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新觀察·年度綜述
2014年科幻文學:回顧反思 醞釀突破
□韓 松
2014年對于中國科幻文學來說是回顧、反思、跨界和醞釀突破之年。科幻成為想象力、思想力的盛宴,也傳遞出一股文藝復興的氣息。科幻文學正在成為越來越具有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正在成為當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學領域之一。
2014年是中國本土科幻誕生110周年。荒江釣叟1904年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是中國第一部科幻小說,最早的科幻主題是太空探索。一個 多世紀來,科幻文學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夏笳說,科幻小說自晚清引入中國以來,就始終作為一種與現代性有關的夢,參與中國現代化方案的想象與建 構。飛氘在《甲午戰爭與中國科幻的興起》中提出:甲午戰爭催生了中國科幻。北洋水師覆滅后,中國興起了向日本學習的熱潮,梁啟超、魯迅等從日本轉譯西方科 幻至中國,試圖以此改變國人思想,推動中國走向現代化。
2014年也是新中國科幻誕生60周年。1954年,鄭文光在《中國少年報》上發表新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成為中國科幻第一次 高潮到來的標志。鄭文光及那一代科幻作家的一系列小說,帶有蘇聯烙印。今天回顧鄭文光,愈覺他的偉大,《星際穿越》等科幻大片,都能在他的《飛向人馬座》 中找到影子。我以為,2014年還是中國“新科幻”的30年。1984年開始,科幻作家和科幻刊物開始謀劃新的發展路線。這個時期之后,正是王晉康、劉慈 欣、何夕、星河、柳文楊、潘海天等“新生代”逐漸成熟并開始施展才華的階段。上世紀90年代中國科幻文學迎來新的輝煌,展現出與以前不同的面貌。
100多年的中國科幻文學史側面反映了中國現代化的3個階段,也體現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的變遷。它以向日本學習、向蘇聯學習、向美國學習而起承轉合。最終,中國科幻反哺美國。2014年10月,《三體》英文版在美國出版,成為標志性事件。
《三體》與2014年中國科幻的繁榮
《三體》英文版在美國出版成為今年媒體熱議的一件大事。美國科幻作家大衛布·林認為:“劉慈欣站在了世界科幻作家的最前沿,劉宇昆流暢的翻譯使 它成為任何希望探索新視角讀者的必讀之作”。這意味著中國科幻被世界科幻第一強國美國接納,華人的想象力出現了一次顯著的飛躍。此外還有很多中國科幻文學 作品被翻譯推介到國外,尤其是英文世界。像音樂一樣,科幻可以跨越意識形態、制度、利益、文化、種族和宗教,進行全球傳播。它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一種,值得 重視。
整個2014年,談論最多的可能是科幻電影。最受關注的是《三體》的影視改編。該電影官網發布新聞,稱《三體》6部曲正式啟動,原著作者劉慈欣 將擔綱影片監制。《三體》被改編成電影,人們十分期待,但也有爭議。有人擔心中國人會把它拍糟;有人認為即便拍不好,也要由中國人來拍,這是一個起步。
7月,“作家影人共話科幻”沙龍活動舉辦,是近年來第一次大型的以科幻影視為主題的專業研討。來自全國各地的60余位作家和影視工作者參加了活 動。關于中國為什么拍不出好的科幻電影,大家歸納了多種原因,如不熟悉這種類型化電影的制作模式,缺乏好的編劇、導演和制片人,工業制作水平較低,缺乏科 學素養和想象力等。根據會議透露的消息,除了《三體》,中國人投拍或考慮投拍的科幻片,還有20多個。很多人認為,科幻產業化也好,電影也好,它的根還在 文學創作。這方面,2014年的總體情況是更趨多元,佳作迭出。
科幻文學創作的成績主要體現在3項大獎上:銀河獎、星云獎和“蝌蚪五線譜”科幻獎。另外遼寧的大白鯨世界杯原創幻想兒童文學獎中也設有科幻項 目。2014年銀河獎的長篇小說特等獎和大白鯨特等獎都由王晉康拿得。他的作品在思想性、科學性、文藝性、想象力和可讀性上,都樹立了中國科幻創作的一座 豐碑。2014年科幻文學創作的情況堪稱繁榮。比如,參加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評選的有17部長篇小說、5部中篇小說、113部短篇小說、15部少兒 科幻作品。而銀河獎的評選主要以《科幻世界》上發表的作品為主。《科幻世界》推出的《中國科幻銀河獎精選作品集(六卷本)》,是對該雜志多年來提攜作者、 推出佳作的一個總結。這部書是中國科幻文學30年艱難而璀璨歷程的見證,是一面有號召力的旗幟。“蝌蚪五線譜”科幻獎開創了一個科幻征文評獎的新模式,即 在網上參與。它對征文確立了4個打分標準:科學性、創新性、情節、文筆。這實際上代表了科幻小說作為一種類型文學的標準或基本審美元素,值得科幻愛好者和 研究者們思考。
2014年是回顧、反思、跨界和醞釀突破之年。科幻成為想象力、思想力的盛宴,也傳遞出一股文藝復興的氣息。科幻文學正在成為越來越具有影響力 的文學,甚至可以說,正在成為當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學之一。此外,科幻文學是一種贏得未來的現實主義文學,它的主要讀者是青少年,而爭奪年輕人,正是時 下政治界和產業界談論的一個焦點話題。科幻文學是最能直接抵達“90后”的文學之一,它比一般的玄幻和青春文學更復雜,更能帶動智力發展,在養成未來“中 國超人”的過程中,正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
總之,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世界進入新的科技革命周期,中國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正突飛猛進。科幻文學是十分適應這個時代的文學。因此,寫作及研究都是十分幸運的。
當今科幻文學的變化與特點
從整個科幻文學發展的形勢來看,2014年的科幻文學與百年前相較,或與前些年相較,有幾個特點值得注意:
一是“思想實驗”的特點越來越明顯,呈現為未來寫作的趨勢。文學作品不能放棄思考,科幻文學作為一種“高智力游戲”,探討人類面臨的種種當代難 題,自然引起不少人的興趣。王晉康的《逃出母宇宙》就是一場測試人性的思想實驗,它主題宏大,想象豐富,科學內涵厚重,思想性和邏輯性鮮明。作者試圖表現 民間的力量在宇宙級災難面前如何發揮高效率,對所謂“惡”進行逆向探討,認為傳統意義上大奸的、丑陋的,也可能是至美的,體現出一種終極的平等或平衡。此 外還探索一種新的人類大同觀,認為在大災面前,世界一定是合作的,是各個種族參與的,沒有差異,不分黨派,都要介入,這時候,所謂的“敵對勢力”都不存在 了。
二是延續了百年來的強烈民族情緒,也就是反映中國的強大和崛起,但在2014年,這種表達展現出更廣闊的視野,也有了更多的當代命題。比如,探 討了兩性關系、環境問題、能源問題、人與機器、中日關系等,極其豐富。尹洲的《種太陽》是一個讓人驚駭的小說,寫的是科學家試圖利用太空光伏發電,改變廣 大農村的落后生產生活面貌,從而使中國復興。它寫出了技術的逼真和現實的逼真,具備強烈而尖銳的批判性,是一個很好的科幻現實主義題材。張冉的《野貓山 ——東京一九三九》,在反映中日關系上頗為深刻,它寫國民黨軍飛行員通過時空隧道去轟炸東京,結果出現在了戰后的日本上空,直到今天,他們還一個接一個到 來,卻是無疾而終,找不到轟炸的對象。故事很悲哀,也警醒人們,戰爭正在以另一種方式進行。
三是主題和內容愈加復雜化。寶樹的《時間之墟》寫的是時間如果停在一個點上、每天都重復昨天,世界會怎么樣。它包含了讓人眼花繚亂的大量信息和 知識,也相當前沿。它的眼光是世界性的。它也是多元的雜交,歷史、宗教、哲學、物理、生物、數學,都考慮進去了。作者構思很大膽,想別人所不敢想。同時又 有百分百的野心,因此小說顯得有顛覆性,有蔑視感,有對既有一切的懷疑。此外,小說也有終極感,是從未來看今天。小說有科學,有宗教思想,有對本源的關 注,這恰恰也是當代科幻文學復雜性的一個體現,超越了以前對具體技術的簡單關注。小說鋪設了一個接一個的懸念,先前的結論,馬上又被后面否定,讀來很考驗 智力。此外,江波的《銀河之心》三部曲也是十分復雜的作品,對宏大宇宙的狀寫,讓人拍案稱奇。
四是專業性越來越強,對前沿科技有廣泛觸及,強調科學審美。目前作家寫的科幻小說往往充滿了對科學和技術的深入理解和洞察,特別是在有關技術細 節的描寫方面,十分精湛。以科學技術作為故事推動力的“核心科幻”繼續成為2014年科幻創作的主流,瞄準的是前沿科技突破。平宗奇的《智能型人生》有一 個很獨特的科幻創意,它寫人類未來旅行,只需要把意識注入另一個遠在他鄉的軀殼就可以了。小說充滿悲情,精準刻畫了現代人的失落。尹洲的《心聲》也頗具創 新,它寫盲童敲鼓,像蝙蝠一樣憑回聲認知環境,聲學、腦科學和心理學貫穿于全篇,貼切而細致,寫到最后呈現的是命運和溝通的主題。陳楸帆的《造像者》關注 的是最新的高科技機器攝像技術,描述機器能拍出比人類攝影師更生動更精美的影像,整個小說把人性、物性、社會和歷史融為一體,獨到而深刻。
五是更加注重想象力的奇異性,突出了情節和故事性。有《丁丁和尚》寫把人的思維傳送到過去作戰,有一種奇幻和科幻的融合感。這里面,佛教的前 世、現世和來世,與時間旅行結合,人工智能與宗教的融合,還有舉著佛旗的機械僧兵制造的血池地獄,都很奇異。它重新探討了什么是佛法——是工具而不是真 理,很有中國風味,又有一種終極的技術奇特感。《十一秒外》是一個有“腦洞”的小說,寫醫學工程為植物人創造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只有奔跑,一旦跑進11 秒,人就醒了。但是,醒來的世界,是否又是一個假世界呢?跑進10秒的那些人,又怎樣了呢?這是很獨特的一個小說,從中看到,科幻小說最要緊的,是避免陷 入傳統路徑依賴,比如回到過去就是改變某個結果,外星人來了就是掠奪資源。
六是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和人文色彩,對現實問題予以很大關注。夏笳的《二零四四年春節舊事》寫的是未來春節,高科技覆蓋一切,來養老院拜年的,那 些活靈活現的親人,都是電子虛擬出來的,卻無比真實,讀來很悲情。云芎的《長歌行》令人震撼,寫為了驗證數據而刻意毀掉飛船及5名乘員的故事。這是少有的 接觸到太空倫理問題的科幻小說,也討論了科學主義。很重要的是,它對科學技術細節的描寫真實可觸。
七是驚艷的創造性,跨界的突破,強化了文學性和風格化。飛氘的《中國科幻大片》立意奇妙,想象狂野,打破了科幻與主流的邊界,把幻想、技術、神 話、傳說、動漫、游戲等融合為一體,既有西方的黑色幽默,又暗含魯迅文風,充滿對中國歷史和未來的憂思,厚重而扎實。房譽的《愛,生命與希望——簡明銀河 社會分析史》用學術論文方式來寫未來宇宙史。此外,顧適的一系列作品,讀上去神異先鋒,曲折流暢,自成一體,別開生面。
八是科幻理論建構取得新進展。近年的科幻理論,在吳巖等人的率領下,收獲了很大的成果,已基本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中國式”體系。黃海的《科幻文 學解構》和吳巖的《科幻六講》都是了不起的新建樹,體系完備,性格鮮明,各有特點,合起來就是整個華語文學科幻理論上的一張完圖。
九是引進和翻譯圖書走向繁榮。除了《科幻世界》之外,還有翻譯出版的《盲視》《紅衫》(美國)、《冬至草》《來自新世界》(日本)等。2014 年出版的150部科幻圖書中,超過一半是譯著。丁丁蟲是位優秀的科幻作家,也是杰出的翻譯家。劉宇昆的《終結歷史之人》有很強的探索性和超越性,真正體現 了科幻的偉大。此外,中外科幻交流、內地與港臺的科幻交流,也呈頻繁之勢。
十是社會對科幻文學的支持力度加大。來自社會的贊助使2014年的星云獎、銀河獎空前壯觀靚麗。另外,中國科協、北京科協等官方組織,也對科幻文學予以很大支持。《文藝風賞》《最小說》《小說界》《南方人物周刊》等,都為優秀科幻文學提供了發表的平臺。
當代中國科幻文學存在的問題
2014年的另一件大事,是《新科幻》雜志的停刊。這本雜志的前身是著名的《科幻大王》,1994年創刊,至今剛好20周年。它停刊后,國內的 科幻文學雜志就僅剩《科幻世界》一家了。停刊的原因有許多,也或許表明,中國科幻文學正從雜志時代轉向長篇小說時代。但我覺得,這跟目前科幻文學創作存在 的問題是有關的,目前的創作狀況,與世界和中國科技的發展都不適應。其實就連《科幻世界》也連續幾年難尋好稿,其編輯呼吁作者加強創作力的養成,放下身 段,真正用心為讀者寫作。
中國科幻文學也有封閉、保守的一面,創造力和想象力都不如西方那樣強大。多年過去,難以再產生類似《三體》那樣有影響的作品。創作仍被看不見的 一些東西束縛,比較短視,不夠有前瞻性,無法進入自由空間。我們的教育體系培養了一批刻板的人,使得即便寫科幻文學時也容易陷入模式化和僵化,自我設限, 缺少天馬行空之感。整個社會的浮躁心態也會反映到科幻文學上,急功近利,難以潛心創作。不少年輕作者的文化修養、閱歷、見識缺乏,使得作品淺薄、生澀、幼 稚,既不能進入主流,也無法被大眾接受,只能在“屌絲”圈子里自娛自樂。大多數作品的文字比較粗糙,往往只是一個點子,談不上是文學。
好的科幻小說要能感動人,要么讓人熱血沸騰,要么讓人渾身發冷,但這樣的小說還很少。一些引進作品的翻譯,速度往往很快,產量也很大,但難談得 上信達雅。影視化、產業化仍舉步維艱,利益的介入也會帶來復雜的影響。從總體上看,科幻文學仍是小眾文學,有媒體稱,中國整個科幻人口(指經常閱讀科幻文 學的人)也就四五十萬,相對這個國家的人口而言非常少。這些都是創作者和研究者要關注的,突破這些瓶頸與難點,也是我對2015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