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沖突的妙設與表演的升華——王君安越劇演繹“柳永”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2月04日11:08 來源:中國藝術報 王炳根

      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北宋詞人柳永( 984—1053 )是一位影響深遠的人物。柳永在詞牌的運用與填詞的改革上,從小令到慢詞,在詞中大量引進俚詞、俗語等,對創造宋詞的輝煌起了重要的作用。后人包括蘇東坡、黃庭堅、李清照及納蘭性德等,都曾受惠于柳永。他的懷才不遇、羈旅行役的坎坷人生,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羈的個性,他的詩詞與煙花柳巷、青樓女子的情緣,可以說是一部很精彩的傳記文學。但要將他編成一部戲劇,搬上舞臺,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但是,福建省芳華越劇團小生演員、尹派(尹桂芳)傳人王君安首先看中了這個題材,認為可以打造成尹派風格的劇目,隨后邀請了劇作家王仁杰擔綱編劇。顯然,這種“量身定做”式的創作,對編劇與演員來說,既意味著創新,更是嚴峻的挑戰。

      以女性扮演小生的越劇傳統,使得這個劇種的小生既瀟灑又柔美。王君安扮演的小生,英俊、灑脫、含情而傳神,在她演出的眾多劇目中,不僅傳承了尹桂芳的神韻,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鮮明個性,后來又有了留美十年的羈旅人生,由她來扮演柳永確實十分合適。在某種意義上說,“柳永”與王君安可能在舞臺上有著互動的關系,可能成為創新的優勢。

      但挑戰是嚴峻的,這個挑戰主要來自如何制造戲劇沖突。

      一般而言,戲劇不能沒有沖突,沒有沖突便沒有戲劇,無論是話劇、京劇、昆曲還是越劇,皆然。用西方戲劇理論家約翰·霍華德·勞遜的話說,“戲劇的基本特征是社會性沖突——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個人或集體與社會或自然力量之間的沖突” 。“沖突”一詞源于拉丁文conflitus,可譯為分歧、爭斗、沖突等等,西方的理論強調通過戲劇動作體現出矛盾的產生、發展、解決的全過程。東方的戲曲藝術、尤其是元曲藝術的高峰所形成的戲曲傳統,同樣體現了戲劇沖突的規律。不說以西方的戲劇理論,縱然以戲劇沖突的規律來要求“柳永” ,恐怕也難以完成舞臺所需要的動作。他一生浪跡天涯,無法形成制造戲劇沖突的對立面;他雖放浪、填詞作詩、聽歌買笑,但除了汴京青樓有一“蟲娘”之外,其他都是“隨性揚花” ,連一個自始至終的“花旦”都難以確立。這對于其他的文學藝術形式也許是優勢,但對于戲曲藝術來說,便是先天不足了。

      劇作家正是在這樣一個戲劇性先天不足的題材上,創作了越劇《柳永》 (據說王仁杰是在病中、在手機上完成的) 。王君安將這出戲在舞臺上演繹得波瀾起伏、蕩氣回腸,她所扮演的小生柳永風流倜儻、躊躇滿志、懷才不遇而落魄滄桑,贏得廣大觀眾的熱捧。除福建之外,芳華越劇團帶著《柳永》在全國巡演,一些“君迷”(包括日本、香港的戲迷)追著捧場,王君安演到哪里,他們便追到哪里。一個原創的劇目能取得如此成功,便有可圈可點之處了。

      柳永最大的成就是填詞,他的一些名篇歷經不衰,至今膾炙人口。劇作家瞄準了觀眾這一興趣點,以六首名作結構全劇,每一首詞演繹出一個故事,展開一段劇情。全劇編排六場,分別由《鳳棲梧》 《鶴沖天》 《雨霖鈴》 《望海潮》 《少年游》與《八聲甘州》組成。這種以名詞結構戲劇的方式,恐怕翻遍元曲全編也是找不出的,劇作家正是將柳永的精華篇章通過人物故事演繹出來,或華麗、或憂傷、或受辱、或滄桑,將柳永的人與詞相得益彰地呈現在舞臺上。

      以六首詞演繹柳永一生,看似天然,實則“戲作” ,不是詞的真偽,而是為戲劇沖突需要的調度與重排。六首詞演繹六個故事不難,在每個節點上展開跌宕與懸念也不難,但如果沒有整體的構思與戲劇沖突,每個故事演繹得再好再動情,也構不成整場戲的效果。因而可以看到,這六場六首詞六個故事,雖然先后都以字幕設定了時間與地點,但詞、故事和時間設定是不一致的,比如羞辱柳永的第四場《望海潮》 ,這是柳永的少作,他在赴京趕考路上滯留杭州為太守孫何寫下的。那時的柳永年少,詞句華麗雍容,全無滄桑之感,而現在被放在屢屢落榜之后、天涯淪落之時。第六場的《八聲甘州》也非晚年之作,第五場的《少年游》實則是柳永初對汴京的繁華印象,而非重返觸目傷懷之時。劇作家的調度與編排,是為了使每一個故事產生聯系,從而形成整個戲劇的矛盾與沖突。也就是說,劇作家這樣做,實際就是在“以詞制造戲劇沖突” 。

      縱然如此,制造六首詞的故事相連,也離理論上甚至規律上的戲劇沖突相去甚遠,無論如何也不能將皇上老爺子一直放在戲里,形成高壓,也不能讓蟲娘跟隨浪跡江湖,造成性別沖突,甚至也沒有流浪伴侶,制造性格沖突,因而,戲劇沖突在連成一線的六個故事中也難以形成。于是,劇作家不去刻意追求人與人之間的戲劇沖突,代之以“觀念沖突”統制全劇,即以仕途的世俗觀念與個性本色之間的矛盾形成戲劇沖突。放浪不羈、市井風流的本色個性的一方是柳永,而代表仕途與世俗觀念的一方,既有他方的家教祖訓、皇權太守等權貴,更有他的另一個自我——憤世嫉俗、追求功名仕途的一面,戲劇沖突的形式由此產生。于是,人物自身在外力之下的內在沖突,在人物性格的分裂、內在矛盾博弈中展開一個自我與另一個自我的戲劇沖突,在這種矛盾的主線下,將戲劇沖突引向高潮。這種自我博弈的沖突形式,多少汲取了西方現代戲劇沖突的元素,即以個體心靈的分裂和自我矛盾展開而形成的沖突形式。

      以劇情來證實:當柳七沉浸在擷芳樓歌妓們的千般嬌情、萬般寵愛之中,盡情揮灑才情才華、淺斟低唱之時,柳安帶了家信上場,激起了他的功名之志,“今日一書如棒喝,絞得我,天人交戰萬緒紛” 。劇情急轉直下,開始了“杜門謝客,專心讀書! ”應試有望,皇上殿試,本在七十名的進士名單之內,但由于“好作艷詞” ,更因了“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 《鶴沖天·黃金榜上》 ) 。愛才的仁宗皇上以戲謔的方式要成全他:“既然想要‘淺斟低唱’ ,何必在意虛名” ,斷然刻意劃去他的名字。天大的打擊!這個沉醉風情的“柳七哥哥” ,骨子里卻是忘不了功名,被拋棄后的垂首頓足,表達出內心的憤懣、痛苦與屈辱。別離繁華與粉黛,實屬無奈,“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奉旨填詞”既是自嘲,也是自我解脫。劇作家在這里改“孫何”為“孫眄”與“孫沔”之誤,戲劇效果強烈,且有現實意義,一字之改,成為戲劇沖突的神來之筆。羈旅行役多年,心身疲憊的柳三變,在杭州受辱后重返京華,但卻是故交零落,物是人非了,滿處是觸目傷懷,連蟲娘也有他屬。在失去最后的精神依托之后,柳三變改名柳永,再次立志功名, 《少年游》顯然表達的不是重返汴梁失意的心緒,這一場便顯得弱了些,但最后一場《八聲甘州》將戲劇沖突推向了高潮。在當了二十余年“管山、管鹽” ,“不黷、不貪”的地方官后,他本該進京城,好歹做京官,卻又是因為寫詞祝賀皇上圣誕,最后只給了個屯田員外郎,“管田” !面對秋涼晚景,遠處隱約飄來的“凡有井水處,便唱柳永詞”的凄切之聲,柳永的內心波濤洶涌,決絕地揮別了“欽點” ,最終回到了“本我” 。那一段長長的“我這一生啊” ,深刻地表現出柳永的內心矛盾與本我的回歸,最后完成了自我悲劇的結局。

      可以看出,內在的矛盾沖突,始終貫穿在戲劇之中。這種心靈的沖突形式,造成了《柳永》戲劇沖突的特點,但是內在(心靈)戲劇沖突的形成,給演員提出了很高的“難度訴求” 。也就是說,這個戲的成敗、柳永形象的創造,演員的把握與表演十分重要,因為所有的戲與戲劇沖突,基本系于一人之身。可以說,王君安在選擇柳永,他準確把握劇本,創造出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開場的花團錦簇,將一個浪漫、瀟灑、癡憨、率性、多情的柳永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二場的落榜,在皇上一句“你去填詞吧”斷喝聲中,演員將人物內心的矛盾通過一系列的戲劇動作,強烈地表達了出來,先是恨,在失去理智的情狀下,憤然撕毀《鶴沖天》 ,但當碎片落地時,又慌亂將其拾起,擁在懷里——詞,那是他的命,他的愛啊!這一撕一捧的動作,將人物內心自我掙扎、自我交戰的世界表達了出來。在《雨霖鈴》中,演員調動了尹派最好的唱腔,去表現柳永的離愁別緒,表達柳永內心對繁華的無限眷戀與惆悵。那段十六句的唱詞,以散板開頭,經過慢中板、囂板、清板的過度,以慢板終結,最后緩慢轉為一聲發自內心的呼喚:蟲娘呀……接下去的“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一句,似吟似泣,展現了柳永多情而又不得不離去的復雜心情。最后一場,柳永步入晚年,歷經滄桑,演員在這里突破自己,選擇了“老生應工” ,在造型上放棄原來黏貼式的胡子,改用髯口,增加了捋髯、彈髯、托髯等一系列動作。在那段長達三十句的唱腔中,演員將自己的經歷與人生感悟融入其中,一句“我這一生呀……”以傳統越劇的弦下腔,似清板,又吸收昆劇的慢板,并雜糅了慢快板,以唱腔多變,在傳統越劇與近似昆腔的穿插中,唱出了“有時深沉,有時浮淺,有些執著,有些懶散。亦曾惡俗,也曾絢爛,非凡非圣,不咸不淡。得意時,數盡綺詞麗語一篇篇,失意時,不堪屈指話當年。我是自家與自家過不去,讀書人和填詞人相交纏……”將人物的內在沖突與悲劇韻味,深沉而動情地表達了出來,令人蕩氣回腸,不能釋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