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給民族文學插上有力的翅膀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2月09日12:28 來源:中國藝術報 蒲波

      如果說民族文學在飛翔,也不為過。從剛剛公布的2014年《民族文學》年度獎獲獎作品名單中,可以感知到民族文學發展的新態勢、新面貌——與陳舊的模式化、類型化批評不沾邊,更有一番世界文學的發展格局——

      堅守底層敘事,從小人物的奮斗、掙扎表達對苦難的悲憫(于懷岸小說《一眼望不到頭》 ) ;以小女孩天真純潔的眼光去洞悉傷痕歷史事件“知青大返城” ,顯示舉重若輕的藝術特質(阿舍小說《蛋殼》 ) ;厚德的耳順之年,所領悟到的官場規則和處世哲學(孫春平小說《耳順之年》 ) ;一根日常生活的小引線,牽出一個讓主人公難以處置的大秘密(于曉威小說《房間》 ) ;落筆于百年梨樹,感念滄桑的百年中國(丹增散文《百年梨樹記》 ) ……

      在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牛玉秋的眼中,這些民族文學作品與中國當代文學重要選刊上的作品水平是持平的。“民族文學,有著自身的文化優勢,尤其對于地處邊緣地區的少數民族保持文化的完整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總的來說,民族文學目前的發展態勢非常好。 ”評論家王干認為,民族情感是民族作家的集體情懷。民族文學作品有濃郁的民族風味,展現的是各民族的生活、精神品質等等,有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深沉堅韌的精神,以及對民族歷史的回望。但如今民族作家已經跳出這樣的圈子,開始有對本民族的反思,挖掘人性,表現更為復雜的人性的美感。

      獲獎名單中,還有一部分作品很引人注目,就是民譯漢和漢譯民作品。更多的母語寫作作品出現在中國當代文學的舞臺上。土家族作家彭學明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學不僅體現在對生活場景的描述和民族人物的塑造上,還體現在母語寫作上。通過母語體現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狀態,這是其他語言很難超越的。每個民族有自己的特色,有共同的精神氣質。

      民族文學創作和翻譯,如今出現的新氣象,不只源于少數民族作家的個人努力,少數民族作家、翻譯家作品發表平臺擴展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就《民族文學》雜志而言,這本唯一國家級的少數民族刊物,現在有六種文版。“它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文種最多的文學雜志,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民族文學事業的關懷。多文種,擴大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覆蓋面,也讓更多的讀者讀到更多的民族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能輻射、覆蓋到五個相應的民族地區,還遠至朝鮮、韓國、蒙古國、哈薩克斯坦。 ” 《民族文學》雜志主編石一寧介紹道。

      “從國家的文化戰略來講,這是功德無量的事! ” 《小說選刊》主編其其格對此深有感觸,她坦言, 《民族文學》每個語種的雜志出爐,這個語種地區的作者、讀者都特別高興。這對推動民族地區的文化發展起到相當大的彌補作用。從文學傳播的角度講,有的民族作家不會漢語,但母語創作很真實地把少數民族的文化表現出來了。多語種的文學傳播平臺,調動了一批少數民族作者和翻譯家的積極性。“如果沒有這樣的平臺,他們是獨立且有點邊緣化的存在。 ”所以說,平臺的建設,一方面,造就了一大批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和翻譯人才;另一方面,讓農牧區習慣母語閱讀的讀者,能很近地了解到中國文學的發展現狀。搭建平臺,是繁榮文學創作最基本的手段。

      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葉梅認為,中國的多民族文學是我們當下中國文學的寶貴財富,最近這些年來得到很大的發展,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愛和支持,也離不開民族地區的干部、作家和讀者的支持。我們呼吁更多的人走進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學,了解這些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的文化創造,來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豐富我們今天的審美經驗,這對我們實現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是有意義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