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劉蘭芳:一個時代的聲音記憶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2月10日10:15 來源:中國文化報 張 婷
        劉蘭芳 劉蘭芳

      “……往臉上看,面似銀盆,眉分八彩,目如朗星,頷下微須;胯下一匹白馬,掌中一桿銀槍……”若不是這熟悉的聲音自臺上傳來,記者很難相信,自己真的如愿見到了“收音機里”的劉蘭芳。

      對大多數聽眾而言,劉蘭芳是個神秘人物,常聞其聲卻未見過其人。眼前的劉蘭芳,身材挺拔,臉盤圓潤,一頭利落的短卷發,一雙大眼炯炯有神,舉手投足尤顯鎮定自若,整個人的氣質一如她的聲音,鏗鏘有力、正氣凜然。這種正氣,并非演繹,是由內而外的藝術修煉所成。

      “岳飛”讓評書火遍大江南北

      在國內,提起劉蘭芳,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的評書和鄧麗君的歌曲,姜昆、唐杰忠的相聲等一起構成了上世紀80年代的文化記憶。

      幾十年前,聽收音機還是家家戶戶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方式。劉蘭芳那獨具魅力的聲音通過電波傳遍大江南北。從她口中說出的《岳飛傳》、《楊家將》等歷史故事,生動形象、幽默風趣,令人百聽不厭。那時,從老人到小孩都是她的鐵桿粉絲,一家子或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聽評書,就像孩子每日上課般守時,須聽完那句“且聽下回分解”,才能極不情愿地“下課”。

      劉蘭芳說,她壓根沒想到,竟是“岳飛”助自己走上了事業的巔峰。1979年,《岳飛傳》火遍了大江南北,不僅先后有百余家電臺同時播放該評書,更帶動了國內整個評書行業的發展。人們也從此知道了,有一個書說得特別好的女先生,名叫劉蘭芳。

      劉蘭芳與“岳飛”的緣分是自幼結下的。劉蘭芳出生于遼寧省遼陽市,從小隨母學唱東北大鼓。在劉蘭芳的印象中,母親特別敬重岳飛,一有空就給她講岳飛,講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故事。雖然劉蘭芳那時年幼,還不太懂得“報國”的深意,可從母親崇敬的眼神、語氣中完全聽得出,岳飛是一位值得敬佩和學習的古人。上學后,劉蘭芳又常聽老師講岳飛的故事。岳飛的英雄形象在劉蘭芳的心中越發清晰。

      漸漸地,聽岳飛的故事成了劉蘭芳生活中重要的內容。當聽說鞍山市曲藝團老藝人楊呈田來遼陽唱西河大鼓《精忠說岳》時,劉蘭芳便常跑到茶社去聽他說書,還成了滿場成年書客中唯一的小姑娘,顯眼得很。很快,這個扎著小辮兒、場場不落的小姑娘便跟著楊呈田進了鞍山市曲藝團……后來,劉蘭芳又拜趙玉峰等著名藝人為師,正式走上評書藝術之路。她最愛學的,自然還是岳飛的故事。

      好一個曲藝之家

      這個成功女人的背后有一個默默付出的男人,那就是她的丈夫——曲藝家王印權。

      “我和蘭芳既是同鄉也是同學,共同的藝術追求讓我們走到了一起。風雨同舟五十載、相濡以沫度時光,我愿做綠葉,永遠伴蘭芳!痹谌涨霸诰┡e行的劉蘭芳新春聽友會上,王印權一席感言引起現場一片掌聲和歡呼聲。

      一番情話說完,王印權又拿出一個漂亮的蘭花胸針,當眾送給劉蘭芳,其大膽示愛的舉動,令全場轟動。此時,臺上的劉蘭芳雖表面不動聲色,內心還是被丈夫突如其來的舉動弄得又喜又羞,接過蘭花胸針后,深情地回復道:“有首歌唱道‘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我覺得,我所有的榮譽有2/3是家人的! 全場再次爆發出熱烈的叫好聲。

      “過去的生活,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苦,但我無怨無悔。”劉蘭芳說。劉蘭芳與丈夫王印權都是窮孩子出身,婚后的日子過得很拮據。兩人住在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家里沒什么家具,一張飯桌放在過道上。就連一坨毛線也得好好珍惜。據劉蘭芳回憶,這毛線得先給丈夫織成毛衣,等毛衣破得不能再穿,拆了、洗凈,再織成手套給孩子戴。

      人窮志不窮。這樣的苦日子更是把兩個要求上進的年輕人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立志重寫《岳飛傳》。白天,劉蘭芳與丈夫王印權在團里演出。晚上,等孩子睡下了,便抓緊時間搞創作。每夜,夫妻倆都要查閱資料、回憶師傅傳授的故事梗概,討論新一回的內容。一旦內容定了,夫妻倆便自覺地一個寫書,一個睡覺;寫書的若支持不住了,便喚醒對方接著寫,自己再睡下。整整近一年的夫妻“輪崗”,共117回60余萬字的《岳飛傳》終于大功告成。

      這一段非同尋常的“革命”家史,便是劉蘭芳夫妻情比金堅的感情基礎,也激勵著劉蘭芳在評書藝術之路上勤勤懇懇、大步向前。如今,劉蘭芳雖已年過七旬,但依舊堅持每年與別人合作錄制一部新書。

      劉蘭芳的兩個兒子也投身曲藝界。大兒子叫王巖,在二炮文工團說快板;二兒子叫王玉,在煤礦文工團說相聲。好一個曲藝之家!

      評書傳承還看今朝

      評書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而如今,多種原因造成這門傳統藝術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為使此藝術血脈不斷,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評書傳承人的劉蘭芳一直在培養評書傳承人上不遺余力。如今,她的徒弟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的職業優勢,把評書藝術撒向了社會各階層,一些人甚至成了當地赫赫有名的評書傳承人。

      這些年,作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名譽主席,劉蘭芳將評書的傳承與基層惠民演出工作結合起來。她深知,雖然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是許多偏遠農村的生活還很艱苦,特別是災區、革命老區,需要城里的文藝工作者常去看看,送去文化關懷。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本在國外演出的劉蘭芳一得知消息立刻回國,第二天就參加了央視的大型賑災晚會,并捐款3萬元。對于一位評書演員,對于劉蘭芳的家庭來說,捐款3萬元不是小數目,可對災區捐款卻是她常常做的事。非典、東北的水災、南方的大風雪……她都要伸出援助之手。參加了賑災晚會后,她又趕往災區義演。

      在劉蘭芳看來,每一次“下基層”對她來說都是一種教育和激勵。在那里,她甚至不需要舞臺——她在哪里演,哪里就是舞臺。2006年河北涿州、2008年廣西資源 、2009年遼寧大連、2010年河南開封、2013年海南文昌……全國各地都活躍著劉蘭芳的身影,流傳著她講的《岳飛傳》、《民族魂》……就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劉蘭芳深入基層演出超過100場,幾乎每三天就要演出一場,最多時一天演3場,即使生病也照常演。

      連劉蘭芳自己也記不清,究竟參加了多少次惠民演出活動。劉蘭芳說:“這就是文藝工作者肩上的社會責任。聽眾喜愛評書藝術,使我有了今天的榮譽;時代給了我支持,使我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我就應該抱著感恩的心,唯有多說書說好書說新書,更好地為聽眾服務!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