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記者崔清新 陳菲 余曉潔)回顧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工作,一條鮮明的主線清晰可見,那就是緊密配合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部署開展系列重要活動,堅持立法與改革決策相結合,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
見微知著。過去一年,有這樣一組鏡頭,可以透過點滴細節捕捉到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在立法、監督、聯系代表等工作中,是如何在全面深改和依法治國的道路上印刻下自己的足跡,將人民的意愿匯聚起來上升為國家的意志。
立法引領改革 監督推動發展
【鏡頭一】4月24日,隨著張德江委員長一聲響亮的“通過”!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后的環境保護法,完成了對已實施25年的環境保護法的首次大修。
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碧水藍天是人民群眾的普遍期盼。新環境保護法首次寫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公益訴訟、按日計罰等制度,被輿論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
一年間,從聽取節能減排工作情況報告,推動節能減排深入開展,到全面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重典治霾,在環境方面加強立法和監督,是人大工作中的一項“重頭戲”;修改完善有著經濟領域“小憲法”之稱的預算法,是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動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一項重大舉措;對保險法等5部法律的個別條款進行一攬子“打包”修改,以適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政府簡政放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研究室主任梁鷹感言:“現在立法已經遠遠超越建章立制,更重要的是它已成為凝聚改革共識、排除阻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利器。”
【鏡頭二】12月2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經表決決定,授權國務院在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內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這是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運行一年后,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進一步擴展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決定。
一年來,通過授權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決定、就設立國家憲法日作出決定……有專家評論,以立法形式對若干重大事項作出決定,使相關重要工作有法可依、于法有據,在法律法規框架下開展,體現了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開放的精神。
【鏡頭三】12月28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聯組會議正在進行,常委會委員們就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到會應詢。他是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以來到會應詢的國務院最高級別的官員。
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分別就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新農村建設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進行專題詢問,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應詢,在你問我答、你來我往之中實現監督機關與執行機關的互動。
監督工作和立法工作緊密結合也是一大特點,如安全生產法的專項工作報告和安全生產法的修改、大氣污染防治法的執法檢查和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訂都在去年進行。此外,專題調研、預算監督、跟蹤監督等等,一系列組合拳讓現階段人大監督的力度和廣度得到極大拓展,有力推動了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立改廢釋并用 著力提高立法質量
【鏡頭四】8月25日,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首度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修改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關于提高立法質量的,要求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審議等機制,“應當將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等通過網絡等媒介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廣告法修訂草案、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2014年四部法律草案二審稿再次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有效拓展了公眾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極大地煥發了民眾的參政熱情和民主意識。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鄭淑娜評價說,立法機關要在“兼聽則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立法在平衡、調整、規范社會利益關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鏡頭五】“現在北京是一周限制一天。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對公民財產權的侵犯。”吳曉靈委員說。
王毅委員說:“過去本來限號行駛是一個臨時的,結果很多家庭都是兩輛車。”
“有關方面一定要慎重考慮,究竟源頭治理重點應該放在哪里?”辜勝阻委員說。
……這是12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們分組審議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中關于“向地方授權限制機動車通行的條款”時熱烈場景。
一年來,在草案審議前增加半天的集體閱讀、增加列席常委會會議的代表人數、鼓勵委員積極發表意見……常委會會議上,搶話筒、爭發言的現象越來越多,觀點尖銳、交鋒的場面頻頻出現,在這個過程中,法律草案得到充分審議,各方意見得以充分表達,出臺的法律案才能經得起考驗。
【鏡頭六】1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民法通則、婚姻法個別條款的解釋,明確了公民的“姓名權”。這是最高立法機關首次對民法領域的法律作立法解釋。
立法解釋是立法機關對某一法律規范進行解釋,但此前使用不多。去年,關于全國人大常委會在立法方式上可謂“全面開花”,綜合運用制定、修改、解釋、清理、備案審查等立改廢釋多種形式并舉,盡量做到法律的銜接和統一,保證了法律體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權力來自人民 制度與時俱進
【鏡頭七】9月5日,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
講話深刻揭示了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必然性,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政治制度。講話有力凝聚起廣大人民對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信心和力量。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及地方人大常委會學習總書記講話時,大家一致表示,要進一步堅持好、完善好、發展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鏡頭八】4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聯系全國人大代表的意見(試行)》,要求每位常委會委員直接聯系1至3名所在選舉單位的全國人大代表,特別是基層代表和一線工人、農民代表。
這是繼2013年每位委員長會議組成人員直接聯系5名以上全國人大代表的制度實施之后,全國人大健全常委會聯系代表制度、接受人民監督的重要舉措。
一年下來,共有140名常委會委員通過走訪、電話、微信群以及邀請代表參加專題調研、推薦代表列席常委會會議等形式,與333名代表建立起日常聯系和溝通。通過這種方式,群眾的訴求和愿望得以直抵國家權力機關,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愿在國家權力機關更好地統一起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制度優勢和功效進一步彰顯。
【鏡頭九】5月8日至11日,在嘉興市王店鎮,湖州市妙西鎮龍山村,在杭州市南星街道和小營巷,張德江委員長走進人大代表工作站,來到群眾中間,仔細詢問這里的鄉鎮人大工作情況。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關鍵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來,縣鄉人大工作受到空前重視。切實加強鄉鎮人大建設,提高鄉鎮人大工作水平,做好和老百姓打交道的“一線”工作,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