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專家建議從其都市小說中尋找廣東影視新亮點
張欣 用寫作捕捉一座城市的溫度
1月28日,“多媒介時代的文學與傳播——張欣都市小說影視項目策劃會”在廣州舉行,來自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等單位的影視專家與花城出版社及文學評論家們齊聚一堂,探討張欣都市小說影視改編的問題。
會上,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與花城出版社簽訂了戰略聯盟協議,并聘任張欣為特約專家。這是張欣小說創作近30年來,首次正式舉辦研討會。來自北京的影視專家和本地多位學者表達了“文學界的愧疚”,認為張欣的價值被低估了。
多年來,張欣的創作相當活躍,她一直專注于書寫南國熱土、都市題材。她的多部作品已被改編為傳播甚廣的影視作品,如《浮華背后》《深喉》《為愛結婚》《鎖春記》《依然是你》等。她被文藝評論家雷達譽為是“最早找到文學上的當今城市感覺的人之一”,被評論家陳曉明視為“都市文學寫作的先鋒”。然而,張欣的都市小說卻并未“大紅大紫”。此次策劃會上,多位評論家認為,張欣小說的影視改編將對廣東本土影視創作帶來巨大的生機。
◎寫作
小說塑造“新都市傳奇”
花城出版社推出的《張欣經典小說》十冊,是其都市題材小說作品的精選,全面地展現了她的創作成果。張欣的作品光是在《收獲》雜志上就刊發過8篇,包括5個長篇、3個中篇,這在全國作家中并不多見,足見其作品在純文學界的影響力。新作《不在梅邊在柳邊》走了“感情+懸疑”的情節設置,與她以往的創作“都市+女性”的標簽不同;最新長篇小說《終極底牌》從兩個高中女生寫起,描寫平靜生活下的暗流涌動,成名很早的張欣雖然低調平實,卻始終都不走老路。
著名作家、暨南大學教授費勇認為,張欣對廣州這座城市的現代性格描寫非常到位,鮮明地體現出了廣州“暴力和溫柔”的雙重特征。他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了張欣“新都市傳奇”的價值:“傳播本身就是媒介,我覺得張欣的小說具備這樣的特質,它本身是產品和內容。”
多數作家都會選擇保持一定時間距離寫作,這比起書寫眼前的現實要容易。“總要有人去寫現實,總要有人來面對我們這個時代。張欣恐怕是我們中國作家里面處理城市都市題材、處理現代人內心經驗、處理我們日常的生活最好的一位。她不但有面對現實的勇氣,而且能踩準時代的敏感點。”中山大學教授、著名評論家謝有順認為,一個作家能否流傳、是否成熟的標準,在于她有沒有創造出自己的人物和語言,能不能讓老百姓一下子能想起這些人物,想起其具有時代氣息的語言。“張欣所創作的一系列的小說形象很有心靈深度。”
專家們認為,作為一個廣州作家,張欣對廣州生活的描寫持續了整整30年。在近年的影視浪潮中,廣東的形象是相對缺失的。改革開放之初,廣東人領風氣之先所制作的一批經典的電視劇,如《女人街》、《特區打工妹》漸漸被淡忘之時,張欣的都市小說始終緊跟時代風氣,其筆下的廣州形象不僅特色鮮明,粵味濃郁,而且帶入了對都市欲望和人性掙扎的思考,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從這一角度來說,張欣小說是廣東的寶貴資源,也是樹立新廣東形象的要素。
◎改編
都市小說能否掀起影視熱
張欣表示,電影一直是她的夢。
近年來,張欣小說在影視改編方面屢有嘗試、廣受歡迎——由陳道明主演的《浪淘沙》改編自她的小說《深喉》,吳秀波主演的電視劇《嫁衣》改編自《依然是你》,宋春麗、孫紅雷主演的《浮華背后》、李亞鵬和李小冉主演的《為愛結婚》、馬伊琍主演的《鎖春記》也都由其同名小說改編,她的作品《伴你到黎明》和《歲月無敵》則被改編為電影搬上銀幕。
謝有順認為:“每當影視和文學或是文學和其他藝術在一塊的時候,盡管大家認為文學是邊緣的,是貧窮的,但是往往在這個時候我卻感受到一種文學具備的尊嚴。因為我們都知道,文學是一切藝術的母本。”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孟中認為,廣東新都市電影應該重新塑造特點,并希望從張欣老師的系列小說中選取6部到10部電影來改編,共同塑造都市電影的新傳奇。
近年來,青春題材、都市愛情題材電影迎來票房大熱,如電影《失戀33天》以3.5億票房成為“黑馬”,《小時代》系列總票房超10億元。相比之下,一些在文學圈內口碑較好的都市小說,似乎卻難以被改編成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
如何看待以郭敬明《小時代》的票房大熱?張欣表現得十分豁達。她說:“我覺得這(郭敬明)和我是兩條道,就是兩個品牌。脫了鞋子追都追不上,根本就不合適我。但是我們這個社會發展到今天,最好的就是它多元,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跟合適的鞋。我可以等。我覺得有一個語言體系,就比較好對話。”
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院長、著名導演、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主任黃丹則認為,像《小時代》這樣的影片走不到世界上去,因為它講述的東西太幼稚了。“張欣的作品有深度,可以反映中國城市本質的東西,如人的欲望等等。”他表示,在由“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的發展過程中,離不開中國影視形象的創造。黃丹以伊朗電影《一次別離》為例說,“我們看到《一次別離》,全世界城市的狀態是一樣的,但決定人物行為方式的最終是文化。我覺得,張欣的小說可以典型性概括當下中國城市中人的狀態、欲望、景象。”黃丹希望,即將被改編為電影的張欣作品《終極底牌》,可以拍攝成一部類似于《消失的愛人》那樣品質的影片,“這個故事可以改編得非常精采”。
在孟中看來,南國都市的特色必須成為廣東影視作品的新亮點,在商業大潮下女性人物、女性情感的演繹應該具有當今的時代特點,為了配合張欣的小說,廣東電影素材選取上也應該有所側重。“在張欣都市電影選材上,首先應該在影象上與廣東電影文化聚合在一起,使得故事、人物、空間融為一體,成為新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在人物的選擇上應該定位為新都市人物,今天廣東突出的應該是高新技術、航空技術、商業精英,而不應該僅僅放在打工者群體身上。”
談到屬于廣東人的行為方式和廣州特色,張欣認為,今天的文化傳播不能靠單槍匹馬,必須在團隊的合作跨界中上場。對她個人而言,未來還需要繼續努力,寫出更高品質的作品。“寫作是要在廢墟里面開出花了。今天,人們喝的咖啡都是星巴克,去玩的地方都是一樣的。作家們因此要努力,要找出一個城市更溫暖、更感動人的地方。”
張欣:讀者比獎杯重要
■對話
南方日報:你一共創作了多少部長篇和中篇小說?為何作品一再被搬上熒屏卻從不走上前臺?
張欣:作品多少也沒細數,對我來說寫作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修行。至于走上前臺,應該是個人習慣吧。小說和影視是不同的表達方式,小說只是提供故事模板,二度創作非常重要,也不是我的專長,少說為佳吧。
南方日報:嚴歌苓既寫小說也寫劇本,活躍于大眾視野,相比之下您似乎顯得更為低調?
張欣:有些人比較善于演講,像嚴歌苓、畢飛宇,有的人說不出所以然,像我。寫小說是寫細節和心思,我在文章里講完了。剩下的不是我的專長,這跟低調沒關系。
南方日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張欣經典作品集》,你今后的創作還會有更多的轉變嗎?
張欣:就是不要重復自己吧,這當然不容易,小說家用的一切手段都是希望引人入勝。如果說我的變化,可能以后會越來越溫暖。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會更看重溫暖的東西。
南方日報:在國外似乎并無嚴肅文學與暢銷書的明顯分界,一些暢銷書也可以獲得文學大獎比如曼布克獎等,您覺得自己的創作是屬于哪一類的?
張欣:我自己怎么認為根本不重要,我說我是純文學,同樣被人貼上流行文學的標簽。但我更看中讀者,讀者比獎杯重要。
南方日報:前些年,寫了《雙面膠》和《蝸居》的六六熱了一陣,你如何看待?
張欣:改革開放這些年的文學最大的特色就是多元,許多作家都有自己的讀者群。讀者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習慣的作家和作品。比如武俠和推理小說熱等等。市場是很殘酷的,沒有配方,也不是誰想熱就能熱的。作家應該更冷靜地對待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