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公益演出的生命力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2月06日09:44 來源:人民日報 顏 妍

      從“百場兒童劇圓夢進校園”活動看——

      公益演出的生命力(動向與思考)

      學校操場風大,一陣風刮過,嗆人的土腥味撲鼻而來,但孩子們緊盯著舞臺車的眼睛眨都不眨。臺上,王后正誘騙白雪公主吃下毒蘋果;臺下,幾千個孩子緊張地擺手跺腳,大聲喊著:“不要吃!不要吃!”簡陋的舞臺一瞬間變身強大的磁場,將孩子們向善、向美的信念牢牢凝聚,臺上的演員們也因為孩子們的激動而激動,這是他們每場演出中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啟動于2011年的“百場兒童劇圓夢進校園”活動,已經成了河北省話劇院的知名品牌。話劇院兒童劇團每年雷打不動地赴河北省基層學校義務演出100場,到今年已經進入了第五個年頭。過去的4年里,流動的舞臺車駛入全省近100個市縣的460余所學校,為包括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在內的近80萬觀眾演出408場,其中,來自農村地區、偏遠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的兒童及留守兒童等占到了60%以上。哪里文化資源少就去哪里,越是偏遠的學校越是優先演出,劇團逆著文化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而上,把經典兒童劇帶到了那些可能從未接觸過戲劇的孩子們身邊。除了孩子歡迎,有時一場演出竟然吸引了幾十里外的音樂教師、舞蹈教師前來觀看,畢竟農村的藝術教育中像這樣可供觀摩的機會還是太少。

      反過來,劇團本身也是受益者。歲末年初,在基層學校師生代表與兒童劇團演職人員的座談現場,當被問及這4年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甘苦滋味時,包括河北省話劇院院長黃平安在內的劇團人,脫口而出的竟都是“受益良多”。最有力的說明是,他們終于有能力也有動力去做原創了!在啟動“百場兒童劇圓夢進校園”活動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因為沒有市場,資金匱乏,演員流失嚴重,他們根本無心去做劇目原創,出于無奈,只能照搬國外劇本,排一些沒有風險卻也沒有多大市場的劇目。而今,靠著流動舞臺車,劇團像犁地一樣將全省的校園都深入走了一遍,把演出當作最好的檢驗,幾十萬學生的面對面接觸和厚厚一沓《學生意見反饋表》、寫得滿滿的演出日志,為劇團積累了豐富的觀眾需求調研和市場認知。他們邊排邊演、邊演邊改,4年來創作了針對不同年齡層受眾的14個劇目,幾乎每個劇目都經歷了數十次輪番上演、持續打磨的過程。2014年新創作的青春題材校園劇《我們的D大調卡農》,以農村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為主線,講述家長、學校、老師、學生四方對教育方法的不同認識,以及由這種不同引發的矛盾、沖突,因為表現的是孩子們的身邊事、心里話、成長路,所以場場火爆,成為新劇目創作的一個成功典范。

      “百場兒童劇圓夢進校園”活動,探索出的是一條公益演出之路。這種公益,不是機動的“點對點”,而是長久的“鋪地圖”,瞄準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的校園,一個也不放棄地抵達;這種公益不是以高俯低的“送”文化,而是走到觀眾中間去砥礪創作,與“需求”面對面來刺激“生產”;這種公益也不是靠天吃飯,坐等扶持,4年來兒童劇團在河北省內中小學校演出的成果,為它在省內甚至全國培育了市場口碑,僅2014年劇團就在北京天橋劇場和國家大劇院進行了十余場商演,也接到了2015年來自武漢、福州、漢中等地的不少演出邀約,以商演帶公益,為良性的自我供血奠定基礎。

      因為公益演出服務的對象是孩子,故而有更多特殊性的因素在考量演出的效果,也給予兒童劇創作者更多的藝術火花。例如,如何探索寓教于樂的可能性,把兒童劇的劇目創作與課本教學結合起來,發掘教材資源,量身打造課本劇精品;再如,弘揚傳統文化的劇目和表現當代校園生活的劇目怎樣兼顧,怎樣實現題材上兩條腿走路,形式上長短劇并舉;如何發揮公益演出的衍生功能,因地制宜地進行公益教學,推動偏遠地區的藝術人才培養,尤其是藝術教育師資的培養……這些是擺在河北省話劇院面前的新課題,是對“百場兒童劇圓夢進校園”活動的更高要求,也未嘗不是公益演出探索的又一挑戰。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