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新觀察·年度綜述
2014年理論批評:
構建“說真話、講道理”的文學生態
□李云雷
2014年,文學批評一方面對最新的文學作品與文學現象做出及時的分析與評判,一方面也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進行調整。
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講述中國經驗與“中國故事”、對最新發表的重要作品的關注以及青年批評家的成長等問題,引起了批評界的廣泛討論。
2014年,中國文學批評持續前行,一方面對最新的文學作品與文學現象做出及時的分析與評判,一方面也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進行調整。習近平總書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中特別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 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雖然只有短短幾句話,但包含著豐富的含義,為今后文學批評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后,在文藝界引起了廣泛關注與反響,《文藝報》專門開辟專欄,刊發了張炯的《堅定人民文藝的光輝歷史 導向》、白燁的《“為人民”:創作的中心與文藝的軸心》、徐貴祥的《引領時代風氣 彰顯信仰之美》、郭文斌的《一次關于中華民族的“護生”行動》、梁鴻鷹的《鑄造靈魂 評論有責》、施戰軍的《努力促進更多精品力作涌現》等一批學習體會文章!督夥跑妶蟆愤B續刊發三篇評論員文章《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文藝不能當市 場的奴隸》《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其中指出,“文藝工作者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 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 自覺行為,成為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
自2014年1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人民日報》共同開設《文學觀象》欄目,吸引了學者、作家的廣泛參與。該欄目就我國當前文學發展中的重要 現象、熱點話題和焦點問題,以對話形式進行探討和辨析,刊出了《文學不能“虛無”歷史》《文學,請回歸生活》《重塑文學的“真”》《文學是民眾的文學》 《文學關乎世道人心》《文學遭遇低俗》《時代巨變中的文學命運——在法蘭克福大學文學院的討論》等20多篇文章,直面當前文學創作中的深層問題,在文學界 引起了廣泛的影響。
2014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評選揭曉,孟繁華的《文學革命終結之后——新世紀文學論稿》、魯樞元的《陶淵明的幽靈》、程德培的《誰也管不住說 話這張嘴》、張新穎的《中國當代文學中沈從文傳統的回響——〈活著〉〈秦腔〉〈天香〉和這個傳統的不同部分的對話》、賀紹俊的《建設性姿態下的精神重建》 等5部著作獲得理論批評獎,不僅代表了近年來文學批評的最高水準,也為當代文學批評開辟了不同的路徑。
如何講述中國故事
2014年,關于中國經驗與“中國故事”的討論持續升溫,這既顯示了當代評論家的自信與自覺,也展示了這一命題的價值與闡釋力。雷達在《從“鄉 土中國”到“城鄉中國”》中對“作為對社會生活的表現、想象與建構,鄉土敘事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履歷。在表現城市化產生的復雜社會問題和各 種價值斷裂時,鄉土文學正在積極書寫、建構和諧社會中新的道德、信仰和美學新秩序!睆堫U武在《中國故事:命運與夢想》中指出,“中國故事是當下全球和中 國本身所關切的。一方面中國30年來的變化使得中國故事有了更為重要的含義。另一方面,當下中國本身也需要對自己的故事進行敘述、闡釋和理解。中國故事一 方面當然是對于中國的想象和表述,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現實本身,所呈現的豐富和復雜的情境!被艨∶髟凇度绾沃v述“中國故事”與“本土現實”》中強調如何 “將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學”,他認為,“文學的現實感所要求的是作家一定程度上重新發現‘現實’的能力,甚至是超拔于‘現實’的能力。所以,處理正在發生的 ‘現實’對于作家而言無異于一次巨大的冒險和挑戰”?梢钥闯觯叭绾沃v述新的中國故事”是當前中國文學的一種新主題與新趨勢。
2014年,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得到更進一步的討論,《文藝報》開設“文學如何表述現實”專欄,刊發了李敬澤、梁鴻鷹、李洱的《如何確立文學對現 實的有效表達》、孟繁華的《現實主義文學的表現與超越》等文章。王德領在《現實不僅僅是“問題小說”》中指出,“如果我們把現實定位為‘問題’的堆積地, 就永遠不會寫出偉大的作品,因為,現實不僅僅是問題的叢生場所,而且有它內在的邏輯和秩序,有它的豐富性和駁雜性! 劉大先在《現實感即歷史感》中認為,“任何一種現實都是在歷史中的現實,它要求個體超越與戰勝自己的有限性,以人格挑戰神格,擺脫褊狹的歷史感——這種歷 史感下的敘事如同美杜莎的眼睛,讓觸目所及的現實僵化枯死,一方面立足大地接地氣,另一方面要有飛升的愿望!
文學與歷史的關系、當代文學經典化等問題,也得到了關注,吳義勤的《“經典化”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劉錫誠的《1982:“現代派”風波》、 岳雯的《不徹底的改革和理性的抒情——重讀〈沉重的翅膀〉》、賀仲明的《論當前文學人物形象的弱化與變異趨向——以格非〈江南三部曲〉為中心》、余夏云的 《重寫現代——“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的閱讀與反思》、張定浩的《愛和憐憫的小說學——以黃永玉〈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為例》等文章,都從不同角度觸 及到了這些問題。
當代文學批評的前沿問題
2014年,最新發表的一些重要作品得到了評論界的關注,陳曉明的《〈老生〉:告別20世紀的悲愴之歌》、胡平的《〈來生再見〉:戰爭與人的雄 奇詩篇》對賈平凹、何頓的新作做了深入分析,汪政的《價值、知識與話語》、王干的《不老敘事人的青春逆襲》、項靜的《想象大地上的隕石》則分別對劉醒龍的 《蟠虺》、王蒙的《悶與狂》、寧肯的《三個三重奏》三部長篇小說進行了評析。2014年,“70后”作家的長篇寫作成為文學界的一個焦點,徐勇的《全球化 進程與一代人的精神自救——評徐則臣的長篇新作〈耶路撒冷〉》、梁鴻的《“后文革”時代的懺悔與生活——讀〈認罪書〉》、孟繁華、唐偉的《看到他們曾經看 到的世界——評李浩的長篇小說〈父親簡史〉》、賀紹俊的《以賞識故事的方式書寫世俗人生——讀東君的〈浮世三記〉》等文章,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做了及 時而深入的評析,讓我們看到了文學批評的介入能力。
李冰在《關于報告文學的卮言散議》中分析了報告文學的真實性、思想性、文學性以及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等問題,指出,“作家要正確處理好義利關 系,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自覺做到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服從社會價值。要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格調,抵制低俗 之風、逐利傾向。這不只是報告文學面臨的問題,而是整個文學界都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焙谓髟凇丁茨暇┐笸罋⑷o實〉創作談》中指出,“我寫《南京大 屠殺全紀實》一書,最大的創作體會是:假如和平是我們永遠的追求,那么牢記歷史教訓、防止悲劇重演,必定也是我們不能動搖的信仰。”李建軍的《偉大中國的 美麗書寫——讀〈胡平的瓷上中國——China與兩個china〉》、于雪飛的《純凈的精神力量——讀報告文學〈天路上的吐爾庫〉》、路平的《跨越自己 向夢進軍——魏鋒〈春天里放飛的夢想〉讀后》等文章,也對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進行了評論。
在散文方面,隨著李零《鳥兒歌唱》、劉禾《六個字母的解法》、韓少功《革命后記》等作品的發表,關于“學者散文再崛起”的討論也成了文學界的一 個熱點,顧文豪的《真話讓世界陷于尷尬》、余亮的《徐志摩的浮云和奧威爾的曖昧——評劉禾新作〈六個字母的解法〉》、陳沖的《歷史不是由親歷者寫成的—— 讀韓少功〈革命后記〉隨想》等文章,從不同角度切入了歷史與問題的討論。
2014年,著名詩歌評論家陳超、打工詩人許立志自殺身亡,在詩歌界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陳福民的《詩歌不需要被原諒》、霍俊明的《陳超:用 詩歌與時間和脆弱抗爭》,以及秦曉宇為許立志編選的詩集《新的一天》的序言,不僅是對兩位詩人的紀念,也讓我們看到了詩歌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可能性。
近年來,“非虛構”的創作態勢蔚為大觀,而且理論上的思考與探討也持續不斷。2014年,何平的《非虛構寫作:事先張揚的文學態度》、李德南的 《非虛構:面對真實還是面對文學?》、陳丹燕、張莉的《非虛構寫作是一種“照相術”嗎?——關于非虛構女性寫作的通信》、王璐的《關于“非虛構”文學的一 些思考——兼評〈尋路中國〉》、劉昕亭的《誰的非虛構?什么樣的現實?——2013年打工圖書出版熱分析》等文章,從不同角度對“非虛構”寫作的理論與實 踐問題進行了分析。
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文學及新媒體的崛起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人民日報》開設“網絡文學再認識”欄目,從不同的角 度探討評價網絡文學的方法與標準,李敬澤的《網絡文學:文學自覺和文化自覺》指出,“我們要放下兩種傲慢與偏見,傳統文學依靠思想和藝術品質對網絡文學抱 有傲慢與偏見,網絡文學背靠市場對傳統文學抱有傲慢與偏見。實際上,它們應該是并行不悖的,它們都能從對方那里得到重要的支持和營養,共同構成一個完整、 健全的文學生態”,并探討了構建評價體系、建立文學整體觀等問題。南帆的《網絡文學:龐然大物的挑戰》、何向陽的《網絡文學發展的系統工程》、邵燕君的 《媒介新變與“網絡性”》也都從不同角度對網絡文學做出了分析與探討。
新世紀文學引人注目的另一個方面,是一些新的文學類型的出現,比如科幻小說的崛起以及大陸“新武俠”的產生,黃燦的《作為宇宙的個體與作為個體 的宇宙——論〈三體〉三部曲中的張力藝術》、劉博的《與時代同步的基因科學幻想——讀王晉康“新人類”系列科幻小說》、姚曉雷的《新世紀武俠:以“我”為 主的武俠新時代》、徐剛的《徐皓峰樣本, 樣本徐皓峰》等文章,對這些新的文學現象與作品做出了思考。
新的力量在成長
2014年,新的文學批評力量也在成長,吳義勤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館青年批評家叢書”第二輯收入劉濤的《瞧,這些人:“70后”作家論》、張 麗軍的《“當下現實主義”的文學研究》、金理的《青春夢與文學記憶》、劉大先的《文學的共和》、黃平的《大時代與小時代》、曾一果的《中國新時期小說的 “城市想象”》、傅逸塵的《英雄話語的涅槃:21世紀初年軍旅長篇小說創作論》、劉志榮的《此間因緣》、何同彬的《重建青年性》、李丹夢的《文學“鄉土” 的地方精神》、張立群的《先鋒的魅惑》、郭冰茹的《尋找一種敘述方式》等著作,讓我們看到了新一代批評家各不相同的介入方式與批評風格。
2014年,第三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評選揭曉,姜濤的《“歷史想象力”如何可能:幾部長詩的閱讀札記》、張煉紅的《“幽魂”與“革命”:從 “李慧娘”鬼戲改編看新中國戲改實踐》、楊慶祥的《歷史重建及歷史敘事的困境——基于〈天香〉〈古爐〉〈四書〉的觀察》、王侃的《翻譯和閱讀的政治——漫 議“西方”、“現代”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體系的調整》、張莉的《作為文學批評家的孫犁》等文章獲獎。他們的文章從不同角度介入歷史、現實與文學,展示了新 一代研究者的視野與抱負。
2014年,海峽兩岸青年作家評論家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國作協組織的“兩岸‘70后’創作互評”活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黃文倩的《人在“中 途”:讀張楚〈長發〉》,石曉楓的《超脫而冷峭的日常敘事——讀東紫小說》,彭明偉的《田耳的欲望之翼》,李丹夢的《記憶與歷史——關于吳明益的〈虎爺〉 及其他》,沈慶利的《人生與“迷藏”——讀許榮哲小說》,房偉的《幽靈海洋的塞壬之歌——讀郝譽翔小說》,郝敬波的《沉浸夢境與選擇清醒——對伊格言小說 〈噬夢人〉的一種解讀》,歐陽月姣、邵燕君的《月球·西夏:“異托邦”敘事與“游牧”美學——解讀駱以軍》等文章,讓我們看到了兩岸青年作家與評論家之間 相互理解的意愿及其努力,以及新一代批評家的開闊視野。
2014年的文學批評,面對新的現實與新的文學經驗,在多方面取得了開拓性的進展。文學批評只有“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 和鑒賞作品”,只有“說真話、講道理”,才能與時代保持血肉般的聯系,才能有疼痛感與當代性,才能切入最為核心的精神命題,真正形成一種良好的文學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