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中國夢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主要內涵,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各個方面,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久彌新的夢想,是歷代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承載著全體中國兒女的共同向往,具有極強的感召力、極大的凝聚力。全面貫徹落實這一偉大構想,將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將是一個復雜而輝煌的過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各種力量、各個民族的積極參與和奮勇擔當,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應發揮其中國文學半壁江山的特殊作用,調動一切手段與一切形式,尤其是運用影視文學及其藝術手段參與筑夢、圓夢過程,詮釋好、表達好中國夢的豐富內容、精彩成果,用生動的文學創造與影視藝術形象,反映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統一景象,盡情展示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巨變、生動表現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狀態,謳歌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鼓舞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進步,不斷滿足各族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少數民族影視文學也能在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追尋美好夢想的進程中激活靈感、獲取素材、提煉主題、迸發激情、完成審美,尋找到自身生存發展的廣闊天地與不竭動力。
我們要借助“多民族影視文學”推動中國夢的藝術呈現,是因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雖有豐富的遺產、優秀的傳統,但長期以來局限于口語或文字的表達與書寫。如,前者宥于口耳相傳、現場創作,后者拘泥平面閱讀,很少有其他形態的創作與傳播鑒賞。作為新興文學形式,影視文學在繼承傳統文學優長的基礎上,充分吸收表演藝術、造型藝術的營養,并以屏幕為媒介,積極尋求與聲光電技術、數字技術的合作,具有更加綜合、立體、流動地反映社會,用最現代、最前沿的藝術形式表現生活的特性。而且,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這方面的工作得到拓荒,并已取得重要成就,足以趁勢而上,用它生動呈現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偉大意義,以及全國各族人民為之而奮斗的光輝業績、感人故事。
“多民族影視文學”是一個目前常用的概念,由“多民族”與“影視文學”集合而成。其中,“多民族”并不完全等同于“少數民族”。它雖主要指少數民族,但全指為包括漢族在內的中華民族復合體。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國至今為止的“多民族影視文學”只不過是少數民族題材的影視文學,亦即廣義性的“少數民族影視文學”。事實上,只有作者為少數民族、題材為少數民族的影視文學,才應該是嚴格意義上的“少數民族影視文學”。在現階段,將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稱之為“少數民族影視文學”,既與作為其上位的“少數民族文學”概念不相對稱,也與其發展實際不完全吻合,且暫稱“多民族影視文學”、或稱“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為宜。顯然,經過長期的努力之后,一個狹義性的“少數民族影視文學”才會逐漸成形。到那時,中國少數民族影視文學將不僅有量的雄厚積累,而且將有質的重大飛躍;不僅有“高原”比比,而且將有“高峰”林立;不僅有豐富的創作實踐,而且將有高端的理論建樹;不僅在國內成為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重要一翼,而且將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及競爭力;不僅有良好的社會效益,而且將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影視文學”在我國以電影文學為起點,在改革開放以后開始進入電影文學與電視文學并駕齊驅的階段,并且電視文學的發展勢頭日益迅猛,電影文學則不斷趨于分眾化、微型化、數字化階段,已產生數字影視文學、微電影文學、可移動視屏文學等新形式。相比之下,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在電影電視文學相對強勢的情況下,不僅微電影文學、數字電影文學、移動視頻文學等剛剛萌芽、勢單力薄,而且也缺乏電視詩歌、電視散文、電視紀實等新的表現形式。在題材上,雖已逐漸完成從單一的革命題材向風情題材、歷史題材、文化題材的重大拓展,但生活題材、生態題材、言情題材、科幻題材、娛樂題材的作品還不多見,仍需從多方面、多層次加以開發,使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更加豐富多彩,并跟上國內外影視文學的發展步伐,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傳播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關注中國夢的“多民族影視文學”呈現,旨在最終建立起少數民族影視文學體系,逐漸做到:(一)擁有諸如“中國少數民族影視文學學會”、“中國少數民族影視作家學會”這樣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文學團體;(二)造就一支包括各民族、各地區、各種語文在內,既精熟本土又通曉全國、富有世界眼光與人類情懷的少數民族影視文學創作、評論、翻譯隊伍;(三)每年為我國影視事業與影視產業創作出大量思想內容深刻、藝術精湛的少數民族影視文學精品力作以供拍攝;(四)建立起一個從本科到碩士、博士教育在內的少數民族影視文學人才培養體系,使各類優秀文學人才脫穎而出,并且后備力量源源不斷;(五)創建少數民族影視文學學科,使它的整體研究、綜合研究與個別研究、分體研究,理論研究、方法研究與具體作家作品研究、流派風格研究井然有序;(六)與影視藝術各要素間作良性互動,使創意、創作與再創作、再表現有機統一,讓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與音樂、舞蹈、美術、建筑等表演藝術、造型藝術相得益彰,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審美功能;(七)通過與高科技,尤其是與聲、光、電、數字技術乃至網絡技術、移動視屏技術的緊密結合,增強其表現力,創新其傳播方式與審美方式;(八)實現與市場的最佳結合,在爭取最佳社會效益、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與市場價值最大化,建立起作品拍賣、版權營銷、院線發行等體系,對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實質性作用;(九)建立起包括體制、機制、政策、資金、人才、物力,以及創作、評價、轉換、表演、拍攝、傳播等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環節在內的保障體制,實現少數民族影視文學及藝術事業與產業的異軍突起;(十)實施類似“中國少數民族電影電視微電影動漫工程”這樣的一系列國家行動,發揮其骨干作用、示范作用,以點帶面,實現重點突破和全面興盛;(十一)健全激勵機制,建立起自我評價及社會、業內評獎、展演、推薦等體系,使少數民族影視文學及其藝術的發展更為自覺、更為主動;(十二)建成一批有關創作基地、攝影基地、學術論壇,育成其良好的生態群落與生長環境。
不言而喻,要實現這一宏大的目標,我們必須堅守這樣一些原則:
一、堅持正確的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發展道路 即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指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三貼近”原則,唱響愛國主義這個主旋律,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致力于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并促進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構建。
二、堅持科學的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主體觀 少數民族影視文學是少數民族影視事業產業的上游,并從屬于少數民族文學乃至中國影視文學,但它有自己的主體性,有自己的承擔,有自己的使命,表現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反映少數民族地區的風光風貌,再現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塑造少數民族的藝術形象,講述少數民族的精彩故事,表現少數民族的審美理想及審美特點,富有獨特的美學追求,為中國影視文學增添少數民族的色香,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大放影視文學的異彩。
三、堅持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的本體構建 少數民族影視文學應有自己的本體結構、層次、功能,以及生產、制作、評價、傳播的標準、規律、特點;既有它的核心,又有它的關聯區域及外圍部分。從而,具有它獨立的生命支撐、體系存在、運轉系統,足以自主、自足、自律地走好走遠、發展繁榮。
四、堅持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的多元開掘 至今為止的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大體為原創、改編、改寫三分天下。其中,以原創為主,改編既有文學作品及改寫民間文學作品各占其一部。在今后的發展中,除了繼續加強它的原創力量,提高它的原創水平,把創作最新版少數民族影視文學作品當作首要任務之外,要將加強改編紙質或網絡化、數字化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作為豐富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的重要途徑,尤其要將改寫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中有關神話、史詩、故事、傳說作品作為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本的重要源泉,使之獲得噴涌不斷的影視文學題材,既豐富影視文學園地,又最大限度地滿足文化市場、視頻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需求。
五、堅持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的多語文拓展 為了更廣泛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交融,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必須堅持并加大用漢語文學創作,但也不能不考慮到我國的語言文字現實:既有漢語文與本民族語文并用的民族,也有全部使用漢語的民族,還有基本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絕大多數人口不諳漢語漢文,95%以上的文學創作閱讀都依賴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從而,鼓勵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的母語創作將不可避免,也十分必要。少數民族語文與影視文學相結合,更能體現民族風格與民族氣派,更能表現影片的民族韻味,并更好地為廣大少數民族觀眾服務。
六、堅持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深化的主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當今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生活正發生著越來越廣泛、深刻、全面的變革,各種生產關系所有制形式的并存,各種思想觀念的互相激蕩等,都為影視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需要多民族影視文學工作者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深化主題,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本質、揭示歷史真實,弘揚真、善、美的精品力作。
七、堅持少數民族題材影視文學的語文翻譯 長期以來,多民族題材影視文學主要借助漢語文創作,且有一些作品從漢語文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與外語在國內外傳播。新時期以后,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紛紛成立民族影視制作機構,才有了一些民族影視的母語創作,漢語文影視文學的民族語文翻譯亦進一步,使我國影視文學語文呈現出一派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景象。今后,我們除了要繼續做好民漢語文影視文學作品原創,還要做好民漢語文互譯、民民語文互譯、民外語文互譯,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民族乃至各國語文觀眾的欣賞需求,做好各種語文影視作品的轉換,擴大其消費群體,豐富其消費市場,增強其服務能力,提高其傳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