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急診室故事》:以真實觸摸生命的溫度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2月06日09:4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楊鏑霏
      醫生進行長達10個小時手術中  醫生進行長達10個小時手術中

      日前,紀實節目《急診室故事》在北京舉行專家研討會,《急診室故事》是國內首檔觀察式醫療急救紀錄片,由東方衛視聯合恒頓傳媒推出。節目將目光聚焦于上海最大的急性創傷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以客觀、冷靜的姿態直面人情冷暖,為娛樂至上的同質化綜藝節目帶來了新景觀。

      真實的力量:“有病不呻吟”

      “我對這個節目的評價是非常高的,我個人甚至認為,這是中國的一場電視革命,是中國電視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對該節目做出評價,他直言“這個節目是‘有病不呻吟’,溫暖堅強的”,并呼吁電視人“不要做無病呻吟的節目,就要做這種真實”。

      《急診室故事》節目以急救室為社會橫截面,不僅展現了醫患關系,也折射出社會萬象。高長力認為,《急診室故事》是完全客觀記錄,沒有做任何的干預,所以這就是紀錄片,絕非真人秀,而且要把它納入紀錄片的體系。“通過電視可讓觀眾看到急診室中最高潮的背后,激烈狀態下的關系和各種反應,這在幫助人們真實認識社會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急診室故事》的創意在全國都是獨特而領先的,身為制作人,東方衛視中心總監李勇對節目主題進行了闡述,《急診室故事》的口號是“生命有痛,有你真好”,母主題中有不同的子主題,城管小販的糾紛,車禍事故的雙雙問責、親情與愛情等都自然本色出鏡。

      收視之外,《急診室故事》更注重尋找當下社會所缺失的人生暖意、正能量、新聞情懷和媒體價值、社會責任感。

      正向價值觀:“人間自有真情在”

      出席研討會的專家們一致認為:真實感人是該節目的一大特點。

      但要做到真實,并非易事,節目拍攝伊始,遭遇的難點即是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同意接受拍攝并播出。“如果不同意,我們絕對不會用,哪怕這個病患的搶救過程多么緊張,或者身上的故事多么精彩”,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副總裁袁雷直言,每一位出鏡的患者,節目組都需要提前與家屬溝通,同意后會簽署隱私協議。對于可能出現的鮮血淋漓,袁雷表示,“血腥畫面實在避免不了一定要打馬賽克。節目組最開始就確定了不能用這種東西來吸引眼球。”

      在國廣市場調查首席研究員靳智偉看來,《急診室故事》是在以真實性貫徹人間大愛:“這里的愛通過人性關懷的細節體現。比如說患病女孩父親半夜打哈欠;比如說醫師緊鎖眉頭,跟家屬的溝通;比如說冰冷的手術刀以及會診室的激烈爭論。醫院到底是生命的斷崖,還是起死回生的處所?事實上,醫生是以命相托的職業。”

      信任與理解:重構醫患關系

      《急診室故事》體現的思想是發人深省的,當下的醫患關系緊張已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之一。如何讓社會理解醫療工作的繁重、艱辛,如何理解醫生們在面對患者回天乏術的無奈,已經是亟須被宣傳的問題。正如上海衛計委宣傳處處長王彤所言:“處理好醫患關系,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這是社會的拐點所在。”

      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宣傳處長姜雯表示,衛計委宣傳司一直都很支持《急診室故事》這類的紀實電視作品,下一步將商討建立一個衛生計生類作品的交易平臺,讓《急診室故事》這類節目實現傳播的最大化,放大應有的社會效應。

      曾長年處于急診第一線的郭樹彬深有體會,身為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他表示:“我曾經寫過兩句話,叫生離死別天天上演,起死回生時時重現。我特希望建立一個系列的醫學紀實節目,變成一個故事,有情節、有人文,后期還有專家進行解讀,今天《急診室故事》做到了。”

      到目前為止,《急診室故事》10期錄制工作已經全部完成,節目已播出6期,充分挖掘了上海的獨有資源。觀眾70%以上是中高學歷人群,這種穩定的、面向高端人群的收視情況,就意味著節目已邁出堅實的一步,可進一步起到全國的示范效應,最終形成品牌帶動效應。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