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戲曲創新不能“生木造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2月03日09:31 來源:中國文化報 非 魚

      近來,無論是傳統戲服與現代華服交融的“亮相之夜”京劇主題表演秀,還是以電音效果演繹梁山豪情的搖滾京劇《蕩寇志》,或者是網絡上仍舊流行的戲歌《在梅邊》、《千里之外》……戲曲與時尚頻繁“混搭”,已成了備受矚目的焦點。

      以創新為由,將戲曲與流行元素“一鍋燉”的現象由來已久。誠然,諸多嘗試為戲曲吸引青少年觀眾或為主辦方進行文化品牌推介做出了有益探索。但近年來,“混搭”之風已從實驗秀場、戲曲主題活動延伸到劇目創作領域,涉及京劇、越劇、黃梅戲等不少劇種。對于這樣的作品,觀眾有關“好看”或“亂來”的兩極論爭,一方面反映出某些劇種在當下的活躍態勢,同時也關乎戲曲要不要創新、如何創新的問題。

      戲曲藝術應該如何對待時尚、流行元素?完全排斥顯然不行,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應廣采博取。早在上世紀初,以梅蘭芳為代表的戲曲名家都曾大膽突破京劇的表演范式,不僅一改青衣“抱肚子死唱”的傳統,在舞臺表演中大量加入表情、動作;還在齊如山等劇作家的策劃下創排了由流行小說改編的時裝戲《一縷麻》、以實景舞臺演出的紅樓戲《俊襲人》,以及為加入“舞式”而量身打造的《天女散花》等劇目,其中,大型置景、美飾華服、通俗表演等元素不一而足,幾乎無異于時下的某些“豪華巨制”。然而,反觀京劇流變的歷史,那些曾轟動一時的作品,并未成為某家、某派常演常新的經典。反倒是像《霸王別姬》、《游龍戲鳳》等梅、齊等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后依托傳統、整理或移植的劇目成了流派的典型代表。

      梅、齊等從早期大刀闊斧的戲曲革新到向“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本體的回歸,也印證了一個普遍經驗:戲曲藝術與中國諸多傳統藝術形式一樣,都在以一種“漸變”的方式發展。從宋元到明清再到民國初年,傳統戲曲無論在聲腔還是表演上皆循序漸進,對于外來或者時髦“玩意兒”,不但主張汲取,亦強調“內化”,把適合自身的部分留下來、發展為“新傳統”,由此不斷演進。在筆者看來,當下的戲曲創新,仍不能忽視這一美學原則。

      所以,戲曲遭遇流行并不可怕,怕的是只有“拿來”而無“內化”。而那些“拔地而起”“生木造屋”的“創新”手段,對于劇目創作來說,無非是奪人眼球的應景之舉,終歸難以成為名副其實的戲曲“新常態”。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娑擃厼娴楁担婊冨礂闁插秷铔嬮梹鍨窙鐠侯垯瀵屾0姗€鍣版搴㈡た閸旓拷

    網上期刊社

    • 娴滅儤鐨弬鍥ь劅
    • <鐠囨鍨�
    • 濮樻垶妫岄弬鍥ь劅
    • 娑擃厼娴楁担婊冾啀
    • 鐏忓繗顕╅柅澶婂灁
    • 闂€璺ㄧ槖鐏忓繗顕╅柅澶婂灁
    • 娴f粌顔嶉弬鍥ㄦ喅閹讹拷
    • 娑擃厼娴楅弽鈥虫疮閺傚洤顒�
    • 娴f粌顔嶉崙铏瑰缁€锟�
    • 娴f粌顔嶉柅姘愁唵

    博 客

    缁儳鍍甸崡姘瀮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