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不是娛樂的代名詞,中國電視節目也不能一味追隨大眾審美浪潮,將創作視野局限在家長里短之中。真人秀節目創作需要拓寬創作思路來培育觀眾的高雅情趣,引領大眾文化健康發展。
從2004年的《超級女聲》到當下正在熱播的《我是歌手》,從央視的《星光大道》到地方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經歷了10年的成長,中國的真人秀節目已成燎原之勢。2014年,100多檔真人秀節目席卷熒屏,親子、醫療、戶外、舞蹈等類型你方唱罷我登場,帶著觀眾上山、下鄉,甚至上天、入海,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2015年剛開始,電視人對這種節目形式的熱情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有愈加增強之勢。只是這一回,真人秀還不夠,“真動物秀”也來了。如狄更斯所言,“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逐漸步入全盛階段的真人秀節目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追捧與吐槽共生,高收視與爭議聲并行。
2013年湖南電視臺引進韓國版權的《爸爸去哪兒》一炮走紅,通過廣告、大電影等方式賺得盆滿缽滿后,各家衛視和制作機構紛紛看到了這一領域的市場潛力,一擁而上,大干快上,扎堆搞起了真人秀。一時間,同質化競爭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隨之而來的浮躁心態使節目陷入拼明星、拼道具、拼故事、拼技巧的惡性競爭中,導致業界重噱頭輕制作、重內容輕思想的不良趨勢越來越嚴重。一些比賽類的真人秀節目不以實力論成敗,要么拿參賽者的經歷和身份當賣點,選手沒有感人故事都不好意思登臺,少了苦難經歷晉級就難。要么用導師、評委、主持人或選手在臺上的反常舉動吸引人們的眼球,節目上動不動就發生兩位導師一語不合不歡而散、某導師毒舌罵哭選手或某選手在臺上暈倒之類的事件。而在一些醫療類節目中,很多畫面太過直白,甚至讓觀者產生不適感,引起了各界對電視直播尺度和是否侵犯隱私等話題的爭論。還有一些戶外真人秀節目直接淪為了“整人秀”,編導為了難為參演者,故意設置各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諸如泥里打滾、與各種動物親密接觸等,讓原本在鏡頭前光鮮亮麗、高高在上的明星變得狼狽不堪,情緒崩潰,甚至受傷生病。
一個普通人一生歷經的各個年齡段和各種關系,幾乎被明星真人秀“一網打盡”。有觀眾調侃:“照這個節奏,明星一輩子不愁上鏡了。”不過,相比國外的真人秀,這些節目總讓人覺得少了些現實關切和人文思考。
真人秀的本質在于“真”,即要以真實的情感來使觀者獲得真切的感悟。然而,上述節目出格的內容和設計的橋段卻背離了“真”的屬性,或許可以憑借人們的獵奇心理博取大眾的一時關注,卻無法在更深層次打動觀眾的內心。長此以往,必然會透支觀眾對真人秀節目類型的信任,對中國電視產業產生不良影響。
求職、婚戀、育兒、旅行、競技……對于這些每一個普通人都會經歷的情境,觀眾其實很容易通過電視鏡頭真實而富有情感的展現,心生共鳴,引為借鑒。真人秀將記錄性和戲劇性深度融合,打通觀看與參與的樊籬,讓觀眾在每個人都可感知、可進入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思考,從而產生緩解焦慮、催人逐夢的正能量,引領社會價值取向的積極力量。正所謂先有“真”,才有“秀”,真人秀的節目制作者應該扎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依托借鑒學習海外節目模式所儲備的人才與經驗,澆灌中國本土原創的藝術花朵,呈現中國人真實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這才是中國真人秀節目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如擁有4.3億觀眾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其吸引力不僅來自漢字這一中華文化的表征元素,還源于節目嚴謹的環節設置和選手真實的現場表現。而《節儉中國人》在山東單期收視人口平均破千萬,其魅力在于節目在真實展現選手節約品質、宣揚“勤儉”這一中華倫理規范的同時,還向觀眾推介貼近生活、極為實用的“節儉術”。
放眼望去,國內綜藝節目儼然成了真人秀的天下,現在各家電視臺對真人秀節目的開發還顯得狹窄而淺薄,大多數節目都處于用明星來博眼球的初級階段。國外不少真人秀節目用的是普通人,卻因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探討而贏得關注。這類真人秀節目,目前國內還不常見。而我們的真人秀節目,同樣應該在追求節目形態和內容創新的同時,關注對現實生活、社會等問題的深度挖掘。電視節目不是娛樂的代名詞,當英美的電視同行用《真探》《守望塵世》《清道夫》等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討論人類精神世界困境與生命意義等終極問題的時候,中國電視節目也不能一味追隨大眾審美浪潮,將創作視野局限在家長里短之中。真人秀節目創作需要拓寬創作思路來培育觀眾的高雅情趣,引領大眾文化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