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從地域文化發生學角度看,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與自然息息相通,由于不同的地域環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每一種地域文化往往又必然形成與地理環境相適應的和諧的群體性文化審美心理,從而在藝術傳統中留下自己特有的密碼。
遼闊無垠的內蒙古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發祥地,他們的祖先曾在這里生活繁衍,創造了優秀的草原文化。同時也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審美心理、美學追求與特點。這種審美心理與審美追求的特征,在歷代美術活動中都有鮮明的體現。
畫派是畫家群體在藝術上成熟的標志。共同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社會背景、文化傳承,以及在藝術旨趣與藝術追求上的相互影響而形成一種地域共性,這種地域共性,既是藝術個性得以張揚的基礎和出發點,也在一定的階段對藝術個性的發展形成某種制約。
在中國美術史上有不少以地域來命名的畫派,如海派、嶺南畫派等,但歷史上從來沒有人以“草原畫派”來稱呼過北方少數民族的草原畫家,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美術史論家陳兆復在論及契丹繪畫時才出現“北方草原畫派”的提法。 由于歷史原因,"草原畫派"這一概念在中國畫史上沒有得到充分地闡述和確立,但它卻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早在舊石器時代,在今甘肅嘉峪關和內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賴山最早透露了草原藝術的信息,在那里制作的手形巖畫,標志著草原藝術的萌芽和最初的形態。自新石器時代,在北方草原各地制作的千里巖畫畫廊,標志著草原藝術已經遍地開花。草原畫派形成于漢唐,至遼代形成高潮。契丹高度發展了頗具地域特色的捺缽(游牧)文化,將北方草原畫派推向新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內蒙古自治區的少數民族畫家的藝術素質和創作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最初的老一代藝術家,為內蒙古美術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全國各藝術院校的畢業生先后來到自治區工作,從而創造了內蒙古美術最初的輝煌。
20世紀60年代初,在中央美院學習多年的妥木斯帶著高超的技藝回到家鄉,成為內蒙古油畫發展的新的動力。他不只深刻影響著青年一代油畫學子,還旁及到比他年長的一代人。妥木斯的油畫創作,大大提升了內蒙古油畫的品級,從而使內蒙古油畫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81年,《妥木斯油畫展》在北京舉行,這是內蒙古美術進入了新時期的第一個標志。當時艾中信先生看完展覽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感到內蒙古的草原畫派已在形成!”從此在妥木斯的影響和培養下,崛起的新一代(多為他的學生輩)畫家燕杰、葉立夫、馬蓮、吳厚斌、王延青、等,都成為這個時期“油畫草原畫派”中的中堅力量。作為領軍人物,妥木斯本人由于其個展的成功舉辦,不僅在本區和全國產生廣泛影晌,同時還鼓舞了內蒙古油畫的持續發展,在歷次全國性大展中,內蒙古油畫家作為群體都有出色的表現。此時中國畫、油畫、版畫、年畫、連環畫創作,在原有較強優勢的基礎上,達到了新的高度;雕塑、壁畫、漆畫、宣傳畫、水彩水粉畫等畫種也從無到有并走向成熟,各盟市的美術隊伍也開始形成。
由于北方草原特有的地理環境和文化風貌具有的魅力,今天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油畫草原畫派”以外的畫家們,依然以北方草原生活作為他們最喜愛的題材來表現。正如賈方舟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內蒙古的畫家雖然沒有人為的綱領和指向,但由于他們同處于一個地域,同在一個生存空間和文化環境中成長并完成著藝術生命的蛻變,加以共同的《食物結構》,遂使他們的藝術面貌顯示出地域性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地域文脈》是一切藝術借以生長的《文化基盤》,內蒙古的畫家們,正是在北方草原這塊獨特的《文化基盤》上逐步成熟起來的!币虼耍瑑让晒琶佬g被國內外美術界稱為“草原畫派”。
那么,在內蒙古這片土地上產生的“草原畫派”有什么特有的內涵和含義呢?首先、從事繪畫創作的作者看,基本都是出生或長期生活在內蒙古草原,具有特有的地域范圍。其二、從繪畫的內容看,均以描繪北方草原的自然景物和民族的游牧生活為主,具有特定的描繪對象。 其三、在繪畫技法上,也有其獨到之處。比如在線描技法上有著重大的創新與突破和中西畫法的有機結合等。最后應當著重指出,草原畫派在題材上一個突出特點是對馬的描繪,不僅數量多,所達到的藝術水平也最高。綜上述, 草原畫派的美術作品,也在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
進入21世紀,新的更加年輕一代的內蒙古畫家又成長和成熟起來。從這些年輕人的作品中,我們依然看到,作為這個地域的畫家,他們所持守的基本準則并沒有變。他們以草原生活為素材,通過一個個物象符號喚起一種文化狀態、生命意識或精神意蘊。所以他們還是 “草原畫派”的延續和傳人。不過時代不同了,在作畫風格上,都會留有時代加給它的烙印而已。
所以,我們了解和分析內蒙古美術不能不談內蒙古的草原文化為基礎的“草原畫派”,內蒙古美術的整體面貌之所以有它自身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因為內蒙古美術家都深受草原文化的洗禮和滋養,沒有內蒙古草原文化就沒有今天的內蒙古美術。正如妥木斯先生說:“藝術品的好壞是取決于自身的質量,而不在于新與舊,時興與落伍。不需要藝術技巧完成的藝術品,在真正的藝術領域是沒有價值的!眱让晒潘囆g家應該反思自己的文化本身,“草原畫派”所追求的真正的草原文化精神才是內蒙古美術家作品中的精神依托,而這種精神的傳承對于藝術創作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總之,從歷史發展看,以草原文化為基礎的“草原畫派”是客觀存在的。如今,當代的內蒙古絕大部分畫家,均可視作當年“草原畫派”的傳人。今天我們迎來內蒙古自治區建設草原文化大區的良好時機,以游牧文化為底蘊的“內蒙古草原畫派”以其優良的生態精神和藝術精神迎接知識經濟時代,走向跨越式的發展是有可能的。
(作者: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