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新觀察·年度綜述
2014年散文:在謙卑和寬廣中顯現力量
新世紀以來中、長篇散文走熱的趨勢,在2014年益趨加強。傳統寫法的短篇散文也取得了多樣化的好收成,在個別憶舊類作品中,甚至還偶爾出現篇幅擴張現象。
演述歷史散文在2014年持續發熱的同時,人文地理書寫的新潮流開始消融歷史演述的舊套路,2014年中長篇散文最豐碩的成果,正集中在這里。
2014年的散文,仍游走出沒于文壇邊緣,扮演著年度文學大戲里兢兢業業而又毫不起眼的配角。但盡管如此,全年超過300種的散文類圖書的出版 量,報紙和雜志數以千計的散文篇章的發稿量,網站、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層出不窮的散文和散文家的頁面推介,依舊在多方面地顯示著散文穩定的社會親和力和傳 播熱效應。當然,與往年一樣,報刊、圖書和網媒所傳布的散文,是古今中外的合流,年度新作僅占其中一小部分。而這一小部分,正需在此給予全面詳察。
檢點20多種文學刊物,匯齊2014年新發表的散文1000余篇。通讀比照之下,70多篇作品脫穎而出,取材和寫法都各有奪目的亮色閃現。同時,2014年散文創作總體流脈的一些特點,也清晰展露出來。
中、長篇散文受到持續推重
新世紀以來中、長篇散文走熱的趨勢,在2014年益趨加強。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作者開始致力于中長篇散文創作,并在中長篇散文創作上取得了重要收獲;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文學刊物也開始常設欄目,力推單篇萬字左右的散文作品。
老牌散文名刊中,容量相對豐厚的《美文》,已將長篇散文、中篇散文、短篇散文三分天下的欄目框架主體固定。綜合性文學刊物中,繼近年一向重視中 長篇散文的《收獲》《當代》《中國作家》《花城》《天涯》《長城》《鐘山》之后,《西部》《山花》《作品》《作家》《延河》《民族文學》《上海文學》《青 年文學》《江南》《黃河》《文學界》,甚至《小說林》《小說界》在2014年也都為中長篇散文提供了很多機會。其中,《西部》的表現尤為活躍,它通過“西 部頭題”、“跨文體”兩個欄目具體主題的靈活設置,推出大量高品質的中長篇散文作品。
王必勝的《讀寫他們——一本散文和一組作家書信》通篇4萬余字,以解讀書信為經,以匯聚思緒為緯,追溯20年前的往事,牽連出當年文壇人事的諸多生動細節。
習習的《南方工廠——一個寫作者由遠及近的觀察》以近3萬字的篇幅,平實呈現作者到東莞一家民營電子制品廠住宿舍、訪工友、下車間的見聞。其中 的洞察和思考盡管尚欠深入,但仍見惟親臨現場才能有的一分細膩感和真切感。于是的《六小時》從作者深夜尋找走失的父親這一極度焦慮、倉皇的情境著筆,在2 萬多字的篇幅內,用綿密的敘事和刻畫,由內而外,由近及遠,由小見大,由己達人,將自我的遭遇一路推展,直抵老齡化社會的危機,給讀者帶來一種在壓抑和窒 息中感受生活真相的精神觸動。
格致1.4萬字的《滿語課》和近2萬字的《手語,魚缸中的南海》,也是年度長篇散文中值得矚目之作。前者寫作者對滿語教師與滿語課堂的期待、搜 求和探訪,凸顯了作者眷戀和追索自己民族文化根脈的情結。后者生發于作者某次潛水體驗時從教練那里遭受的一個疑似暴虐的兇狠手勢,主題情調與作者十多年前 的成名作《利刃的語言》相似,但語體技巧更加汪洋恣肆,展示出的理性思考也更加斑斕幽微。
人文地理書寫消融歷史演述
從作品數量上看,新世紀以來一直流行的演述歷史散文在2014年持續發熱。同時,人文地理書寫的新潮流開始消融歷史演述的舊套路,2014年中 長篇散文最豐碩的成果,正集中在這里。黃金明的《河流的憂郁》、于堅的《鹽津的蜂蜜》、葉廣芩的《秦嶺動物札記》、王明明的《一個伐木時代的終結》、鮑爾 吉·原野的《草的汗香》、杜懷超的《草漫漶》《草江湖》、李亮的《農具之銹》、簡默的《路上的它們》、拜學英的《我的拜家村》、郭雪波的《科爾沁大青溝峽 谷紀實》、楊獻平的《時間之心》《南太行民間敘事》、趙樹義的《街邊的櫥窗》、張承志的《海上的棋盤》、祝勇的《隔岸的甲午》、陳丹燕的《鏡像》、余澤民 的《我在匈牙利的詩生活》、云也退的《我的以色列農耕日記》、馬麗華的《喀喇昆侖以南》、閆慶梅的《尋茶去》、賽娜·伊爾斯拜克的《夢幻貝加爾》,均屬此 類。
上述作者當中,張承志、馬麗華、鮑爾吉·原野、葉廣芩、陳丹燕、于堅、祝勇在散文或其他體裁中,早有依循人文地理和地域文化的維度進行創作的實 踐。而其他多數作者涉足人文地理書寫的時間起點,都在近年。人文地理書寫在散文創作中的興盛,遠溯可與游記散文的悠久傳統相關,近究則源于全民化旅游的生 活時尚。
細讀作品不難發現,這些作品的重心和支點,并不落在傳統游記散文以交代游蹤、描繪景致為雙軌的方向上,而是疊合、聚焦于作者個人一定時空條件下 獨異的精神歷程。更直接地說,人文地理書寫瞄準的是化外在于內在、轉客觀為主觀的心靈史,而非止步于田野作業和民間考察的風物志,是只有借助特殊的歷史、 地理因素才能激發得更敞亮、更鮮活、更直觀的作者本人的內心動態,而非簡單投射在作者心目中和文筆下的、點綴了些許零碎、浮表觀感的自然風光。
正因此,人文地理書寫在處理歷史素材時,總是釋放出強勁的主觀能量。不僅作者創作當時面對著原生態的歷史、地理素材,要煥發出飛揚跋扈、舍我其 誰的神氣,而且讀者閱讀時,同樣也能從歷史、地理的意境中領受到一種既凌駕其上、又留連其間的灑脫和愉快。知性體悟的穿透力,決定著文本成品的總體格調; 情感傳達的分寸感,決定著文本成品的審美境界;意念呈現的精準度,決定著文本成品的語言質地。
新一輩散文作家蓄勢集結
散文的創作革新向來步履遲緩,并且難得出現風起云涌、群體聚集的熱鬧場面。上一次散文創作生力軍的集結亮相,是上世紀90年代初以《上升》《九 千只火鳥》《蔚藍色天空的黃金·散文卷》三本散文合集為標志的“新生代”散文家群體的崛起,距今已遙隔20余年。縱觀2014年文壇,新一輩的新生代散文 家隊列,已日漸凸顯分明。
論年齡,他們并不像“70后”、“80后”作家群那樣齊整,他們當中不乏橫跨散文、小說、詩歌的多面手。無論是與20年前的新生代散文家群體相 比,還是與近前的“70后”、“80后”小說家或詩人群體相比,如今這些年齡分散在20歲至40歲之間的新生代散文家,在看似相悖的兩個特點上體現著突出 的一致性:一面是個人的創作已有多年堅實的積累,一面是在評論界和讀書界尚未贏得足夠的關注。
除了前文提及的楊獻平、杜懷超、黃金明、李亮,在2014年有散文精品發表的新生代散文家還有《我的大學》的作者彥妮、《破碎的記憶》的作者杜 中偉、《貧瘠之地》的作者阿乙、《青鳥(外二篇)》的作者玄武、《漸行漸遠的故土》的作者吳佳駿、《詞語中的生活》的作者夏榆、《食鼠之家》的作者羌人 六、《寄居者》的作者江少賓、《七個我》的作者閆文盛、《紙琥珀》的作者謝沁立、《新疆年輪》的作者朱又可、《那年的陽光》的作者袁士勇、《南方敘事》的 作者張謀、《碧蟬花》的作者東珠、《在暴雨中所顯現的》的作者蒼耳、《父親的罵聲》的作者帕蒂古麗。
展現在這些作品中的語篇風格和精神內涵,幾乎沒有可以歸并于一的顯著相似點。但在各自不同的面向上,它們都同樣沿著從慣常的生活經驗表層中發掘 隱含的疑問、惶惑和糾結的情思軌跡,盡力于修辭的洗練、敘述的明快、細節的精當、旨趣的精辟。其中,彥妮、羌人六、阿乙的作品取材和表達的獨到力度,江少 賓、謝沁立、夏榆作品視角和結構的新穎別致,格外可贊。
短篇散文從傳統格局再出發
在中長篇散文逐漸占據文學類書刊大量空間的同時,2014年的短篇散文繼續憑借作品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和作者群的龐大規模悠然前行。2014年,傳統寫法的短篇散文新作不僅并不鮮見,還取得了多樣化的好收成,在個別憶舊類作品中,甚至還偶爾出現篇幅擴張現象。
馬識途以《百歲拾憶》為總題的15個系列篇章,憶述浩劫年代的親身遭際,以樸實的文思,盡顯見證歷史的一腔懇切。吳平安的《窯洞房的主人》,記 敘了遺漏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新疆大學校園里的溫情一頁。賈宏圖的《春天的回憶》,召回了消褪在黑龍江知青營地的一段新時期文學的史前史。彥火的《寂寞如 斯趙清閣》、梁秉堃的《小勢可造,大命難違——記命運中的于是之》、吳泰昌的《記葉圣陶與巴金二三事》、黃毓璜的《〈雨花〉人》、興安的《說不盡的劉 恒》,基于親歷親聞,鉤沉人事,洞幽燭微,增益了當代文藝史上的關鍵細節和立體畫面。
此外,薛爾康的《第四條誡命》和韓少功的《革命后記》從日常認識入手,陳說社會政治倫理奧義,舉重若輕,抽絲剝繭,頗見新意。劉元舉的《大白 菜》質樸曉暢,自然圓合,在看似平易的形式中,回歸傳統散文外松內緊的地道本色。而劉亮程的《驢知道世界上的路》《五千個人叫買買提》和周曉楓的《耳語》 則以簡約的篇幅,濃縮呈現了極簡主義的歸真派和重度裝飾的巴洛克這兩路新散文名家的創作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