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眾化的文化遺產,是春節,最有影響的民俗,是過年。成俗,便是不約而定,比如過年闔家團圓,比如守歲,比如拜年,比如北方吃餃子……民俗改變不易,形成也難。
這三十來年,除夕夜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漸成新年俗。盡管近年每次春晚后觀眾都會有不少意見,但有意見恰說明人家看了,還挺在意;就是沒看的,恐怕年中年后也會說到春晚。春晚,成了春節繞不開的話題,看春晚說春晚包括給春晚挑毛病,也漸成“民俗” 。
打造這一“俗”事的人,壓力蠻大,其實也蠻拼的。
就像餐桌上的年夜飯,主婦甚至全家總動員,端上桌也未必人人對每道菜都滿意。眾口難調。沒關系,挑自己喜歡的吃,就可以了。這飯,要的是團圓,吃的是氣氛。一起吃年夜飯的,通常也就幾個人——十幾個人就算多、幾十個人就很難得了,照顧每個人的口味還有可能。春晚可不一樣。三四十道“菜” ,卻有幾億十幾億“食客” ,要皆大歡喜實在是難。不過,一家人在一起嗑瓜子喝茶品酒聊天包餃子外加“點評”節目,其樂也融融。
羊年這臺晚會,功夫下得自是不小。從開場起,齊歡笑、共團圓、中國夢、華夏情……喜慶祥和歡快熱烈的氣氛一如既往,節目板塊與形式既有“約定俗成” ,又煞費苦心端出了新菜式新菜品。比如吉祥物“陽陽”加入主持團隊,打破主持明星“壟斷” ,主持人說不來的話、做不來的事、賣不出的“萌” ,自有“陽陽”代其勞。大人們接受“陽陽” ,孩子們應該更喜歡這個小吉祥物。
老老少少藝術家們大拜年,56個民族代表聚一堂喜地歡天,各行各業各群體向祖國向同胞們送上祝福,一首首人們耳熟能詳又增添了新春氣息的歌,一個個美輪美奐的舞,色彩繽紛流派同陳的戲曲,如行云流水又張力無邊的中國武術,還有雜技魔術等等,自然應有盡有。
大過年的人們聚在一起,難免拉拉家常,說說“家庭大事” 。春晚也一樣,這一年里國家的大事兒,從節目中也能想到一些。
比如反腐倡廉,舉世關注,大得民心。各類節目中,相聲和小品是最適合表現這一內容的。這次春晚,在這方面也用了大心思,觀眾看后,應當會覺得過癮、解氣。相聲《這不是我的》諷刺亂伸手的貪官。據說創作過程中有關方面還專門組織了紀檢監察部門同志參加的座談會。可以說,陜西一對相聲新人的這個作品,經過了專業部門的生活檢驗與幫扶,所以對貪官言行心態刻畫較為靠譜,讓人不覺得生硬也不顯過于夸張:不少貪官正是這副嘴臉、這個德行。小品《投其所好》也針對歪風邪氣,那類不擇手段討好上司的人,丑陋嘴臉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并讓觀者對黨風政風的好轉充滿信心。相對而言,這個作品在情節設置和表演上略顯夸張,個別地方有些概念化。
期盼社會更和諧,提倡助人為善,多積聚社會正氣,是合人心順民意眾望所歸的事,也是社會主旋律。 《搭把手》 《社區民警于三快》等,讓人歡樂之余,也若有所思。 《社區民警于三快》 ,情節跌宕起伏,一位好民警躍然于屏幕之上。當然,有人覺得時間長了些。確實,這個小品雖然總體上還算流暢且情節連貫,但如果再稍加整合,讓“三快”聞聲回來的情形少上一兩次,效果可能更好。
“一路一帶”建設,也是有國際影響的國家大事,看了晚會中的相關內容的歌與舞,新絲路的美好未來,讓人充滿期待。
又比如,民富國強軍威壯相信是每個華夏兒女的愿望,所以“咱們老百姓”還真都希望自己的軍隊強大,戰無不勝。那么,聯想到越來越有力的強軍號子,聽到晚會上威武雄壯的《強軍戰歌》 ,不知你的腰板是不是有意無意地直了些,底氣足了些?
鄉愁,在過去一年里使無數人魂牽夢繞。春節正是人們慰藉鄉愁最重要的節點。現在,央視百集專題片《記住鄉愁》播得正熱,其主題曲《鄉愁》出現在晚會上,也是眾望所歸。縈繞著鄉情,此時再聽此曲,不知多少人潸然淚下,多少人端起酒杯。
晚會的歌曲中,有鄉愁的深摯,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對祖國對人民一腔情感激昂熱烈地迸發,磅礴大氣、熾熱情懷噴涌而出,像《把心交給你》 《中華好兒孫》等等。
這臺晚會,還透著簡潔。沒有大規模伴舞,沒用干冰,也沒有豪華舞美,但更多了簡約干凈大氣之美。正如大家早知道的,今年的春晚,不讓有污點的演員登臺,這也是簡潔。喜慶吉祥的春晚舞臺,節目要美的要正能量的,演節目的人當然也要透著美與正能量。你以為如何?反正我舉雙手贊成!
年年春節,年年春晚。春節年年相似年年有所不同,春晚也是這樣。但春晚有一點是共同的,就像今年——也是每次晚會結束之際也即農歷新年到來之后舞臺上響起的那首歌,就是多年前李谷一唱響今年又由她領唱的《難忘今宵》所表達的:共祝愿祖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