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缺鈣的文藝需要思想進補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2月09日14:18 來源:光明日報 云德
    中央芭蕾舞團演出照片。 CFP

      文藝作品的思想性不是抽象概念的粘貼,更不是藝術形象或意象塑造之外的標語口號,而是來自對生活深刻的思考與獨到的發現。提高創作質量,提升文藝格調,離不開思想。思想有深度,文藝才有力度。

      人若缺鈣會患軟骨病,缺鈣的文藝同樣會患上精神“軟骨病”。當下,許多文藝作品經常給人一種軟綿綿、輕飄飄的感覺,沒法形成強烈的思想沖擊 力與穿透力。這就是文藝缺鈣的病兆,也是造成當下文藝作品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一個重要原因,應該引起業界的關注。

    文藝的鈣質源于思想的充盈

      客觀地講,中國是文藝創作生產的大國,一年可以生產電影600多部,電視劇15000多集,戲劇、音樂、舞蹈、文學作品數以萬計。然而,其 中真正能引起社會轟動且在人群中廣為流傳者卻不多。在經濟快速發展、國力空前增強和開放程度日益擴大的時代大背景下,一個藝術創作的數量大國很難成為質量 大國的根源,已不再是經濟資源和技術支撐的問題,而取決于精神的容量、思想的深度和藝術創新的能力。應當說,我們相當多的作家和藝術家擁有良好的創作條 件,不缺乏生活閱歷和創作能力,然而作品雖然忠實于生活,卻毫無靈氣,更缺少新意;會講故事,卻不會提煉意義;讀者和觀眾即便能看下去,也很難產生回味和 思考。有的創作者盡管早早成名,卻難入大家行列。究其根本,他們沒有足夠的思想文化儲備,缺乏對素材高屋建瓴的駕馭能力,他們對生活沒有做到真正的“心 入”,深刻思考少,人生感悟乏,陷入慣性化寫作或表演的困境中,寫來演去老一套,常年沒有突破和提高。

      文藝的鈣質源于思想的充盈。如果我們這個時代的最高思維成果和精神力量不能在文藝創作中得以體現,如果我們的文藝作品不能對社會的發展和人 類的進步做出深入而獨到的思考,如果我們的作家、藝術家無力洞察當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心靈困惑,那么,我們的文藝就無法給人以情感的慰藉與思想的啟迪,自然 更談不上矗立于人類精神創造的巔峰。

    思想的內涵來自價值的追尋

      帕斯卡爾有句名言: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因為,思想的力量,是人類所知最強大的力量之一。當人類理解了這種神圣力量的本質且加以合理利 用的時候,人類才能把自己從物質的羈絆中解放出來,自覺地朝著一個有創造力的方向前進。人會因為思想而不朽;文藝也不例外,創作會因為思想含量的不同而區 分出高下優劣。思想永遠是藝術的脊梁,一旦在思想內涵上貧瘠癱軟,藝術上也會隨之變形甚至垮塌。

      當然,文藝作品的思想性不是抽象概念的粘貼,更不是藝術形象或意象塑造之外的標語口號,而是來自對生活深刻的思考與獨到的發現。有人把文藝 對思想的疏遠,歸結為對過去公式化、概念化的反撥,粗看似乎有理,其實是個誤解。因為,概念化的東西從來就不是藝術。去概念化、去公式化絕不等于去思想 化。概念化與疏離藝術的思想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文藝真正的思想性,是對社會、人生和人性的深度開掘和價值的追尋,是深入創作本質、融入藝術骨髓的靈 魂血脈。它與藝術性就像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優秀的藝術作品從來離不開深邃思想精神的凝結。而以防止概念化為口實而空洞文藝作品思想性的做法,無異于為止 渴而去飲鴆。

      我們同樣可以十分肯定地說,文藝作品的思想不同于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甚至也不是文藝史論中所說的思想性。它不是概念的演繹和邏輯的推 理,而是與作家和藝術家對于生活和人生的認識程度和把握能力、生命情感體驗和藝術直覺以及作品藝術形象和意象的塑造等融為一體的。對文藝作品思想深淺優劣 的判斷靠受眾的審美感受來實現,作家和藝術家的思想秘密就隱藏在“怎么寫、演、拍”“寫、演、拍什么”的藝術話語中。作品的思想性有機地寓于藝術性之中, 肯定一部作品思想價值的同時,也意味著對其藝術價值的肯定。愈是精品力作,其思想性與藝術性的融合度愈高,甚至在這種融合中,思想性的力量往往占據著更為 突出的位置。有無深刻的思想性,往往成為區分一般藝術家和杰出藝術家的分水嶺。

    價值的開掘在于對美的發現

      在實際創作中,文藝思想邊緣化的癥結,除了創作者自身對人生和現實的精神思想內涵缺乏深入開掘的原因之外,再就是當下藝術領域普遍存在的過 度娛樂化傾向使然。一方面,社會生活的緊張高壓,使人們更注重文藝的休閑娛樂功能;另一方面,適應市場需要、追尋商業利益,也導致許多創作者放棄嚴肅的社 會思考轉而倒向娛樂大潮。文藝領域甚囂塵上的娛樂化、商品化和快餐化風氣,讓藝術告別了“思想的重負”,在一片淺薄的搞笑、不動腦筋的“讀圖”、賣萌以及 庸俗不堪的感官刺激中,上演著一出又一出“娛樂至死”的鬧劇。過度的娛樂化和技巧性游戲,讓文藝在喪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之后,留下一堆文化的泡沫甚至是垃 圾。沒有審美的新奇感,沒有思想的震撼力,患上“軟骨病”的文藝,再配上一幫思考能力已漸趨萎縮的盲目粉絲群,長此以往,損害的是一個民族的智力健康,銷 蝕的是國民的創造能力,最終危及的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

      重提文藝的思想性,呼吁為疲軟的藝壇進補思想的鈣質,意在把那些被世俗功利和懶漢思維所擠占的思想空間還給文藝。重建文藝對思想的信仰,有 利于文藝在新的思想高地上去重新擁抱生活,尋求自身更新、更高、更宏大的突破。文藝渴望思想的滋養,就像沙漠渴望甘霖一樣,是源自生命深層的追求。重新讓 思想引領文藝的航程,需要文藝工作者不斷增強理論的素養和文化的涵養,讓創作與表演充盈著更加鮮活的時代精神、民族特色、家國情懷和悲憫意識;需要文藝工 作者積極投身改革與建設的火熱社會生活,在喧囂的生活表象中發現深層的力量;需要在輕松的寫作、慣常故事和技巧的玩味中注入思想的深度和新意;需要在一味 地仿制和重復的潮流中多一些原創;需要在人性負面的展示中多一點深入的剖析和正面的引導,給人溫暖的希望;需要在懷古的幽思中多一些對民族現實和未來進程 的關注;需要在個人私生活的自我撫慰外多一些憂國憂民的人文情懷;需要在追求創作的速度和數量時多一些追求質量的韌性和耐心……總之,就是需要仰仗思想的 穿透力,讓藝術在波譎云詭的生活涌動中,做出深刻的發現,直抵本質的真實,給受眾以警醒、震撼與沖擊。

      提高創作質量,提升文藝格調,離不開思想。思想有深度,文藝才有力度。正如羅丹所言: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 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發現常人所未見,需要深入的觀察和思想的引領;而在常人常見中發現新美,實現藝術上的大突破,則更需要 以思想上的發現與突破作為先導。所以,如若沒有思想鈣質的補充,文藝的“軟骨病”治愈也難。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