸張,甚至一些無厘頭的笑料來結構故事。38集的一部大戲,通過情節的推進和細節的展現,人物命運、人物關系一步步發展,漸入佳境,結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鋪墊得非常充分,不顯得突兀,可謂環環相扣、扣人心弦。

      樹正氣,人間真情可貴

      《好大一個家》說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劇中主要人物是生活在城市的普通市民,除了唐一品是暴發戶,其余基本屬于草根階層。就是這樣一批普通百姓,撐起了“好大一個家” 。

      這部電視劇有很多細節耐人尋味。劇中的男主人公尤曙光是個值得尊敬的人,照顧植物人妻子13年不離不棄,同時還要照顧丈母娘,為了家辭掉了工作,他身上的人格魅力恰巧是很多普通小人物可貴精神的體現。

      尤曙光這樣一個家庭,蝸居在一個即將被拆的小房子里面。在這種壓力下,向往自己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是一種合理的追求。但在誘惑面前,面臨著社會現實逼迫下的生存危機,人的內心難免波瀾起伏。 《人民日報》文藝部文藝理論評論室主任劉瓊認為, 《好大一個家》彰顯著“滿滿的正能量” ,作品以喜劇的形式來襯托表達,在所謂欲望的狂潮里守著一份難得的堅持。

      八方街的拆遷戶居民里面,無一例外有這樣與那樣的困惑,但他們也都是真正的好人。齊秀娥是無奈的,趙迎春是無辜的,尤曙光是無能為力的,尤優對這個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老羅雖然有心計但左右不了大局,羅貫才能夠出力卻有搭不上手的遺憾。武桂林看完該劇后深受感動,他認為《好大一個家》最大的含意不是人多,也不是房子大,而是告訴觀眾,這個“大”字指的是人與人之間應當互相理解、互相寬容,家庭成員只要有仁愛之心,就會和睦相處、海闊天空。

      康德曾經這樣描述喜劇: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撼動人的大笑里,必須有某種荒謬背理的東西存在著。幽默是相對于自身存在的,對無奈荒謬的境況自我解嘲容易引起人的欣賞。劉瓊認為《好大一個家》在表演當中去掉了很多夸張的做法,整部劇的喜感源自戲中人物性格的反差,或者是由人物性格與環境的反差引起的。在戲中,居民為了拆遷糾紛離婚本是件可笑的事情,這個情節完全可以通過夸張變得更加可笑,但演員的表演使觀眾從中感受更多的是同情而非可笑。通過這樣一種收斂著的表演方式,反而容易產生那種“悶著”的“笑”果,這正是對喜劇藝術真正的鉆研。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