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對于75歲的舞蹈藝術家、北京愛蓮舞蹈學校校長陳愛蓮來說,1月12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她創辦的陳愛蓮舞蹈學校建校20周年。她的學生、2015屆的畢業生們也以匯報演出的形式向母校獻禮、與母校同慶,一段段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舞蹈,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在觀看了匯報演出后激動地說:“你們舞蹈的基本功非常扎實,這些舞蹈體現了民族的風格,展示了中國的風格!”
學藝先學做人
“作為一個藝術教育者,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學生們品行端正,健健康康地走向社會。看到他們精彩的表現,我發自內心地高興。”陳愛蓮說。
從1959年北京舞蹈學院畢業班的教員,到1989年陳愛蓮藝術團的團長;從1995年創辦北京第一所民辦中等藝術學校——愛蓮舞蹈學校,到如今桃李滿天下,陳愛蓮一直執著地在藝術教育事業上堅守。
60多年的藝術磨礪,讓陳愛蓮對藝術教育有著自己的理解:一要注重藝德教育,學藝先學做人,這也是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二要以傳承、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舞蹈藝術文化為主,以借鑒、吸收國外舞蹈文化為輔。“這兩點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是不容忽視的。”她說,作為藝術教育者,更應該將藝術中的文化內涵和意義傳授給學生,因為文化才是真正深入人心的,是其他力量所不能替代的。
傳承中國舞蹈經典
匯報演出中,一系列動靜結合、精妙絕倫的中國古典舞基訓及技術技巧展示,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國古典舞既是國家的舞種,又是舞蹈演員的訓練體系。其源頭是幾千年的中國舞蹈文化,在唐宋年間最為昌盛;到了元代,戲曲將元曲與地方曲調融合形成的過程中,也將我國的舞蹈技術和舞蹈藝人陸續吸收到戲曲里面,戲曲藝術‘唱、念、做、打’中的‘做’和‘打’就是舞蹈部分的演化,因此從元朝開始中國就沒有專業的舞蹈演員;新中國成立后,才重新把中國舞蹈作為一個專業建立起來,起名為中國古典舞。”陳愛蓮告訴記者。
作為中國古典舞的代表人物之一,陳愛蓮對中國古典舞有著特殊的情懷。“中國古典舞既不是中國古代舞,也不是現代舞,它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經典匯集,從文化的延續性來講,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是毋庸置疑的。”她說,中國舞蹈要走向世界,更應該將這些代表中國風格、傳統文化的經典舞種有序傳承,通過舞蹈、舞劇等形式不斷向前推動發展。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也應該秉持這一思想。
與舞蹈相伴一生
在陳愛蓮看來,舞蹈很神圣,可將其視為愛人并“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然而,每年看著一批批畢業生離校,陳愛蓮不免又開始擔心。“有的學生畢業后,堅持幾年就改行了,尤其看到一些專業很優秀的學生改行去做會計、房地產、同聲翻譯等,心里真不是滋味。學了這么多年卻沒有在舞蹈藝術道路上堅持下來,真是可惜。”陳愛蓮心疼地說。
然而,面對生活、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畢業后擇業與專業不搭邊際已然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如何培養出更多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藝術家,將中國的舞蹈藝術文化傳承下去,這讓人更為擔憂。”陳愛蓮表示。
如今,已經75歲的陳愛蓮依然堅持每天早上8點準時練功,不僅是為了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更是出于對這份事業的熱愛與堅守。“在藝術教育這條道路上我會盡我所能,堅定地走下去。還要感謝老天給我一個不錯的身體,現在70多歲身體還不錯,如果能跳到80歲就更棒了。”陳愛蓮希望,她的學校能從現在的初中、高中教育升級到大學教育,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教育體系,更有利于學生系統學習并更深領會舞蹈的文化精髓和藝術魅力。