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鐵血紅安》謳歌中國精神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2月03日10:16 來源:人民日報 張金堯

      近期央視一套播出的電視連續劇《鐵血紅安》,是一部具有獨特內蘊的紅色文化力作。它講述了發生在湖北省紅安縣(原黃安縣)的劉銅鑼、方杠子、戴慧平三人的人生故事:三人本是“把兄弟”,他們不畏強暴,共同擊退軍閥兵痞,后來都拿起了槍桿子,卻選擇了不同的陣營,或進入共產黨軍隊,或進入國民黨軍隊,或安營扎寨自立山頭。在反擊日寇時,他們同仇敵愾,但是在選擇民族未來的引領者時,他們又追求不同的信仰。改革開放后,三人最終“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鐵血紅安》尊重文化建設規律,有著建設紅色文化的自覺意識。我們今天建設紅色文化,就是以審美方式來真實記錄和藝術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對外抵抗侵略、獲得國家獨立,對內獲得政權、人民當家作主的革命歷史!惰F血紅安》選取了中國革命史上有著特殊意義的湖北省紅安縣,塑造了抵御日寇、奪取政權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的英雄兒女群像。紅安縣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誕生過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明代思想家李贄,以及現代著名翻譯家、文學家葉君健,史學家馮天瑜,經濟學家張培剛等一大批名士。近代以來,這里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以秦基偉、陳錫聯、劉昌毅等為代表的200多位人民軍隊的將軍!惰F血紅安》珍視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緊密聯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實際,以大眾化的長篇電視劇形式藝術地展示獨具魅力的紅安文化,彰顯了創作者舍我其誰的擔當意識和弘揚文化正能量的創作意識。

      電視劇《鐵血紅安》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堅持了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通過觀看此劇,觀眾將感受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不僅需要杰出的將領,更離不開劉銅鑼、方杠子、戴慧平這樣的鐵血男兒。這些鐵血男兒在嚴酷的斗爭中找到了理想,堅定了信仰,鑄就了骨氣,真真切切體現了中國精神。不僅如此,《鐵血紅安》還生動、真切、形象地展示了革命的艱辛。在該劇的結局,“齒搖搖發蒼蒼”的三位老者在歷史博物館重新聚首,令人感慨萬千。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們歷經“方杠子”死而復生、“劉銅鑼”“戴慧平”兩人各為其主拔刀相向、“壓寨夫人”方蕾在愛人面前背負手榴彈沖入敵陣……其情其景,壯懷激烈。

      《鐵血紅安》較好地處理了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的關系。自《亮劍》始,近年來,電視劇處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有了新的突破:在進行革命敘事、塑造英雄形象時,有意識地讓英雄人物行進在“接地氣”的平民化生活軌道和情感邏輯之中。這種追求人物豐滿、故事虛實有度的創作方法,是堅持以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和書寫革命歷史的結果!惰F血紅安》在這方面又前進了一大步,它是戲劇而不是戲說,是傳奇而不離奇,是抒情而非濫情。例如,講述“劉銅鑼”成長為共和國將軍的過程,其情感邏輯和思想邏輯真實可信:最初三兄弟“勇救戲班”體現了少年的天真,自建隊伍、占山為王則顯示了“山大王”的匪氣,而正是從這種動不動“不干了,還不如占山為王”的沖動匪氣到在革命熔爐里不斷錘煉成國家前途引領者的一身正氣,從一己之小我而變成為國為民之大我,劉銅鑼的心路歷程和藝術形象得以生動完整呈現。而這,又何嘗不是中國工農紅軍直至現代化革命軍隊中太多的“劉銅鑼”精神成長史的典型?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也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靈魂。電視劇《鐵血紅安》充盈著革命歷史題材應有的理想信念,又有表現這種信念的高超的藝術技巧,講好了中國革命故事,傳達了中國革命精神,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是一部自覺建設紅色文化的力作。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